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02年,一部被誉为“新世纪中国第一武侠巨制”的《英雄》横空出世,该片在票房上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奏响了中国商业大片的时代序曲。导演张艺谋以个体生命的视角,传达了对传统美学、民族文化的人文关切;以精致唯美的影像,诠释了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与美学意蕴;以迎合当下受众的审美诉求,彰显了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艺术个性。可以说,《英雄》完成了一次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艺术转型,宣告了娱乐时代的“英雄回归”。
[关键词] 《英雄》;商业大片;创意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16
2002年底在全国一经上映便引起巨大轰动的商业巨作《英雄》,以创纪录的2.5亿票房缔造了中国大陆电影票房新神话。影片取自汉代司马迁著作《史记》中所记载的一段为人熟知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是导演张艺谋的首部武侠巨制,也是他追求艺术与商业联姻的创新之作。导演在作品中续写了中国传统武侠片中曲折离奇、刀光剑影般的侠客传奇,同时将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元素与武侠神韵,注入美轮美奂的影像中,以唯美的招式、缤纷的色彩、深邃的意境,消解了杀戮、血腥与残暴,宣扬了一种和平、秩序、天下的人道主义价值观。笔者认为,在全球消费时代语境下,《英雄》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中国电影市场转型背景下的有益尝试,更离不开整个创作团队极具创意的艺术构思与市场运作。
一、形式化的艺术与技术创意
导演在影片中塑造了六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以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讲述完整的故事,并运用色彩的隐喻功能揭露故事的真伪,即“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真相大白”三个段落。在结构上,颠覆“冷兵器时代”武侠片线性叙事的传统,仿效经典之作《罗生门》的分段式叙述,使故事节奏愈加流畅而紧凑。然而,相比人物的鲜活与结构的新颖,导演将色彩、构图、特技、声音等艺术元素逐一创新并加以融合,用形式美学烹饪“英雄大餐”,成为了本片最大的亮点。
色彩能极大地拓展画面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用色彩渲染整个画面成为张艺谋电影中刻画人物心理、宣泄主观情绪的惯用手法。导演以黑白两色作为影片的主色调贯穿剧情的始末,用红黄蓝绿四种色彩作为陪衬,营造修辞幻境,传递影片主题内涵,发挥不同色彩“抒情表意”的艺术功能。黑色是影片的基本色调,是威严与庄重的秦王朝的代表色,更是恐惧、压抑、死亡的象征。电影开篇,整个画面被忧郁而沉重的黑色所笼罩,黑色的宫殿建筑、黑色的秦国军队、一身黑色戎装的秦王,一派肃杀而阴郁的景象,仿若暗示出刺客无名悲惨的结局。白色是纯洁、真实的表述,在无名揭露事实真相的段落中,导演将原始单纯的白色作为了背景色。角色洁白的装束与唯美的打斗给人以飘逸灵动之感,在浑黄与乳白的交融之中,残剑与飞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两人矢志不渝的爱情誓言。艳丽夺目的红色在影片中常与其他颜色进行色彩的对比,它是热情、暴力、鲜血的象征。如当无名回忆起如何将秦王的心腹大患残剑、飞雪铲除的情景时,画面随即切入到了红色的赵国弪城书馆,人物的服饰、书馆的装饰、练字的朱砂都替换成了红色,一段血战过后,画面的一切都沉浸在了一片血红之中。红色的书馆与黑色的秦军形成了较大的色彩反差,无名用红色的回忆控诉了秦王的残酷暴行。可以说,在张艺谋的《英雄》中用来记录世界的第一项重要资产就是色彩。
导演对长镜头的运用做到了驾轻就熟、炉火纯青,以稳定、简练、横平竖直的构图,配以低度视角与固定摄影,将环境、背景、画面的动与静融入人物的爱与恨、情与仇中,凸显了人物打斗时的气魄与神韵,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此外,为了超越对传统武侠片武术套路与格斗动作的写实拍摄,导演还启用了大量的运动镜头与高速镜头。这些高速运转的镜头,将一幅幅画面由美感转化为快感,给人以感官的冲击与愉悦。与此同时,大量电脑特技、数字特效等现代影像合成技术,也被导演熟练运用到《英雄》的拍摄与后期合成中。无论是气势恢弘的空中箭雨、声势浩大的秦国箭阵,还是胡杨林的情人寻仇、九寨沟的君子比武……数字技术不但实现了实拍画面与数字特技的完美组接,让一张张清晰而唯美的画面引入观众眼帘,更强化了导演“写实”与“表意”的艺术功力,震撼人心。正如张艺谋在回忆拍摄空中箭雨的情景时说道:“为了把遮天蔽日的感觉强调出来,对此我们下了很大功夫,拍了很多镜头,然后再用一些特技合成,差不多花了八个月的时间。那箭在空中飞行的断断续续的声音,大约是由三四十种声音合成的……”
