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宾简介
石晶,1957年2月生。教育学学士,研究生(大学讲师)。1974年至1978年在合水县插队锻炼,办公室工作,任干事。1978年在中共合水县委办公室工作,任秘书。1979年考入西北师大政治系学习,1983年毕业留校,历任西北师大团委书记、西北师大学生工作处处长。1992年任共青团甘肃省委副书记。1997年当选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2000年调定西地委,历任中共定西地委副书记、地委书记。2003年12月当选为定西市委书记。共青团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通称“陇中”,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战略要道和现代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定西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定西文化灿烂,被史学界公认为中华彩陶文化颠峰的马家窑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定西市洮临县马家窑而得名;李氏文化被誉为“甘肃四大文化”之一。定西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千年药乡”之称,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花卉之乡、蚕豆之乡、红豆草之乡。定西被国务院定为“三西”建设地区以来,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朱镕基、乔石、宋平、田纪云、邹家华等同志先后多次来定西视察并做了重要指示。1999年,胡锦涛同志视察定西后感慨地说“定西真是山河已改,面貌大变。”江泽民同志视察后题词“群策群力定西大有希望”。
带着对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崇拜,带着对日新月异的丝绸古道、西部重镇的向往,记者专程采访了定西市委书记石晶。
一走进石书记的办公室,记者就被深深地感动了。没有豪华的装修,没有气派的老板桌和沙发,就连墙上平平整整的定西市遥感地图,好象也没有经过任何装饰,只用扣钉这么一按,就结结实实地钉在墙上了。甘肃人特有的朴实无华、勤政务实的感觉在记者心中油然而生。
记者:与发达地区相比,定西毕竟尚属贫困地区,所辖六县一区中,都是“国扶贫困县(区)”,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也注意到,定西市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独特地域条件和自然条件。尤其近年来,你们按照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在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你们具体怎样带领人民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呢?
石晶:我们首先大力发展马铃薯第一大主导产业,现在我市已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集中主产区之一,安定区和渭源县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和“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2004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 300多万亩,总产量500多万吨。目前全市马铃薯精淀粉生产能力达20万吨,马铃薯及其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速冻薯条等已远销深圳、广州、上海、四川等20个省市和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现在,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纯收入408元。
记者:有资料表明,中药材也是定西一个优势比较明显的特色产业。2004年定西市种植面积达到102.92万亩,总产量为15万吨,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其中当归产量占全国的70%、全省的90%,党参产量占全国的40%、全省的70%。定西已成为西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年吞吐量达10万吨以上,产品畅销港澳台、东南亚及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已超过20%。
石晶:这些数字,我们并不满足。我市各类药材加工企业现在发展到600多家,年加工药材5万多吨,形成了规模较大的陇西文峰、首阳,渭源会川及岷县城郊四大中药材市场,初步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开发格局。陇西县、岷县、渭源县分别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审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并已获得原产地保护认证。以定西地道中药材黄芪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贞芪牌”扶正胶囊和颗粒已成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但是,在中药材高科技含量的精深加工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和文章需要我们去做。
记者:真没想到,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竟也成了花卉、畜草和食用菌的故乡。
石晶:定西的花卉种植面积已达2.26万亩,集种球繁育、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生产的东方百合、亚洲百合等多种名优鲜切花及盆花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目前,国家发改委审批立项的球根花卉种球国产化研究项目已在定西市启动实施,甘肃省花卉科技研发中心也建在定西市。畜草产业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全市现有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地680多万亩,畜禽饲养总量达1070万头(只),畜牧业产值达10.94亿元。食用菌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个新兴产业,目前,年产各类鲜菇8000多吨,产品已销往东南沿海城市和香港等地。
记者:全市这几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对定西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究竟有多大呢?
