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同的羊杂带着儿时的味道、带着生活的记忆,时常在脑海中浮现,是我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
羊杂看起来并不那么考究,但它实惠;听起来并不那么雅致,但它独特。大饭店小店铺吃羊杂的人总是云集,幽深狭窄的小摊也是生意兴隆。它算不上餐饮中的大菜,但它出现的地方总有人光顾,它是纷繁生活里的一份温馨、是忙碌日子里的一份慰藉。
晨曦初露的时分,大一些的宾馆、酒店还静悄悄的,羊杂店铺早已热闹起来,肩摩毂击、熙熙攘攘。羊杂店铺有大有小,有宽敞大气的,老照片、新条幅挂得满墙都是,有著名戏剧家关汉卿赞羊杂“饮羹汤一杯,胜甘露灌体”的条幅,也有不知道是何人写的,虽无名气,倒也耐看。店铺也有简单玲珑的,三五小桌,餐巾碗筷醋摆得整整齐齐,倒也干净,多数是油糕或黄糕作为标配。
羊杂店铺的主人招揽客人用不着扯着嗓子喊,只靠那诱人的香味。若是有点名气的店铺,站半个钟头才能等着空位子,极佳的店铺,便是一碗难求了。在大同,不摆阔气只讲实惠的上班族或逛街的人们,无论是早饭午饭还是晚饭,到了饭点就觅一处青苔小巷,寻一舍静谧小馆,看着窗外美景,听着本地的乡音,闻着满街辣香四溢,叫碗羊杂配上黄糕,几碟小菜,氤氲袅袅,大快朵颐。临走,冒着满头大汗,洋洋自得,伯歌季舞,妙不可言。
现在在大同无论娶媳妇聘女儿,尽管中午在大饭店婚礼大餐上有鸡鸭鱼肉王八海鲜,但一碗羊杂在大同人心中己浸入骨髓,难舍难离。婚礼的早上热情的主人也要為亲朋好友和来宾备好羊杂油糕,这似乎成为一种约定俗成不可破坏的规矩,可见羊杂在大同人心中的位置。
饮食和文化相融相通,在大同的传统食品中,羊杂可谓最为古老。
吃羊肉的习惯,古代时汉人和有些少数民族也有不同,少数民族只吃羊肉,把羊下水全扔了。而汉人吃完羊肉之后,还把羊头、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肠以及羊血等洗净,煮熟、切碎,配以各种调料熬制成汤,因为里边杂七杂八应有尽有,故称羊杂。
可以这样说,大同是羊杂产生发展的源头之一,它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大同人们的生活。大同地处塞外,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半游牧民族地区,因而就有大量的羊下水,这是做羊杂的必备的条件,另一个条件是这里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之地,因为有些民族是不食这些东西的,这会遭到民族间的歧视,只有在多民族的融合之地才能产生羊杂这一食品。据说,大同人吃羊杂始于元朝。那时,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山西曲沃县。曲沃名医许国桢的母亲韩氏善主厨,随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等佐料吃,发现其味甚美。她听说太后染疾, 遂敬献一份请太后品尝。太后吃罢,浑身大汗淋漓,顿觉神清气爽,就此病愈,当即赐名这种吃食为“羊杂割” 。
《宋书》载,一个叫修之的人擅烹羊杂割汤,献给太武帝拓跋焘,拓跋焘赞之绝味,封修之以太令官,直到光禄大夫、南郡公。这事发生在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大同。
大同最早的羊杂不是现在这样的,不会有粉条之类的东西,因为土豆进入中国也只是百余年的历史,当时的羊杂就是所说的纯羊杂,其包括羊心、羊肝、羊肺、羊肚、羊肠等杂碎,而其味则更纯,调料主要以油、盐、葱、姜、蒜、胡椒为主,当时大同地区没有辣椒种植的记载,其辣估计是来自胡椒的香辣。
上好的羊杂,油而不腻,质醇味美,捞出锅来热气腾腾,香气袭人,观之通碗红亮,嗅之香气溢人,食之味道鲜美,回味无穷,具有明显的驱寒、暖胃、舒身等功能,是一味较好的食疗保健食品。羊杂在大同也是分好几种吃法,有全羊杂,还有由全羊杂和大同特有的粉条组成的。
大同羊杂,在继承发扬古方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风味独特,别具一格,如今己迈上了大雅之堂,受到来大同视察工作的华国锋、刘华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外宾客的高度评价。1990年来大同视察工作的江主席在大同宾馆品尝了大同羊杂后赞不绝口,给予了高度赞誉。
