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今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还存在诸多制约发展的难点问题,需要切实转变基层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经济文化两手抓;完善农村文化管理机制,保障农村文化建设有序推进;厘清政府主导的内涵,激发农村文化发展活力。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难点;出路
文化是人类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活动的精神凝练,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更有利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然而,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仍存在不少制约发展的难点问题,这些难点问题不予以破解,不仅影响农村的经济建设,而且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从更深层次上看则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快速发展
在政府主导下,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有了很大改观,农村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得到良好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稳步推进;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文化建设开始向农村普及,农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等基本文化生活得到一定程度满足。
二、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难点问题
(一)农村出现“空巢”“空壳”现象,文化建设缺乏人力资源保障。
其一,迫于经济压力以及城市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农村特别是边远农村大批青壮年外出进城务工,而且由于城市对他们的发展机会更多,成功的几率更大,那些有一定文化知识、掌握一些技能的年轻人,受城市文化的熏陶,更愿意留在城市。因此,留守在广大农村的则是是一些老人和儿童,甚至出现“空巢”现象,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是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有生力量,得不到人力资源的有效支撑,农村基层文化队伍逐步老化。其二,城镇化快速推进,一些农村开始整村制地转向城镇化,失地农民开始进入工厂或者从事服务业等,出现“空壳”现象,那些农村文化赖以发展的、具有农村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传承与保护,出现后继无人的境地,有的甚至到了濒临消失的地步。
(二)文化资源配置不均,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有待提升。
由于我国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和城市在包括文化资源在内的资源配置极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有限的资金大部分投向了城市,文化队伍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并且所开展的活动和服务对象也以城市居民为主,图书馆、文化站、美术馆等也集中在城市。文化内容的供给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农村仍然大大滞后于城市,都还不能很好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特别是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远没达到,农民文化的享有权、参与权、发展权等的实现有待时日。此外,受其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却日益衰败,特别是一些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更是走向式微。城市文化的吸引力越发强大,农村文化永远是城市文化盲目的追随者和模仿者,加之农村文化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文化始终处于现代都市文化的边缘,边缘化日趋严重。
(三)管理体制存在弊端,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思想依然存在。
一方面,从我国的文化部门设置看,与文化发展相关的有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文物管理部门以及广电新闻、体育、科技、旅游等行政管理部门,如果需要资金投入还涉及发展改革部门、财政管理部门等等。这种条块分割的文化管理体制,各部门都想出政绩,使得有限的资源没有有效集中,有的则形成重复建设,例如文化部门的图书馆搞图书下乡和农家书屋建设,新闻出版部门也搞。如此,造成资源浪费,形不成合力。另一方面,由于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管理部门特别是农村县乡等基层管理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和重提高农村生产力、轻提升农村文化力等问题,对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理解不深。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压力,这种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行为一时难以改变。
三、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出路
(一)切实转变基层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经济文化两手抓。
人的思想意识往往决定人的行为。就农村文化建设而言,关键在基层领导怎么想、怎么看、怎么做,思想意识不转变、对文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提高、觉悟不提高,建设农村文化、发展农村文化只能是纸上谈兵,落实不到实处;嘴上说重要,行动不落实,认识不转变,啥都是白搭。因此,在思想意识上,要认识到“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只有经济发展,没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就不是小康社会;只有城市文化发展,没有农村文化建设,也建成不了小康社会;只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而没有“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行动上,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也就是经济要抓,文化也要抓,两手都要硬,努力将党的文化发展方针落到实处,克服只重视农村经济建设,而忽视农村文化建设的行为。
(二)完善农村文化管理机制,保障农村文化建设有序推进。
一是要推进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文化资源配置不均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平衡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将包括资金在内的更多的资源引向农村、向农村倾斜,以城市文化发展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以城市文化发展带动农村文化发展,以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城市居民文化生活,同时大力推进城市文化下乡、科技下乡、人才下乡,形成城乡文化互惠、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进而保障广大农民文化的享有权、参与权、发展权,实现文化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二是要统筹协调文化管理部门的关系,形成文化发展合力,避免各部门沟通不畅,造成资金浪费以及各管其事,又各不管事的现象。市、县、乡等政府部门可设置相应的统筹机构。至于国家层面,鉴于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也关乎整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建议设立更高层次的国家文化发展推进机构,协调文化、新闻广电、体育以及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保障农村文化建设有序、有效推进。
(三)厘清政府主导的内涵,激发农村文化发展活力。
文化发展坚持政府主导,那么政府到底主导哪些方面?既然是主导,那么辅助的又是什么?厘清了这些也就为激发农村文化发展活力提供了广阔空间。文化带有公益性的部分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应由政府主导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政府主导推进;文化管理制度建设、文化市场管理、文化资源保护等宏观层面的由政府主导,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其他如演出团体、演出、展览、文化技能培训等等,可以由市场决定或者提供的,则可以由其他形式的社会组织提供,必要的情况下,政府可以购买相应的文化服务。如此,亦可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让有志于农村建设的农民觉得回到农村开展文化服务,有发展空间,有发展潜力,有所作为,进而激发农村文化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S].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2011-10-18.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难点;出路
