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视角中的麒麟贡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WD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明朝初期对外交往的考察,在高考试题中屡见不鲜,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第27题再次命中这一考点。此题以域外进献的奇珍异兽为切口,把传统文化、对外政策和朝贡贸易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尤其是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让人感觉浓浓的历史味。笔者在仔细揣摩,认真推敲后,认为这道题目背后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课程资源,例如:为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麒麟备受推崇?我们固有印象中的麒麟与画作中的形象差别很大,这里面有什么原因?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加以解读,应该做出怎样的价值判断?基于这样三个问题的思考,笔者查阅相关资料,从儒家文化的视角入手将其中的疑问梳理成文,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现将试题呈现:
  一、盛世瑞兽:儒家仁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麒麟视作趋吉避凶的神兽,倍加推崇。《礼记·礼运》将“麟、凤、龟、龙”称作“四灵”,其中更对麒麟有着特别的崇拜,将它视为“四灵之首,百兽之先”。[1]《春秋公羊传》曰:“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2]《孟子·公孙丑》称:“麒麟之于走兽”如同“圣人之于民”,“出于其类,拔乎其萃”。[3]东汉王充《论衡·讲瑞篇》亦称:“麒麟,兽之圣者也。”[4]此外,麒麟作为吉祥神宠的灵兽已经渗透进中国民众的生活中,从政治领域广泛延伸到宗教、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如宫廷命名、朝廷赐名、建筑装饰、服饰配饰,舞蹈活动,赞誉祝词等等。
  麒麟之所以能够不断神化,一方面与孔子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身上优秀的品质。传说,孔子是麒麟的化身,所以麒麟又称“圣兽”,孔子的母亲因梦见麒麟而生孔子;孔子所著编年体史书《春秋》,被后人称为《麟经》、《麟史》;后世称幼儿时期的孔子为 “麒麟儿”。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鲁国捕获麒麟,孔子前去查看的时候麒麟已经死亡。孔子认为,麒麟是灵兽,它的出现又死去,不是好征兆,恐怕国家将亡,自己的生命也到头了。为此,孔子抚琴悲歌,哀痛不已,从此绝笔《春秋》,不久便与世长辞。对于麒麟身上的优秀品质,汉代刘向在《说苑·辨物》曾这样解释:“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后践,位平然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质文也,幽闲循循如也。”[5]在刘向看来,麒麟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形象与孔子倡导的仁义精神不谋而合,既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吻合,更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在孔子以后的时代,麒麟所代表的文化融入统治者所倡导的儒家思想,逐渐被赋予深刻的人文内涵。历代统治者常以麒麟现身自诩为至圣至仁的明君,而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则视麒麟与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为一体,期盼会给人们带来和平、安宁、幸福、和睦和吉庆,从而摆脱邪恶,化解灾难。
  二、图像记忆:因缘际会的《瑞应麒麟图》
  长期以来,麒麟不仅记载于史书,而且还广泛存在于陵墓石刻、绘画作品和民俗礼仪之中,其形象与先秦时期文献记载的模样差距并不大,直到明朝初年才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榜葛剌(今孟加拉国)的使臣将一只长颈鹿送到京城。当时的中国人从未亲眼目睹过这一形态和习性的动物,百官们在稽首称贺的同时,对长颈鹿的称谓却莫衷一是,或称“锦麟”“奇兽”,或称“金兽之瑞”。面对这样尴尬的场景,有人依据长颈鹿在索马里语中“Giri”的音意,将其翻译为“麒麟”,這种把长颈鹿与祥瑞之兆联系在一起的译法,不得不说是一种完美的诠释。众所周知,朱棣并非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对于能衬托其“真龙天子”身份的机会,当然是龙颜大悦。于是馆阁大臣们以此为契机,争相吹捧,作画颂诗,向世人表明:正是因为大明仁君临朝,才有瑞兽的到来。明成祖还让翰林院修撰沈度写下了一篇《瑞应麒麟颂》,并且令宫廷画师将麒麟画像画下,将《瑞应麒麟颂》抄写在图上,于是就有了《明人画麒麟沈度颂》(又称《瑞应麒麟图》),这幅画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后世还出现了许多临摹版本,其中以清人陈璋临摹的《榜葛剌进麒麟图》最为著名,这部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人画麒麟沈度颂》画风细腻,线条工整,设色富丽。画面上半部是沈度赞美明成祖盛德的颂文,约占据整幅画作的二分之一。画面下半部绘有一弁夫牵一只长颈鹿,长颈鹿的身高约是人的两三倍,身上绘六边形网纹,人物面部黝黑,头裹白巾,身上穿红色衣袍,脚穿皮靴,尽显异域风情。这种将贡品置于画面中心位置,番邦侍者作为陪衬的绘画方式,既体现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归附与认可,又反映了麒麟的珍贵罕见,宣扬了明朝政府的优越地位。由此可见,《明人画麒麟沈度颂》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政治意图,作为职贡的一种形式见证了明代国际间的交流互动”。[6]
