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增加语文知识、提高个人素养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对进入高中的学生,此时的他们对常用字词都已基本掌握,阅读障碍已基本解除,此时也正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主要时期,增大他们的阅读量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他们的学习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就笔者任教以来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简要谈一下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
【关键字】高中 语文 阅读 教学 经验
高中语文新课程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旨在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整体发展,语文阅读教学也同样遵循这样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
一、拓宽信息渠道,加大阅读信息量
1.课堂内外结合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一般是以教材为主,教师根据教材进行语文相关知识的讲解,一篇课文一般要讲2-3节课,这篇课文讲完了接着下一篇课文的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是出于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师过于注重课堂的教学,但却往往忽略了课外的时间,一个科目的学习不是在课堂上就能做好的,还需要学生的兴趣以及在课下的补充,语文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处处都是语文的素材,包括日常的电视、报纸、图书等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掌握,比如报纸、作文书等等,与课内知识一起补充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信息容量,毕竟素材多了,才能更好的运用语文。
2.学生小组合作
古语有“闭门造车,出而合辙”之说,运用到语文学习中的意思是学习不能独自一个人去学,不然就会有偏差,而是要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学习,才能更好的把握知识。我认为,语文学习中的小组合作便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高中时期的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用生物科目的话说就是身体发育逐渐成熟但是心理发展却未成熟的特殊时期,他们对教师、家长有一种反抗心理,而对于同龄人却非常的谈得来,根据他们的这个特点,我认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学习,让他们一起交流一篇文章的读书心得,交流自己对某些字词的理解,交流对重点的划分,让他们学习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交流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学生之间共同发展、协同进步的过程。
3.教师创造环境
由于处于特殊的地域环境中,高中时期的学生可能很难有机会接触其他方面的书籍,另外由于学校设施的不完善,比如没有配套的图书馆等设施,学生很难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正所谓“有环境要做好,没有环境就算创造环境也要做好”,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的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以便扩充他们的信息量,满足他们日常的写作、阅读需求。比如教师可以发动全班的同学建立“班级图书角”,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发动一个年级的学生建立“年级图书室”,捐书的同学就可以成为“会员”,只要拿出来1本书就可以获得几十本、上百本书的阅读权利,相信一定会得到同学们的支持,这样一来,有了阅读的环境,有了物质条件,才能有效的进行阅读活动。
二、教授阅读方法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1.教师教授阅读方法
教育领域有句俗语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理解一篇课文不如教会他们理解文章、读懂文章的方法。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知识积累的越多,也就越利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同样的,如果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对知识的领悟、感知能力较弱,也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差生”的特殊照顾,帮助他们尽快巩固好基础。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由于教师和学生是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对知识的感悟、理解与学生的可能不一样,此时教师不能强制学生要按照自己的逻辑进行思维,而是应该鼓励区别,让学生有自己的逻辑方式,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作用的,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在教学中要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2.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有句话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虽然有些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说也符合实际。阅读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形成好的习惯,就会对知识的掌握产生反差效应,影响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培养他们形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随手记下比较好的词汇、句子,记录精彩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这些对于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是有很大的作用。还要培养他们阅读的主动性,比如可以定期在班上开展“我的阅读体会”班会,鼓励学生进行阅读的分享。
三、鼓励整理心得 提升学生的阅读收获
“学以致用”是对我们学习目的最好的阐释,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对于阅读来讲,就是扩大信息量,为以后的写作训练、内在涵养与综合素质打下基础。《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行动、反应是受思想控制的,而观念、习惯往往左右着人的思想。我们常说作文难教,首先是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知识基础,作文是很难写出来的,所以学生对作文课比较反感:因为写不好,所以就不想写,随便拼凑一篇结果往往会被批评······这样的恶性循环是造成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师施压让学生写作文、强迫学生写作文的习惯,因为学生本能的会对强加给自己的东西抱有一定的反对心理,如果教师规定你必须每天写一篇日记,往往很多学生会不照做,或者勉强应付,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改变学生的一些观念,不要把作文当做是一项任务,而是把它当做自己的一个记忆,当做是自己成长的一个个脚印,当做是多年后自己仍可以拿出来让别人看或者可以给自己回忆的一项作品,读书笔记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整理自己的心得,长此以往,学生积累的知识自然就会多起来,这就会提升学生的阅读收获。