选自“太原道”
羊杂看起来并不那么考究,但它实惠;听起来并不那么雅致,但它独特。大饭店小店铺吃羊杂的人总是云集,幽深狭窄的小摊也是生意兴隆。它算不上餐饮中的大菜,但它出现的地方总有人光顾,它是纷繁生活里的一份温馨、是忙碌日子里的一份慰藉。
晨曦初露的时分,大一些的宾馆、酒店还静悄悄的,羊杂店铺早已热闹起来,肩摩毂击、熙熙攘攘。羊杂店铺有大有小,有宽敞大气的,老照片、新条幅挂得满墙都是,有著名戏剧家关汉卿赞羊杂“饮羹汤一杯,胜甘露灌体”的条幅,也有不知道是何人写的,虽无名气,倒也耐看。店铺也有简单玲珑的,三五小桌,餐巾碗筷醋摆得整整齐齐,倒也干净,多数是油糕或黄糕作为标配。
羊杂店铺的主人招揽客人用不着扯着嗓子喊,只靠那诱人的香味。若是有点名气的店铺,站半个钟头才能等着空位子,极佳的店铺,便是一碗难求了。在大同,不摆阔气只讲实惠的上班族或逛街的人们,无论是早饭午饭还是晚饭,到了饭点就觅一处青苔小巷,寻一舍静谧小馆,看着窗外美景,听着本地的乡音,闻着满街辣香四溢,叫碗羊杂配上黄糕,几碟小菜,氤氲袅袅,大快朵颐。临走,冒着满头大汗,洋洋自得,伯歌季舞,妙不可言。
现在在大同无论娶媳妇聘女儿,尽管中午在大饭店婚礼大餐上有鸡鸭鱼肉王八海鲜,但一碗羊杂在大同人心中己浸入骨髓,难舍难离。婚礼的早上热情的主人也要為亲朋好友和来宾备好羊杂油糕,这似乎成为一种约定俗成不可破坏的规矩,可见羊杂在大同人心中的位置。
饮食和文化相融相通,在大同的传统食品中,羊杂可谓最为古老。
吃羊肉的习惯,古代时汉人和有些少数民族也有不同,少数民族只吃羊肉,把羊下水全扔了。而汉人吃完羊肉之后,还把羊头、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肠以及羊血等洗净,煮熟、切碎,配以各种调料熬制成汤,因为里边杂七杂八应有尽有,故称羊杂。
可以这样说,大同是羊杂产生发展的源头之一,它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大同人们的生活。大同地处塞外,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半游牧民族地区,因而就有大量的羊下水,这是做羊杂的必备的条件,另一个条件是这里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之地,因为有些民族是不食这些东西的,这会遭到民族间的歧视,只有在多民族的融合之地才能产生羊杂这一食品。据说,大同人吃羊杂始于元朝。那时,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山西曲沃县。曲沃名医许国桢的母亲韩氏善主厨,随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等佐料吃,发现其味甚美。她听说太后染疾, 遂敬献一份请太后品尝。太后吃罢,浑身大汗淋漓,顿觉神清气爽,就此病愈,当即赐名这种吃食为“羊杂割” 。
《宋书》载,一个叫修之的人擅烹羊杂割汤,献给太武帝拓跋焘,拓跋焘赞之绝味,封修之以太令官,直到光禄大夫、南郡公。这事发生在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大同。
大同最早的羊杂不是现在这样的,不会有粉条之类的东西,因为土豆进入中国也只是百余年的历史,当时的羊杂就是所说的纯羊杂,其包括羊心、羊肝、羊肺、羊肚、羊肠等杂碎,而其味则更纯,调料主要以油、盐、葱、姜、蒜、胡椒为主,当时大同地区没有辣椒种植的记载,其辣估计是来自胡椒的香辣。
上好的羊杂,油而不腻,质醇味美,捞出锅来热气腾腾,香气袭人,观之通碗红亮,嗅之香气溢人,食之味道鲜美,回味无穷,具有明显的驱寒、暖胃、舒身等功能,是一味较好的食疗保健食品。羊杂在大同也是分好几种吃法,有全羊杂,还有由全羊杂和大同特有的粉条组成的。
大同羊杂,在继承发扬古方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风味独特,别具一格,如今己迈上了大雅之堂,受到来大同视察工作的华国锋、刘华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外宾客的高度评价。1990年来大同视察工作的江主席在大同宾馆品尝了大同羊杂后赞不绝口,给予了高度赞誉。
选自“太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