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
1、利用名人效应,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散文的兴趣。相信权威,崇拜名人偶像是如今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之一。我们可以把优秀散文作家的散文作品和名人对经典作品的评价介绍给学生,这样是可以激起他们的兴趣的。我们有这样的体验,别人问起自己读过哪些名著时,我们总希望别人知道自己读过不少的名著,这从一定角度上说,就是崇拜权威心理的微妙表现,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相当强。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此契机,学生阅读散文名作的兴趣十分浓厚。
2、利用学生乐于自我表现的心理,激起学生的课外散文阅读的兴趣。这种方法能满足学生“其实我的阅读面挺广”的心理。比如读书会上,学生若想得到全班同学和老师的赏识,他一定会想办法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赏析文章、写出感想和作出评价,显然,这个学生受到的锻炼是多方面的。这种形式易于操作,学生乐于去做。比如,有一学生,平时语文成绩不怎么样。可他为了表现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了庐隐的《异国秋思》,而后他这样给同学们介绍:“作者庐隐,生活经历曲折坎坷,从小就失去了双亲,长大后又漂洋过海,羁旅东瀛。在大好的秋光里,她邀爱人游历了‘井之头恩赐公园’,敏感的心弦最易让秋风秋声拨动,异国他乡的美景竟然是满目的愁苦与忧郁。可贵的是,她将愁情美化了、诗化了,融化在写景状物之中,造成一种优美的意境。文章结尾处又超越自怜自怨,神思寄予故国,这正是本文的闪光点。”如此恰当的分析和评价,肯定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得到了同学们佩服,他怎么会没有兴趣呢?
3、利用学生对电影、电视的热情,由此及彼地引导他们读一些高层次的散文。张爱玲的小说《秋之花》拍成电视剧后,收视率相当高,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张爱玲的散文,品味其散文追求“苍凉”人生与审美境界的风格,学生很感兴趣。还有,就是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名篇激发学生兴趣,趁热打铁,把学生的兴趣和视线引入到想读作者其他名著上去,这把学生的阅读引向了一个较高的层次。朱自清的《背影》《春》《荷塘月色》曾让学生心潮起伏过,能否激起他们读《威尼斯》的兴趣呢?
二、方法的指导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这是贝尔纳说过的话。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散文的时候,可用的方法有:
1、“粗读”和“快读”有机结合。粗读,指粗略地浏览一下文章的大致内容,看看内容提要是什么,翻翻其中一些感兴趣的章节。通过浏览,学生能决定手头文章是否值得仔细读下去,如果没有兴趣,便放弃;如果有兴趣读,则可以“快读”,即在保持原有阅读效果的基础上,加快阅读速度,“一目十行”是快读的形象描述。在提高阅读速度时,我要学生扩大识别范围,减少眼停时间,准确扫视识字对象。
2、灵活多样、认真扎实地搞好“品读”。品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我在指导阅读时主要用了如下以下几种方法:
(1)让学生凭借联想,去感悟散文中的意象。散文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融情于理的手法都是以联想为媒介的。散文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繁杂纷纭的客观事物是互相联系的,不同的事物反映在作家的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联想。作者正是依靠丰富的联想,形成感情的波澜,构思成篇的。因此,散文阅读只要能抓住作者联想的内容细心品读,就等于找到了解读散文意象的“钥匙”。例如,阅读《永恒的绿》,感悟“马兰草”这一意象,我这样设计:a、阅读全文,找出描写“马兰草”外形美、内在美的语句,思考作者写了“马兰草”的什么特征?b、讨论:作者由眼前的“马兰草”联想到了什么人?结合历史背景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通过思考,学生就会感悟到作者描写“马兰草”目的是要歌颂中国核基地那些为中国核事业献身的工作人员的坚毅的韧性。至此,“马兰草”的象征意义也就清晰了。
(2)让学生耐心品味细节描写,从而感悟主题。细节描写,不仅仅只用在小说中。散文中的细节描写,更能表情达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耐心品味,来领悟蕴含其中的丰富感情。
(3)指导学生细心揣摩富含哲理的散文语言。散文当中,感情最浓处,就是哲理的最深处。阅读过程中,只有反复品味,细心揣摩重点语句,才能悟到其中美的滋味。一般情况下,要抓住文末抒情议论的语句,因为这些语句是作者思想的“喷射点”,是散文的“文眼”。例如《落日人生》这篇散文,感情十分浓郁,充满哲理,充满启迪感,其“文眼”句就是这样写的:“呵,夕阳,我的心借着你最后的光明燃亮了。我想,人生应像日行大海,出于水面光彩照人、落入大海辉煌无尽,光明磊落,在社会的画卷上永远留下一抹鲜红的颜色。只要夕阳落得如此灿烂夺目,那么看吧,明天,一片更美丽的朝霞又会在天边燃烧起来。我歌唱你——辉煌的落日;我赞美你——光明的人生。”这些文字,我让学生反复品味,让他们能感悟到作者写本文的真正用意。
(作者单位:427100湖南省桑植县第四中学)