毋庸赘言,声音也成为继色彩、构图、特效之后,电影《英雄》中备受瞩目的艺术元素之一。作曲家谭盾,改变了以往武侠片对拳脚、兵刃、飞腾动作过于夸张的音效处理,不仅强调音乐的立体空间感与质感,而且追求一种绵长含蓄、幽远深邃的意境,把武侠片的声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他在影片的背景音乐中融入了浪漫优雅的提琴声、清脆柔美的古琴声、中西合璧的鼓声、如泣如诉的女声,还将融合中国二胡、马头琴、弦子等于一身的“秦弦子”的浪漫与悲怆重新演绎,并综合了东北二人转、内蒙草原、戈壁沙漠及日本打击乐器等音乐元素,打造出了集民族粗犷、幽怨、深沉,西方浪漫、抒情、阳刚于一体的诗化的东方音乐。另外,在浓郁中国元素的陪衬下,谭盾还为人物打斗时配上了具有独特民族风韵的音乐唱腔,将音乐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同样,在对音效的制作上,无论是多层树叶的飘落声、稀稀落落的雨滴声、水下蜻蜓点水的轻柔声,还是军队整齐划一的步伐声、人物刀光剑影的兵刃声、水面剑挑破水的涟漪声……也都达到了理想化的艺术效果。总之,《英雄》中声音与画面的相得益彰,大大深化了影片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一方面,声音使原本平面、二维的影像变得立体、生动而鲜活,让画面更具表现力与张力,给人以身临其近之感;另一方面,声音还传递出了人物繁杂的思绪,刻画出了众生鲜明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商业化的品牌与营销创意
相比张艺谋早期较为常规的电影作品,《英雄》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对现代电影市场运作模式的借鉴与运用上。电影《英雄》无疑是一场明星荟萃的豪华盛宴,导演除了在演员的遴选上大打好莱坞类型片的明星牌,诚邀当今华人影坛最知名的明星出演,还为影片量身打造了专业化的创作团队,包括影帝、影后级人物梁朝伟、陈道明、张曼玉、章子怡,全球功夫巨星李连杰、甄子丹,国内音乐制作家谭盾,著名摄影大师杜可风,动作设计大师陈晓东,知名服装设计师和田惠美……在《英雄》唯美画面与经典对白的外表下,明星出彩的演绎与设计师独具匠心的造型,成为了影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用张艺谋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吊起了观众的胃口。”为了将这部武侠大片打造成国内首屈一指的商业巨制,导演张艺谋在影片的选景方面也下足了功夫。除横店影视城搭建的恢宏壮观的秦王宫之外,金黄灿烂的胡杨林、原始奇特的九寨沟、苍凉奇妙的雅丹地貌……也都构成了影片独特的美学元素。这些奇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将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丰富了画面中人物打斗的艺术美感,使观众在感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体验惊险刺激的感官冲击之余,足不出户便领略到祖国壮美辽阔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 毫无疑问,导演张艺谋突破了国产武侠电影的创作瓶颈,他以史无前例的“明星 名景”的品牌组合化运作,赋予了《英雄》更多新鲜的商业与娱乐元素,凸显出《英雄》巨大的商业卖点;以创纪录的票房填补了中国商业大片的空白,成功锻造了这部中国电影史册上集品牌化、艺术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商业武侠巨制。