  三、麒麟贡:朝贡贸易体系的重要拼图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倭寇不时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为防止中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对抗新生政权,多次颁布禁海令,这对于维护新生的明朝政权,加强海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明太祖在实行海禁的同时,也实行了朝贡贸易,以保持与海外国家的商业联系。“朝贡贸易是儒家思想的理想状态,目的是朝贡而不是贸易。朝贡是为了维系儒家思想的等级社会,其核心是文化的感召力。主张以‘仁’为本,‘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四夷来朝”。[7]随着明朝国力的不断加强,明成祖在位时期,大力发展朝贡贸易,采取了遣使四出招徕朝贡、对贡使厚重赏赐及多方优待等措施,达到了“怀柔远人”、巩固统治的目的,尤其是六次派遣郑和率舟师出使南海西洋以至西域诸国,远至今西亚与东非,终将朝贡贸易推向顶峰。
  作为朝贡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麒麟贡与郑和下西洋密不可分。郑和自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出师西洋,促成了榜葛剌的年年入贡。第一只来到中国的麒麟,应该就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成果之一。第二只来华的麒麟是由麻林国(今肯尼亚的马林迪)进贡的,同样引起了明朝的举国轰动。不仅满朝文臣上文表贺,就连明成祖也亲自在南京奉天门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宾。第三次麒麟来到中国出现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之后,是由远在今天也门一带的阿丹国进贡的。除此之外,在郑和第六次和第七次下西洋中,还有过购买长颈鹿作为贡品的记载。但令人惋惜的是,由于路途遥远,海路颠簸,有的长颈鹿可能没有来到中国便病死在船上了。随着郑和在印度古里去世,明朝内部反对大规模航海的力量越来越大,大明王朝的庞大船队也逐渐退出了海上贸易,沿途诸国来华进贡也日益减少,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榜葛剌再次进贡麒麟,这是明代最后一只莅临中国的长颈鹿,此后,麒麟在中国古代正史中就难觅踪影了。   朝贡贸易是遵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处理对外关系的一种行为方式,它具有较强的伦理性,强调以伦理的方式建立一种和谐的秩序。首先,以麒麟贡为代表的朝贡贸易,深刻地植根于中国传统儒家重礼轻利的思想观念。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与拥有半壁江山的南宋不同,不需要通过海外贸易维持国家财政收入,也与蒙古贵族为主的元朝有异,不屑于从商业贸易中攫取暴利。诚如明成祖所言:“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8]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麒麟贡“强调的不是其中的经济作用,而是礼仪功能,即寓意了统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周边外族政权通过这种动物外交来显示自身的合法性,中央政府则是通过来自殊方异兽的新奇贡品,显示自己统治的有效性。”[9]其次,儒家思想倡导的有序的政治等级关系,在麒麟贡中也有充分的体现。通过麒麟贡,明朝政府可以把天下意识和华夷观念渗透到周边国家,继续吸引他们加入天朝的朝贡贸易体系之中。因为对于明朝政府而言,稳定与秩序,服从与等级是树立权威和维系统治的重要基础。包括榜葛剌在内的域外小国,从自身安全和发展的角度考虑,更希望把以长颈鹿为代表的奇珍异兽作为与明朝交往的政治和文化资源,以便可以享受到地区合作带来的互利共赢。最后,麒麟贡集中体现了儒家“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随着国人海洋意识的增强,明朝统治者意识到在中国之外,有著无数稳定的独立国家,因此决定不再将外国视为中国的领土可以随意征伐,并多次表示不干预外国的内部事务,愿意在朝贡的名义下,与域外各国构建一个安全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麒麟贡政治意图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恰恰是“和而不同”思想下多样性的相互协调与统一。
  【注释】
  [1][3]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89、2686页。
  [2]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53页。
  [4]《“诸子集成”本(七)》,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169页。
  [5]刘向:《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55页。
  [6]赵秀玲:《明沈度序本
其他文献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要求考生做到“切题”。要想做到切合题意,审题是关键。一般说来,审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牢记显性要求    审题,首先要看题目的显性要求——看清题目属于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等要求。如2008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试题,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一些考生在没有认真读题的情况下,误认为是一道话题作文,于是以《他们,我心中的骄傲》《抗震英雄》《他们踏上不归路》等为题写作,