石晶:2004年它的总产值达到33.67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78.8%,给农民人均带来收入119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4%。为了把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我市提出了把定西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薯及鲜薯生产及加工基地、西部有名的中药材种植及现代制药基地、西北最大的高档鲜切花及种球生产基地、甘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和甘肃重要的畜草产地的目标,产业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潜力非常巨大。
记者:由于人多地少,使定西农村劳动力过剩。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石晶:从1986年开始,全市党政、群团组织就把劳动者的技术培训和输出当作解决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大事常抓不懈。平均每年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46万人,年均创劳务收入9亿元。累计有近13万贫困户、60万人通过劳务输出实现了脱贫,近2千多人返乡创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劳务输出冲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改变了群众“好出门不如薄家里坐”的陈旧观念,“输出一人,造福全家,带动一片”的社会效应日益显著,成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强大动力。
此外,石晶还介绍了定西工业发展状况。他说,近年来,全市围绕“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盘活存量促增量”的发展思路和构筑农副产品加工、铝冶炼及加工、水电一体开发、建筑建材为主的四大工业体系的地方工业发展路子,抓重点项目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2004年,全市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为5.36亿元,占全市GDP的8.5%,实现税金1.72亿元。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全市已发展非公有制工业企业 3000多户,工业产值10.3亿元,工业增加值达2.2亿元。按照全市工业发展规划,今后将重点抓好临挑5万吨马铃薯精淀粉扩产、定西金大地公司1万吨马铃薯薯饼及鲜薯贮存库技改、金羚公司精品肝素钠生产线、岷州实业公司GMP改造、通渭天耀草业公司10万吨草产品加工、华兴铝业公司扩产、临洮铝业公司扩产,海巅峡、清水、坎峰、冰桥湾、龙王台电站等项目。
按照定西市发展思路和目前的发展势头,记者感到,定西支柱产业、工业企业和城市建设将在未来几年得到长足发展。但石晶认为:“目前全市总体经济实力不强,市场竞争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特别是由于资金的制约,使全市的产业开发和重大项目进展缓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因此,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仍是促进定西经济发展上台阶、上水平的迫切需要。”记者欣喜地看到,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决策下,投资定西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商家的关注,尤其是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对定西发展和建设给予的支持,将成为定西发展中的新起点,将对定西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石晶,1957年2月生。教育学学士,研究生(大学讲师)。1974年至1978年在合水县插队锻炼,办公室工作,任干事。1978年在中共合水县委办公室工作,任秘书。1979年考入西北师大政治系学习,1983年毕业留校,历任西北师大团委书记、西北师大学生工作处处长。1992年任共青团甘肃省委副书记。1997年当选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2000年调定西地委,历任中共定西地委副书记、地委书记。2003年12月当选为定西市委书记。共青团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通称“陇中”,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战略要道和现代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定西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定西文化灿烂,被史学界公认为中华彩陶文化颠峰的马家窑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定西市洮临县马家窑而得名;李氏文化被誉为“甘肃四大文化”之一。定西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千年药乡”之称,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花卉之乡、蚕豆之乡、红豆草之乡。定西被国务院定为“三西”建设地区以来,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朱镕基、乔石、宋平、田纪云、邹家华等同志先后多次来定西视察并做了重要指示。1999年,胡锦涛同志视察定西后感慨地说“定西真是山河已改,面貌大变。”江泽民同志视察后题词“群策群力定西大有希望”。
带着对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崇拜,带着对日新月异的丝绸古道、西部重镇的向往,记者专程采访了定西市委书记石晶。
一走进石书记的办公室,记者就被深深地感动了。没有豪华的装修,没有气派的老板桌和沙发,就连墙上平平整整的定西市遥感地图,好象也没有经过任何装饰,只用扣钉这么一按,就结结实实地钉在墙上了。甘肃人特有的朴实无华、勤政务实的感觉在记者心中油然而生。
记者:与发达地区相比,定西毕竟尚属贫困地区,所辖六县一区中,都是“国扶贫困县(区)”,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也注意到,定西市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独特地域条件和自然条件。尤其近年来,你们按照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在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你们具体怎样带领人民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呢?
