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性。从学科本身来讲,课堂上出现各种意外事件的频率比较高,再加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的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正确对待“意外”,妥善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意外”使我们的课堂“别样精彩”。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闻工作室》;小组合作;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3-085-1
【案例实录】
为了达到以上的分组期望,我在开始上课前,对照学生名册,根据考核成绩,将“弱势个体”与先进生合理搭配,男生女生进行组内搭配,好动的学生和比较安静的进行搭配,力争做到“组内异质”。这是一个行政命令式的小组合作,并且在这个分组中,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成员的搭配,尽量做到符合上面的要求来进行分组,期待着会有很好的课堂效果。
在说明“工作室”的概念之后,我开始对班级进行分组,也就是列出我自己划分好的各个“工作室”小组的名单,并且给同学们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并选出了每个小组的组长。
此时,我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
意外A:“行政命令”分组方式的意外失败
一个意见接着一个意见,可以看出这个班级的学生对我的分组是不乐意的。
终于,又有几位学生跑上来说:“老师,我们想自己组成小组,行不行?”
后来,班长举手发言说:“老师,让我们自己组成小组行吗?”
我有些犹豫:学生自己组织小组合适不合适,时间够不够?但是听到这么多呼声,学生的要求这么强烈,是我課前没有想到的。我尽量尝试再做些微调,但是依然没有能够让同学们对分组状况感到满意。我看了下时间,还有二十分钟,于是我想,就试一试自愿分组吧。
我重新回到了讲台:“同学们要求自愿分组,那么我们可以试一试,规则是:小组必须男生女生各有两名,小组规模是4位同学,个别小组可以有五名同学,最好每个小组内都有一两位计算机水平比较高的同学。”
我看到学生们很快就重新一群一群分别集中起来了,学生分组过程显得快乐而且热情,和原先的消极不满的情绪大不相同,显然看出这种方式确实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十五分钟过后,基本上小组已经都分好了,而且大部分小组都选好了组长,而且每个小组的划分都还是比较均衡的。就在我准备将悬着的心放下来的时候,忽然,有一位学生慢慢走上讲台,对我说:“老师,没有人要我,我一个人一组行不行?”。
意外B:出现了一个学生没有任何小组愿意接收的现象
太意外了。我了解这个学生,计算机操作的水平还是挺高的,但是课堂纪律比较差,脾气也不好,其他小组肯定是怕接收了他就会给小组抹黑。课堂剩下的时间只有不到五分钟了,还要选好组长。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组长很快也都选好了,整个课堂陷入了僵局,同学们也都抬头望着讲台上的我和他。怎么办?看看手表,已经快要下课了,我确实有点着急了,是强行把他划为哪个小组,还是在想办法让其他小组能够接收他。我决定尝试鼓励各个小组能够接收这个同学。在我的努力鼓励下,各个小组开始组内讨论了。终于,第三小组的组长站起来,说:我们小组讨论过,如果某某同学能够保证改正课堂纪律,不让我们小组纪律扣分的话,我们就欢迎他加入我们小组。接着很快又有四个小组也纷纷表示同样的意见。
虽然,这节课堂延迟了大约两分钟,但是课堂任务都能够圆满完成,而且收到了意料之外的好效果。特别是在后来的几节课中,不仅各个小组合作比较和谐,而且这位同学的课堂纪律竟然真的有了明显的改善。
【案例反思】
1.教师要有面对意外的正确心态
新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尝试发现、民主对话、合作探究”。不知什么时候起,我发现学生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课前设计的框架,给我一些毫无准备的意外,使我有点手忙脚乱。也正是这种“意外”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所以,寻找意外之处的惊喜,是我所追求的。
2.教师要尊重主体,培养学生自信,在课堂中尽量做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在新课程中,课堂是教师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的思路被动思考,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场所。所以学生有自己的合理想法的时候,就要尽量给予支持。
3.把握“意外”所创造的良机,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竟然出现了一位学生没有小组愿意接收的意外,造成了课堂的僵局,让我有些尴尬。我当时面临两个选择:是强行把他加入到一个小组,尽快完成课堂任务;还是抓住深层次的原因,分析为什么其他小组同学都不愿意接收这位同学,从而对这位平时纪律不好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当时挺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以后的上课的事实证明,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用两分钟的时间,换来学生对课堂纪律的深刻认识,从而改正错误并为其他同学所接受,是很划算的。
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不必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一旦出现意外,我们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对待,积极思考对策,合理解决和利用,只有这样,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学活动才是有价值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闻工作室》;小组合作;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3-085-1
【案例实录】
为了达到以上的分组期望,我在开始上课前,对照学生名册,根据考核成绩,将“弱势个体”与先进生合理搭配,男生女生进行组内搭配,好动的学生和比较安静的进行搭配,力争做到“组内异质”。这是一个行政命令式的小组合作,并且在这个分组中,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成员的搭配,尽量做到符合上面的要求来进行分组,期待着会有很好的课堂效果。
在说明“工作室”的概念之后,我开始对班级进行分组,也就是列出我自己划分好的各个“工作室”小组的名单,并且给同学们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并选出了每个小组的组长。
此时,我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
意外A:“行政命令”分组方式的意外失败
一个意见接着一个意见,可以看出这个班级的学生对我的分组是不乐意的。
终于,又有几位学生跑上来说:“老师,我们想自己组成小组,行不行?”