【参考文献】
[1]王志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建议《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8第7期
[2]陈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6第01B期
【关键字】高中 语文 阅读 教学 经验
高中语文新课程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旨在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整体发展,语文阅读教学也同样遵循这样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
一、拓宽信息渠道,加大阅读信息量
1.课堂内外结合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一般是以教材为主,教师根据教材进行语文相关知识的讲解,一篇课文一般要讲2-3节课,这篇课文讲完了接着下一篇课文的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是出于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师过于注重课堂的教学,但却往往忽略了课外的时间,一个科目的学习不是在课堂上就能做好的,还需要学生的兴趣以及在课下的补充,语文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处处都是语文的素材,包括日常的电视、报纸、图书等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掌握,比如报纸、作文书等等,与课内知识一起补充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信息容量,毕竟素材多了,才能更好的运用语文。
2.学生小组合作
古语有“闭门造车,出而合辙”之说,运用到语文学习中的意思是学习不能独自一个人去学,不然就会有偏差,而是要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学习,才能更好的把握知识。我认为,语文学习中的小组合作便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高中时期的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用生物科目的话说就是身体发育逐渐成熟但是心理发展却未成熟的特殊时期,他们对教师、家长有一种反抗心理,而对于同龄人却非常的谈得来,根据他们的这个特点,我认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学习,让他们一起交流一篇文章的读书心得,交流自己对某些字词的理解,交流对重点的划分,让他们学习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交流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学生之间共同发展、协同进步的过程。
3.教师创造环境
由于处于特殊的地域环境中,高中时期的学生可能很难有机会接触其他方面的书籍,另外由于学校设施的不完善,比如没有配套的图书馆等设施,学生很难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正所谓“有环境要做好,没有环境就算创造环境也要做好”,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的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以便扩充他们的信息量,满足他们日常的写作、阅读需求。比如教师可以发动全班的同学建立“班级图书角”,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发动一个年级的学生建立“年级图书室”,捐书的同学就可以成为“会员”,只要拿出来1本书就可以获得几十本、上百本书的阅读权利,相信一定会得到同学们的支持,这样一来,有了阅读的环境,有了物质条件,才能有效的进行阅读活动。
二、教授阅读方法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1.教师教授阅读方法
教育领域有句俗语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理解一篇课文不如教会他们理解文章、读懂文章的方法。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知识积累的越多,也就越利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同样的,如果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对知识的领悟、感知能力较弱,也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差生”的特殊照顾,帮助他们尽快巩固好基础。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由于教师和学生是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对知识的感悟、理解与学生的可能不一样,此时教师不能强制学生要按照自己的逻辑进行思维,而是应该鼓励区别,让学生有自己的逻辑方式,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作用的,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在教学中要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2.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有句话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虽然有些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说也符合实际。阅读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形成好的习惯,就会对知识的掌握产生反差效应,影响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培养他们形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随手记下比较好的词汇、句子,记录精彩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这些对于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是有很大的作用。还要培养他们阅读的主动性,比如可以定期在班上开展“我的阅读体会”班会,鼓励学生进行阅读的分享。
三、鼓励整理心得 提升学生的阅读收获
“学以致用”是对我们学习目的最好的阐释,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对于阅读来讲,就是扩大信息量,为以后的写作训练、内在涵养与综合素质打下基础。《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行动、反应是受思想控制的,而观念、习惯往往左右着人的思想。我们常说作文难教,首先是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知识基础,作文是很难写出来的,所以学生对作文课比较反感:因为写不好,所以就不想写,随便拼凑一篇结果往往会被批评······这样的恶性循环是造成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师施压让学生写作文、强迫学生写作文的习惯,因为学生本能的会对强加给自己的东西抱有一定的反对心理,如果教师规定你必须每天写一篇日记,往往很多学生会不照做,或者勉强应付,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改变学生的一些观念,不要把作文当做是一项任务,而是把它当做自己的一个记忆,当做是自己成长的一个个脚印,当做是多年后自己仍可以拿出来让别人看或者可以给自己回忆的一项作品,读书笔记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整理自己的心得,长此以往,学生积累的知识自然就会多起来,这就会提升学生的阅读收获。
【参考文献】
[1]王志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建议《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8第7期
[2]陈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6第01B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