1、利用名人效应,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散文的兴趣。相信权威,崇拜名人偶像是如今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之一。我们可以把优秀散文作家的散文作品和名人对经典作品的评价介绍给学生,这样是可以激起他们的兴趣的。我们有这样的体验,别人问起自己读过哪些名著时,我们总希望别人知道自己读过不少的名著,这从一定角度上说,就是崇拜权威心理的微妙表现,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相当强。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此契机,学生阅读散文名作的兴趣十分浓厚。
2、利用学生乐于自我表现的心理,激起学生的课外散文阅读的兴趣。这种方法能满足学生“其实我的阅读面挺广”的心理。比如读书会上,学生若想得到全班同学和老师的赏识,他一定会想办法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赏析文章、写出感想和作出评价,显然,这个学生受到的锻炼是多方面的。这种形式易于操作,学生乐于去做。比如,有一学生,平时语文成绩不怎么样。可他为了表现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了庐隐的《异国秋思》,而后他这样给同学们介绍:“作者庐隐,生活经历曲折坎坷,从小就失去了双亲,长大后又漂洋过海,羁旅东瀛。在大好的秋光里,她邀爱人游历了‘井之头恩赐公园’,敏感的心弦最易让秋风秋声拨动,异国他乡的美景竟然是满目的愁苦与忧郁。可贵的是,她将愁情美化了、诗化了,融化在写景状物之中,造成一种优美的意境。文章结尾处又超越自怜自怨,神思寄予故国,这正是本文的闪光点。”如此恰当的分析和评价,肯定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得到了同学们佩服,他怎么会没有兴趣呢?
3、利用学生对电影、电视的热情,由此及彼地引导他们读一些高层次的散文。张爱玲的小说《秋之花》拍成电视剧后,收视率相当高,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张爱玲的散文,品味其散文追求“苍凉”人生与审美境界的风格,学生很感兴趣。还有,就是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名篇激发学生兴趣,趁热打铁,把学生的兴趣和视线引入到想读作者其他名著上去,这把学生的阅读引向了一个较高的层次。朱自清的《背影》《春》《荷塘月色》曾让学生心潮起伏过,能否激起他们读《威尼斯》的兴趣呢?
二、方法的指导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这是贝尔纳说过的话。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散文的时候,可用的方法有:
1、“粗读”和“快读”有机结合。粗读,指粗略地浏览一下文章的大致内容,看看内容提要是什么,翻翻其中一些感兴趣的章节。通过浏览,学生能决定手头文章是否值得仔细读下去,如果没有兴趣,便放弃;如果有兴趣读,则可以“快读”,即在保持原有阅读效果的基础上,加快阅读速度,“一目十行”是快读的形象描述。在提高阅读速度时,我要学生扩大识别范围,减少眼停时间,准确扫视识字对象。
2、灵活多样、认真扎实地搞好“品读”。品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我在指导阅读时主要用了如下以下几种方法:
(1)让学生凭借联想,去感悟散文中的意象。散文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融情于理的手法都是以联想为媒介的。散文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繁杂纷纭的客观事物是互相联系的,不同的事物反映在作家的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联想。作者正是依靠丰富的联想,形成感情的波澜,构思成篇的。因此,散文阅读只要能抓住作者联想的内容细心品读,就等于找到了解读散文意象的“钥匙”。例如,阅读《永恒的绿》,感悟“马兰草”这一意象,我这样设计:a、阅读全文,找出描写“马兰草”外形美、内在美的语句,思考作者写了“马兰草”的什么特征?b、讨论:作者由眼前的“马兰草”联想到了什么人?结合历史背景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通过思考,学生就会感悟到作者描写“马兰草”目的是要歌颂中国核基地那些为中国核事业献身的工作人员的坚毅的韧性。至此,“马兰草”的象征意义也就清晰了。
(2)让学生耐心品味细节描写,从而感悟主题。细节描写,不仅仅只用在小说中。散文中的细节描写,更能表情达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耐心品味,来领悟蕴含其中的丰富感情。
(3)指导学生细心揣摩富含哲理的散文语言。散文当中,感情最浓处,就是哲理的最深处。阅读过程中,只有反复品味,细心揣摩重点语句,才能悟到其中美的滋味。一般情况下,要抓住文末抒情议论的语句,因为这些语句是作者思想的“喷射点”,是散文的“文眼”。例如《落日人生》这篇散文,感情十分浓郁,充满哲理,充满启迪感,其“文眼”句就是这样写的:“呵,夕阳,我的心借着你最后的光明燃亮了。我想,人生应像日行大海,出于水面光彩照人、落入大海辉煌无尽,光明磊落,在社会的画卷上永远留下一抹鲜红的颜色。只要夕阳落得如此灿烂夺目,那么看吧,明天,一片更美丽的朝霞又会在天边燃烧起来。我歌唱你——辉煌的落日;我赞美你——光明的人生。”这些文字,我让学生反复品味,让他们能感悟到作者写本文的真正用意。
(作者单位:427100湖南省桑植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