后来,班长举手发言说:“老师,让我们自己组成小组行吗?”
我有些犹豫:学生自己组织小组合适不合适,时间够不够?但是听到这么多呼声,学生的要求这么强烈,是我課前没有想到的。我尽量尝试再做些微调,但是依然没有能够让同学们对分组状况感到满意。我看了下时间,还有二十分钟,于是我想,就试一试自愿分组吧。
我重新回到了讲台:“同学们要求自愿分组,那么我们可以试一试,规则是:小组必须男生女生各有两名,小组规模是4位同学,个别小组可以有五名同学,最好每个小组内都有一两位计算机水平比较高的同学。”
我看到学生们很快就重新一群一群分别集中起来了,学生分组过程显得快乐而且热情,和原先的消极不满的情绪大不相同,显然看出这种方式确实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十五分钟过后,基本上小组已经都分好了,而且大部分小组都选好了组长,而且每个小组的划分都还是比较均衡的。就在我准备将悬着的心放下来的时候,忽然,有一位学生慢慢走上讲台,对我说:“老师,没有人要我,我一个人一组行不行?”。
意外B:出现了一个学生没有任何小组愿意接收的现象
太意外了。我了解这个学生,计算机操作的水平还是挺高的,但是课堂纪律比较差,脾气也不好,其他小组肯定是怕接收了他就会给小组抹黑。课堂剩下的时间只有不到五分钟了,还要选好组长。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组长很快也都选好了,整个课堂陷入了僵局,同学们也都抬头望着讲台上的我和他。怎么办?看看手表,已经快要下课了,我确实有点着急了,是强行把他划为哪个小组,还是在想办法让其他小组能够接收他。我决定尝试鼓励各个小组能够接收这个同学。在我的努力鼓励下,各个小组开始组内讨论了。终于,第三小组的组长站起来,说:我们小组讨论过,如果某某同学能够保证改正课堂纪律,不让我们小组纪律扣分的话,我们就欢迎他加入我们小组。接着很快又有四个小组也纷纷表示同样的意见。
虽然,这节课堂延迟了大约两分钟,但是课堂任务都能够圆满完成,而且收到了意料之外的好效果。特别是在后来的几节课中,不仅各个小组合作比较和谐,而且这位同学的课堂纪律竟然真的有了明显的改善。
【案例反思】
1.教师要有面对意外的正确心态
新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尝试发现、民主对话、合作探究”。不知什么时候起,我发现学生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课前设计的框架,给我一些毫无准备的意外,使我有点手忙脚乱。也正是这种“意外”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所以,寻找意外之处的惊喜,是我所追求的。
2.教师要尊重主体,培养学生自信,在课堂中尽量做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在新课程中,课堂是教师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的思路被动思考,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场所。所以学生有自己的合理想法的时候,就要尽量给予支持。
3.把握“意外”所创造的良机,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竟然出现了一位学生没有小组愿意接收的意外,造成了课堂的僵局,让我有些尴尬。我当时面临两个选择:是强行把他加入到一个小组,尽快完成课堂任务;还是抓住深层次的原因,分析为什么其他小组同学都不愿意接收这位同学,从而对这位平时纪律不好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当时挺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以后的上课的事实证明,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用两分钟的时间,换来学生对课堂纪律的深刻认识,从而改正错误并为其他同学所接受,是很划算的。
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不必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一旦出现意外,我们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对待,积极思考对策,合理解决和利用,只有这样,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学活动才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