石晶:我们首先大力发展马铃薯第一大主导产业,现在我市已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集中主产区之一,安定区和渭源县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和“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2004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 300多万亩,总产量500多万吨。目前全市马铃薯精淀粉生产能力达20万吨,马铃薯及其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速冻薯条等已远销深圳、广州、上海、四川等20个省市和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现在,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纯收入408元。
记者:有资料表明,中药材也是定西一个优势比较明显的特色产业。2004年定西市种植面积达到102.92万亩,总产量为15万吨,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其中当归产量占全国的70%、全省的90%,党参产量占全国的40%、全省的70%。定西已成为西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年吞吐量达10万吨以上,产品畅销港澳台、东南亚及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已超过20%。
石晶:这些数字,我们并不满足。我市各类药材加工企业现在发展到600多家,年加工药材5万多吨,形成了规模较大的陇西文峰、首阳,渭源会川及岷县城郊四大中药材市场,初步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开发格局。陇西县、岷县、渭源县分别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审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并已获得原产地保护认证。以定西地道中药材黄芪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贞芪牌”扶正胶囊和颗粒已成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但是,在中药材高科技含量的精深加工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和文章需要我们去做。
记者:真没想到,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竟也成了花卉、畜草和食用菌的故乡。
石晶:定西的花卉种植面积已达2.26万亩,集种球繁育、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生产的东方百合、亚洲百合等多种名优鲜切花及盆花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目前,国家发改委审批立项的球根花卉种球国产化研究项目已在定西市启动实施,甘肃省花卉科技研发中心也建在定西市。畜草产业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全市现有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地680多万亩,畜禽饲养总量达1070万头(只),畜牧业产值达10.94亿元。食用菌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个新兴产业,目前,年产各类鲜菇8000多吨,产品已销往东南沿海城市和香港等地。
记者:全市这几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对定西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究竟有多大呢?
石晶:2004年它的总产值达到33.67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78.8%,给农民人均带来收入119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4%。为了把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我市提出了把定西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薯及鲜薯生产及加工基地、西部有名的中药材种植及现代制药基地、西北最大的高档鲜切花及种球生产基地、甘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和甘肃重要的畜草产地的目标,产业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潜力非常巨大。
记者:由于人多地少,使定西农村劳动力过剩。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石晶:从1986年开始,全市党政、群团组织就把劳动者的技术培训和输出当作解决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大事常抓不懈。平均每年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46万人,年均创劳务收入9亿元。累计有近13万贫困户、60万人通过劳务输出实现了脱贫,近2千多人返乡创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劳务输出冲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改变了群众“好出门不如薄家里坐”的陈旧观念,“输出一人,造福全家,带动一片”的社会效应日益显著,成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强大动力。
此外,石晶还介绍了定西工业发展状况。他说,近年来,全市围绕“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盘活存量促增量”的发展思路和构筑农副产品加工、铝冶炼及加工、水电一体开发、建筑建材为主的四大工业体系的地方工业发展路子,抓重点项目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2004年,全市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为5.36亿元,占全市GDP的8.5%,实现税金1.72亿元。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全市已发展非公有制工业企业 3000多户,工业产值10.3亿元,工业增加值达2.2亿元。按照全市工业发展规划,今后将重点抓好临挑5万吨马铃薯精淀粉扩产、定西金大地公司1万吨马铃薯薯饼及鲜薯贮存库技改、金羚公司精品肝素钠生产线、岷州实业公司GMP改造、通渭天耀草业公司10万吨草产品加工、华兴铝业公司扩产、临洮铝业公司扩产,海巅峡、清水、坎峰、冰桥湾、龙王台电站等项目。
按照定西市发展思路和目前的发展势头,记者感到,定西支柱产业、工业企业和城市建设将在未来几年得到长足发展。但石晶认为:“目前全市总体经济实力不强,市场竞争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特别是由于资金的制约,使全市的产业开发和重大项目进展缓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因此,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仍是促进定西经济发展上台阶、上水平的迫切需要。”记者欣喜地看到,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决策下,投资定西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商家的关注,尤其是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对定西发展和建设给予的支持,将成为定西发展中的新起点,将对定西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