“营销”这个概念对于中国电影界来说是陌生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引进与分账制度的发行,让中国电影第一次感悟到电影营销的优势与必要性。然而,中国商业大片不仅仅需要与国际接轨,借鉴好莱坞大片的商业运作模式,还需探寻自身独特的营销策略。《英雄》的“中西合璧”,完美诠释了这一点。精美剧照的泄露可谓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成为了《英雄》剧组广告招商的一种盈利方式,改变了国产影片以票房收回成本的单一手段。推出的漫画版《英雄》符合“商业推广”的国际惯例,在为影片做了一次免费宣传的同时,还充分扩展了影片受众的年龄层。一部记录《英雄》剧组从筹拍到结片全过程的纪录片《缘起》,透露了影片的部分剧情、揭露了角色的幕后轶事,令观众一睹为快。此外,主创人员还与影片投资商强强联手,充分利用媒体为影片出征奥斯卡进行大肆宣传,并遵照奥斯卡参赛的惯例在中国深圳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试映。另外还包括了天价拍卖音像版权、同名小说的提前上市、电视广告的强化宣传、珍藏版邮票与豪华海报的印制、多普达手机看《英雄》等一系列宣传活动及衍生品的开发。显然,《英雄》疯狂的地毯式宣传,不仅为影片的成功发行编织了一套规模庞大的宣传巨网,更造就了发行方、制片方、投资方、影院、广告宣传方等其他厂商多重获利的共赢局面。其中,2002年12月14日在首都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球首映仪式”,尤其展现出中国电影在商业营销上的本土化创意。主办方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首映仪式,邀请凤凰卫视当家花旦陈鲁豫担任活动司仪,用200名雄壮威武的“秦兵武士”烘托活动气氛,同时为倡导防盗版口号,主办方还对采访的记者采取了严格的现场准入制度。之后,导演张艺谋又偕同六大明星及剧组全体主创人员,奔赴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参加了《英雄》首映场的媒体见面会,并现场播放了影片的精彩片段与拍摄花絮,为影片上映前的宣传炒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综上所述,《英雄》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全方位的整合营销,导演通过与消费者的沟通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价值为取向,确定统一的促销策略,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从而使促销宣传实现低成本化与高强冲击力相呼应,形成热销高潮。
三、结语
回顾张艺谋十年前的这部“新世纪中国电影第一巨制”,虽然业界、大众、媒体们对影片形式与内容等方面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2.5亿的票房奇迹是不争的事实。由此,笔者认为,在当下华语电影类型趋同、题材单一、文化缺失的困境下,《英雄》不仅为民众构建一种全新的娱乐消费方式,更成为了民族电影不断开拓创新、繁盛不衰的新动力。正如有人评论,电影《英雄》在中国影坛创造了四个第一:第一部自主完成的中国电影的商业巨作,第一个中国本土电影票房击败好莱坞大片的范例,第一部全商业化市场运作成功的电影典型,第一部创造了中国单片2.5个多亿票房奇迹的电影。《英雄》的意义就在于此——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让所有的国内观众开始关注中国电影。
参考文献
1、贾磊磊著:《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谷淞著:《好莱坞营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张明主编:《与张艺谋对话》[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4、张会军著:《风格创造:张艺谋电影创作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6月版。
5、余玉熙:《<英雄>的商业成功与有效的市场策划》[J],《电影艺术》,2003年02期。
6、欧怒:《历史?叙事?图像——电影<英雄>在艺术上的新探索》[J],《电影评介》,2003年04期。
作者简介
丁宏,男,1987年1月,汉族,安徽省芜湖市人,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2010级电影学专业电影管理方向在读研究生。导师:田川流教授。
[关键词] 《英雄》;商业大片;创意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16
