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这说明语文教学不但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思想教育的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的祖国不但山河壮丽,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让学生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了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如:《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沁园春雪》、《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活版》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利用这些课文,加深他们对光辉灿烂的祖国文明史的了解,让他们为生在这样的伟大祖国而骄傲和自豪。
此外,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鸦片一日不除,本大臣一日不归”,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时时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起他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品质的培养
翻开中国文学史,不难发现有许多在文学上有造就的前人,不但为后人留下不朽的佳作,也为后人留下了高尚的人格榜样。范仲淹两岁时丧父,不幸的童年,使他发愤自立。他为官后,提出了许多改革时弊的主张,他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高尚品格的表现。陶潜的理想世界是无剥削,无压迫,无战乱的人人平等互利的美好社会,但事与愿违,他便“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回家种田,后作《桃花源记》以述己志,告别了贪污黑暗的官场,《五柳先生传》更是他一生的写照。……这正是我中华民族的人格力量的表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以来,要成就一番事业就无法逃避艰苦的磨砺。如苏洵焚稿,闭门苦读,终于文才大进,下笔有神,顷即千言,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屈原放逐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后乃作《史记》;岳飞沙中练字;陆游逝前示儿……这一切均向我们展示自勉、拼搏的坚强性格。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课文,挖掘人物和作品的思想内涵,分析其社会根源和背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道德观、思想道德观,成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人。
三、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习的方法
最近有人提出:“未来的文盲将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句话正符合科技、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课外阅读指导得当,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呢?根据多年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读标题,读题干,读原文,这是解题的基础。只有认真读,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于南辕北辙。
2、抓“纲”,即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主题,这是解题的重点。只有抓住“纲”才不至于偏离问题,不至于答非所问。怎样抓“纲”呢?首先抓抒情议论段。抒情议论段往往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其次抓中心句,因为中心句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阐释文章大意的句子。这是再次抓关键词语。这样便于概括文段内容,弄清文段所揭示的主旨。
3、紧扣文章内容和题干要求,这是解题的中心。切莫望文生义,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要点,切中要害,不至于模棱两可、张冠李戴。
4、联系书本,与所学内容挂钩,这是解题的保障。要寻找联系点:与课文的联系点、与知识的联系点、与“文段”的联系点,从而进行类比分析,触发灵感,准确地迁移所学的知识,得出答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精心提炼,组织材料,归纳总结,这是解题的关键。要想写出准确率高的答案,就要认真归结,做到“三要”:一要语言简明,做到简洁明了、言简意赅;二要句子通顺,符合逻辑推理;三要围绕要点,突出重点。
从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阅读材料题材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做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与道德修养的指引。有的材料关注生命与环境,有的剖析生命的价值,有的颂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的揭示生活的哲理,无不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的火花。
中考试卷的导向性是很明确的:只读教材是不行的,一定要广泛涉猎,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只会死读书也是不行的,一定要在语文学习中多实践、多体验,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能逐渐上升为研究性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这样,我们就不只会在中考中胜出,更为重要的是增加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对我们一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067300河北省兴隆县蓝旗营中学)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的祖国不但山河壮丽,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让学生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了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如:《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沁园春雪》、《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活版》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利用这些课文,加深他们对光辉灿烂的祖国文明史的了解,让他们为生在这样的伟大祖国而骄傲和自豪。
此外,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鸦片一日不除,本大臣一日不归”,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时时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起他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品质的培养
翻开中国文学史,不难发现有许多在文学上有造就的前人,不但为后人留下不朽的佳作,也为后人留下了高尚的人格榜样。范仲淹两岁时丧父,不幸的童年,使他发愤自立。他为官后,提出了许多改革时弊的主张,他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高尚品格的表现。陶潜的理想世界是无剥削,无压迫,无战乱的人人平等互利的美好社会,但事与愿违,他便“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回家种田,后作《桃花源记》以述己志,告别了贪污黑暗的官场,《五柳先生传》更是他一生的写照。……这正是我中华民族的人格力量的表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以来,要成就一番事业就无法逃避艰苦的磨砺。如苏洵焚稿,闭门苦读,终于文才大进,下笔有神,顷即千言,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屈原放逐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后乃作《史记》;岳飞沙中练字;陆游逝前示儿……这一切均向我们展示自勉、拼搏的坚强性格。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课文,挖掘人物和作品的思想内涵,分析其社会根源和背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道德观、思想道德观,成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人。
三、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习的方法
最近有人提出:“未来的文盲将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句话正符合科技、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课外阅读指导得当,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呢?根据多年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读标题,读题干,读原文,这是解题的基础。只有认真读,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于南辕北辙。
2、抓“纲”,即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主题,这是解题的重点。只有抓住“纲”才不至于偏离问题,不至于答非所问。怎样抓“纲”呢?首先抓抒情议论段。抒情议论段往往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其次抓中心句,因为中心句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阐释文章大意的句子。这是再次抓关键词语。这样便于概括文段内容,弄清文段所揭示的主旨。
3、紧扣文章内容和题干要求,这是解题的中心。切莫望文生义,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要点,切中要害,不至于模棱两可、张冠李戴。
4、联系书本,与所学内容挂钩,这是解题的保障。要寻找联系点:与课文的联系点、与知识的联系点、与“文段”的联系点,从而进行类比分析,触发灵感,准确地迁移所学的知识,得出答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精心提炼,组织材料,归纳总结,这是解题的关键。要想写出准确率高的答案,就要认真归结,做到“三要”:一要语言简明,做到简洁明了、言简意赅;二要句子通顺,符合逻辑推理;三要围绕要点,突出重点。
从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阅读材料题材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做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与道德修养的指引。有的材料关注生命与环境,有的剖析生命的价值,有的颂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的揭示生活的哲理,无不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的火花。
中考试卷的导向性是很明确的:只读教材是不行的,一定要广泛涉猎,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只会死读书也是不行的,一定要在语文学习中多实践、多体验,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能逐渐上升为研究性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这样,我们就不只会在中考中胜出,更为重要的是增加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对我们一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067300河北省兴隆县蓝旗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