文化是人类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活动的精神凝练,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更有利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然而,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仍存在不少制约发展的难点问题,这些难点问题不予以破解,不仅影响农村的经济建设,而且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从更深层次上看则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快速发展
在政府主导下,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有了很大改观,农村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得到良好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稳步推进;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文化建设开始向农村普及,农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等基本文化生活得到一定程度满足。
二、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难点问题
(一)农村出现“空巢”“空壳”现象,文化建设缺乏人力资源保障。
其一,迫于经济压力以及城市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农村特别是边远农村大批青壮年外出进城务工,而且由于城市对他们的发展机会更多,成功的几率更大,那些有一定文化知识、掌握一些技能的年轻人,受城市文化的熏陶,更愿意留在城市。因此,留守在广大农村的则是是一些老人和儿童,甚至出现“空巢”现象,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是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有生力量,得不到人力资源的有效支撑,农村基层文化队伍逐步老化。其二,城镇化快速推进,一些农村开始整村制地转向城镇化,失地农民开始进入工厂或者从事服务业等,出现“空壳”现象,那些农村文化赖以发展的、具有农村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传承与保护,出现后继无人的境地,有的甚至到了濒临消失的地步。
(二)文化资源配置不均,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有待提升。
由于我国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和城市在包括文化资源在内的资源配置极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有限的资金大部分投向了城市,文化队伍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并且所开展的活动和服务对象也以城市居民为主,图书馆、文化站、美术馆等也集中在城市。文化内容的供给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农村仍然大大滞后于城市,都还不能很好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特别是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远没达到,农民文化的享有权、参与权、发展权等的实现有待时日。此外,受其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却日益衰败,特别是一些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更是走向式微。城市文化的吸引力越发强大,农村文化永远是城市文化盲目的追随者和模仿者,加之农村文化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文化始终处于现代都市文化的边缘,边缘化日趋严重。
(三)管理体制存在弊端,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思想依然存在。
一方面,从我国的文化部门设置看,与文化发展相关的有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文物管理部门以及广电新闻、体育、科技、旅游等行政管理部门,如果需要资金投入还涉及发展改革部门、财政管理部门等等。这种条块分割的文化管理体制,各部门都想出政绩,使得有限的资源没有有效集中,有的则形成重复建设,例如文化部门的图书馆搞图书下乡和农家书屋建设,新闻出版部门也搞。如此,造成资源浪费,形不成合力。另一方面,由于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管理部门特别是农村县乡等基层管理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和重提高农村生产力、轻提升农村文化力等问题,对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理解不深。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压力,这种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行为一时难以改变。
三、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出路
(一)切实转变基层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经济文化两手抓。
人的思想意识往往决定人的行为。就农村文化建设而言,关键在基层领导怎么想、怎么看、怎么做,思想意识不转变、对文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提高、觉悟不提高,建设农村文化、发展农村文化只能是纸上谈兵,落实不到实处;嘴上说重要,行动不落实,认识不转变,啥都是白搭。因此,在思想意识上,要认识到“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只有经济发展,没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就不是小康社会;只有城市文化发展,没有农村文化建设,也建成不了小康社会;只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而没有“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行动上,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也就是经济要抓,文化也要抓,两手都要硬,努力将党的文化发展方针落到实处,克服只重视农村经济建设,而忽视农村文化建设的行为。
(二)完善农村文化管理机制,保障农村文化建设有序推进。
一是要推进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文化资源配置不均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平衡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将包括资金在内的更多的资源引向农村、向农村倾斜,以城市文化发展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以城市文化发展带动农村文化发展,以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城市居民文化生活,同时大力推进城市文化下乡、科技下乡、人才下乡,形成城乡文化互惠、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进而保障广大农民文化的享有权、参与权、发展权,实现文化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二是要统筹协调文化管理部门的关系,形成文化发展合力,避免各部门沟通不畅,造成资金浪费以及各管其事,又各不管事的现象。市、县、乡等政府部门可设置相应的统筹机构。至于国家层面,鉴于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也关乎整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建议设立更高层次的国家文化发展推进机构,协调文化、新闻广电、体育以及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保障农村文化建设有序、有效推进。
(三)厘清政府主导的内涵,激发农村文化发展活力。
文化发展坚持政府主导,那么政府到底主导哪些方面?既然是主导,那么辅助的又是什么?厘清了这些也就为激发农村文化发展活力提供了广阔空间。文化带有公益性的部分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应由政府主导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政府主导推进;文化管理制度建设、文化市场管理、文化资源保护等宏观层面的由政府主导,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其他如演出团体、演出、展览、文化技能培训等等,可以由市场决定或者提供的,则可以由其他形式的社会组织提供,必要的情况下,政府可以购买相应的文化服务。如此,亦可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让有志于农村建设的农民觉得回到农村开展文化服务,有发展空间,有发展潜力,有所作为,进而激发农村文化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S].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201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