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目标的实现,其根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学生的培养在课堂,课堂的主题在教学,教学的主导在教师,这是对课程改革的落实和践行。教师在教学中对各个环节的把握和用心程度不光是反映教学效果(分数),更多的是体现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根据“纲要”,教师教学的目标就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恰恰反映在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考查、反思。
一、“教学六认真”是为教师量身定做的教育教学行为标准
“教学六认真”就是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考查、认真反思。“教学六认真”贯穿教师教学工作的整个过程,是对教师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更是“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目标的体现,有了过程的认真才有结果的丰硕。
认真备课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课堂上的教学规划。备课的核心是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达到一个既定的水平和能力。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而上课则是最具挑战性的了。在课改理念下,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新课改不但要求教师上课认真,更要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过程,作业的批改注入了新的内涵。批改作业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方式,这不仅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让教学过程落实到了关注人本身,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亲密沟通,最终也会让教师的辅导变得顺利。
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关心过程但并不否认考试考查的必要性。考试也是学生对知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的依据。让学生根据考试的结果去判定学习的优劣,知识中存在问题的类型,是知识没有掌握还是做题没有规划,让学生感悟心理素质、知识掌握、做题策略在考试中的相互关系。
反思促成长,我们不仅仅要学生反思,教师也要随时进行反思,是为“教学相长”,只有在反思的过程中才能对自己的过去有一个甄别的过程,没有反思就没有改进,没有反思也就没有创新。这是新的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深化课堂改革的必经之路。
二、“教学六认真”在新的课改理念下得到了强化
应试教育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是典型的“工程思维”,只管考试“验收”不管过程学习。新课程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过程发展是结果产生的前提。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恰恰在这个过程当中,过程打造是课程改革既定内容,更是课程改革基础上的课堂改革理念的体现,从重结果到关注学生的过程成长是我们必须落实的理念。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服务学生人生发展的过程,这必然引起教师教学的变化,从备课到最后的反思,都必须围绕促进学生过程发展这个核心,关注过程这不是什么新要求,也绝不是说不要“教学六认真”,而是把“教学六认真”在新的课改理念下加以强化。
三、“教学六认真”是教师成长的根本途径
作为教师,随时都要想到,教学各个环节的“认真”,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教学对象的负责,反映的是你的工作态度、学生观、价值观(事业观)。作为教师,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你的“认真”不光是在教书,更重要的是在“育人”,一个不好好备课、课堂上东拉西扯一点效率都没有,学生弄不清楚你在讲什么的教师,难道在学生心目中能形成“优秀教师”的形象?不好好地批改作业,不通过批改作业与学生沟通,不认真组织测试从中获得信息反馈并随时调整你的教学,这样给学生留下的只能是“不称职”的负面印象。不好好反思促进自己不断进取的老师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吗?如果是这样,你在学生面前“示”的是什么“范”就可想而知了。
课程改革需要理念来支撑,教师的教学工作更需要精神来出彩,这些理念与精神又将推动教学本身的优化,无论课程改革怎么变化、课程理念怎么新,“传道、授业、解惑”还得照样由“教学六认真”来实现,所以,课程改革强调过程,同时也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六认真”,“教学六认真”是一把尺子,丈量着你的教学各个环节的优与劣,“教学六认真”是一块“试金石”,验证着你的教育理念、教学质量、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所以,“教学六认真”永远不过时。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北中学校)
一、“教学六认真”是为教师量身定做的教育教学行为标准
“教学六认真”就是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考查、认真反思。“教学六认真”贯穿教师教学工作的整个过程,是对教师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更是“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目标的体现,有了过程的认真才有结果的丰硕。
认真备课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课堂上的教学规划。备课的核心是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达到一个既定的水平和能力。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而上课则是最具挑战性的了。在课改理念下,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新课改不但要求教师上课认真,更要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过程,作业的批改注入了新的内涵。批改作业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方式,这不仅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让教学过程落实到了关注人本身,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亲密沟通,最终也会让教师的辅导变得顺利。
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关心过程但并不否认考试考查的必要性。考试也是学生对知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的依据。让学生根据考试的结果去判定学习的优劣,知识中存在问题的类型,是知识没有掌握还是做题没有规划,让学生感悟心理素质、知识掌握、做题策略在考试中的相互关系。
反思促成长,我们不仅仅要学生反思,教师也要随时进行反思,是为“教学相长”,只有在反思的过程中才能对自己的过去有一个甄别的过程,没有反思就没有改进,没有反思也就没有创新。这是新的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深化课堂改革的必经之路。
二、“教学六认真”在新的课改理念下得到了强化
应试教育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是典型的“工程思维”,只管考试“验收”不管过程学习。新课程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过程发展是结果产生的前提。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恰恰在这个过程当中,过程打造是课程改革既定内容,更是课程改革基础上的课堂改革理念的体现,从重结果到关注学生的过程成长是我们必须落实的理念。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服务学生人生发展的过程,这必然引起教师教学的变化,从备课到最后的反思,都必须围绕促进学生过程发展这个核心,关注过程这不是什么新要求,也绝不是说不要“教学六认真”,而是把“教学六认真”在新的课改理念下加以强化。
三、“教学六认真”是教师成长的根本途径
作为教师,随时都要想到,教学各个环节的“认真”,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教学对象的负责,反映的是你的工作态度、学生观、价值观(事业观)。作为教师,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你的“认真”不光是在教书,更重要的是在“育人”,一个不好好备课、课堂上东拉西扯一点效率都没有,学生弄不清楚你在讲什么的教师,难道在学生心目中能形成“优秀教师”的形象?不好好地批改作业,不通过批改作业与学生沟通,不认真组织测试从中获得信息反馈并随时调整你的教学,这样给学生留下的只能是“不称职”的负面印象。不好好反思促进自己不断进取的老师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吗?如果是这样,你在学生面前“示”的是什么“范”就可想而知了。
课程改革需要理念来支撑,教师的教学工作更需要精神来出彩,这些理念与精神又将推动教学本身的优化,无论课程改革怎么变化、课程理念怎么新,“传道、授业、解惑”还得照样由“教学六认真”来实现,所以,课程改革强调过程,同时也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六认真”,“教学六认真”是一把尺子,丈量着你的教学各个环节的优与劣,“教学六认真”是一块“试金石”,验证着你的教育理念、教学质量、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所以,“教学六认真”永远不过时。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北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