项目化学习是学生在复杂、真实问题的驱动下,规划和实施项目的任务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在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获得新知。  研究型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中一部分。在研究型课程中,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传统课程相比,研究型课程更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研究思维的培养。那么,项目化学习如何在高中研究
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脱贫、集体增收,这是李玉如在解决小农户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出的“董口特色”。  李玉如,山东省鄄城县董口镇党委书记,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扶贫车间创始人,他立足董口镇深度贫困现状,将村小学旧址和闲置民宅等废弃场所改造成扶贫车间,吸引发制品、服装加工、户外家具、电子配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车间“放活儿”,吸纳2000余名贫困人口,辐射带动5000余名当地群众稳定就业。
抗疫期间,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延迟开学,但“停课不停学”,网课成为中小学生居家学习的主要方式。  很多问题随之而来,在一些城市学生疯狂吐槽网课的同时,一些农村学生却在到处找网络信号。虽然有的农村地区采用了电视教学,甚至用大喇叭空中教学方式来弥补网络不足的问题,但数字鸿沟的存在依然值得重视。  事实上,农村网课的窘境不只是疫情当前的问题,也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一道坎,迈过去了可以极大地缓解农村师资不足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这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培育提出了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历史课堂教学的规约,兼具人文教育与史料价值功能的文学作品为其提供了媒介。  优秀文学作品应是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其审美价值取决于文学本身的特性,而社会价值又
歷史教育的价值是历史教育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人类在产生之后就不断尝试认识自我,形成各种丰富的人学思想。本文试图从人学视阈,对历史教育价值进行初步的讨论。  一、个体之人:自我认同  人学理论认为,人首先是作为具有个性的独立个体而存在着,“人是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人的特殊性使人成为一个个体,成为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1]作为个体之人的学生具有知识、能力和情感多方面的发展需求,但自我认同无
【考点阐释】  高考文言文的考点要求,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从历年的命题来看,主要是人物传记的阅读理解,传承古人的优秀品质,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内容。而从历年高考选择的人物来看,不外乎是表现其“忠、孝、仁、义、礼、智、信、勇”的品质。而在对人物品质的评价考查上往往采用“筛选文中的信息”作为考查方式,它包括两道选择题,一是对人物性格和人品的考查,二是对人物所做的事件以及功绩的评说。  这两个考点,考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也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接受和推崇,作为中学教育的最后一站——高考,也越来越注重核心素养的考查。而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统领,唯物史观更是中学阶段教学和考试考查的重中之重。这一点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体现极为明显,2018年高考全国卷文综Ⅱ卷32题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唯物史观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统领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 
了解并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考查方向,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也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对于单独命题的广东来说,学情基本稳定,考生人数变化较小,每年试题的难易度就不会有太大变化,命题规律基本形成。因此,了解并把握每年试题特点和试题命制规律,对于教师和考生备考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2013年文综地理试题的规律性  1. 关注教学内容的整体,试题不偏不倚。  由于试题数量的
“七一”前夕,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扬州广陵区东关街道琼花观社区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成立于1952年的琼花观社区,以扬州市花琼花为名,是扬州市第一个居委会,社区三代当家人谢学珠、李华、王静,竟是一家人,三代“小巷总理”接续奋斗近70年,把琼花观社区打造成全国文明社区、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全国文明单位,演绎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古城传奇。三代70载接力  7月2日上午8点,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