2002年底在全国一经上映便引起巨大轰动的商业巨作《英雄》,以创纪录的2.5亿票房缔造了中国大陆电影票房新神话。影片取自汉代司马迁著作《史记》中所记载的一段为人熟知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是导演张艺谋的首部武侠巨制,也是他追求艺术与商业联姻的创新之作。导演在作品中续写了中国传统武侠片中曲折离奇、刀光剑影般的侠客传奇,同时将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元素与武侠神韵,注入美轮美奂的影像中,以唯美的招式、缤纷的色彩、深邃的意境,消解了杀戮、血腥与残暴,宣扬了一种和平、秩序、天下的人道主义价值观。笔者认为,在全球消费时代语境下,《英雄》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中国电影市场转型背景下的有益尝试,更离不开整个创作团队极具创意的艺术构思与市场运作。
一、形式化的艺术与技术创意
导演在影片中塑造了六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以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讲述完整的故事,并运用色彩的隐喻功能揭露故事的真伪,即“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真相大白”三个段落。在结构上,颠覆“冷兵器时代”武侠片线性叙事的传统,仿效经典之作《罗生门》的分段式叙述,使故事节奏愈加流畅而紧凑。然而,相比人物的鲜活与结构的新颖,导演将色彩、构图、特技、声音等艺术元素逐一创新并加以融合,用形式美学烹饪“英雄大餐”,成为了本片最大的亮点。
色彩能极大地拓展画面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用色彩渲染整个画面成为张艺谋电影中刻画人物心理、宣泄主观情绪的惯用手法。导演以黑白两色作为影片的主色调贯穿剧情的始末,用红黄蓝绿四种色彩作为陪衬,营造修辞幻境,传递影片主题内涵,发挥不同色彩“抒情表意”的艺术功能。黑色是影片的基本色调,是威严与庄重的秦王朝的代表色,更是恐惧、压抑、死亡的象征。电影开篇,整个画面被忧郁而沉重的黑色所笼罩,黑色的宫殿建筑、黑色的秦国军队、一身黑色戎装的秦王,一派肃杀而阴郁的景象,仿若暗示出刺客无名悲惨的结局。白色是纯洁、真实的表述,在无名揭露事实真相的段落中,导演将原始单纯的白色作为了背景色。角色洁白的装束与唯美的打斗给人以飘逸灵动之感,在浑黄与乳白的交融之中,残剑与飞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两人矢志不渝的爱情誓言。艳丽夺目的红色在影片中常与其他颜色进行色彩的对比,它是热情、暴力、鲜血的象征。如当无名回忆起如何将秦王的心腹大患残剑、飞雪铲除的情景时,画面随即切入到了红色的赵国弪城书馆,人物的服饰、书馆的装饰、练字的朱砂都替换成了红色,一段血战过后,画面的一切都沉浸在了一片血红之中。红色的书馆与黑色的秦军形成了较大的色彩反差,无名用红色的回忆控诉了秦王的残酷暴行。可以说,在张艺谋的《英雄》中用来记录世界的第一项重要资产就是色彩。
导演对长镜头的运用做到了驾轻就熟、炉火纯青,以稳定、简练、横平竖直的构图,配以低度视角与固定摄影,将环境、背景、画面的动与静融入人物的爱与恨、情与仇中,凸显了人物打斗时的气魄与神韵,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此外,为了超越对传统武侠片武术套路与格斗动作的写实拍摄,导演还启用了大量的运动镜头与高速镜头。这些高速运转的镜头,将一幅幅画面由美感转化为快感,给人以感官的冲击与愉悦。与此同时,大量电脑特技、数字特效等现代影像合成技术,也被导演熟练运用到《英雄》的拍摄与后期合成中。无论是气势恢弘的空中箭雨、声势浩大的秦国箭阵,还是胡杨林的情人寻仇、九寨沟的君子比武……数字技术不但实现了实拍画面与数字特技的完美组接,让一张张清晰而唯美的画面引入观众眼帘,更强化了导演“写实”与“表意”的艺术功力,震撼人心。正如张艺谋在回忆拍摄空中箭雨的情景时说道:“为了把遮天蔽日的感觉强调出来,对此我们下了很大功夫,拍了很多镜头,然后再用一些特技合成,差不多花了八个月的时间。那箭在空中飞行的断断续续的声音,大约是由三四十种声音合成的……”
毋庸赘言,声音也成为继色彩、构图、特效之后,电影《英雄》中备受瞩目的艺术元素之一。作曲家谭盾,改变了以往武侠片对拳脚、兵刃、飞腾动作过于夸张的音效处理,不仅强调音乐的立体空间感与质感,而且追求一种绵长含蓄、幽远深邃的意境,把武侠片的声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他在影片的背景音乐中融入了浪漫优雅的提琴声、清脆柔美的古琴声、中西合璧的鼓声、如泣如诉的女声,还将融合中国二胡、马头琴、弦子等于一身的“秦弦子”的浪漫与悲怆重新演绎,并综合了东北二人转、内蒙草原、戈壁沙漠及日本打击乐器等音乐元素,打造出了集民族粗犷、幽怨、深沉,西方浪漫、抒情、阳刚于一体的诗化的东方音乐。另外,在浓郁中国元素的陪衬下,谭盾还为人物打斗时配上了具有独特民族风韵的音乐唱腔,将音乐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同样,在对音效的制作上,无论是多层树叶的飘落声、稀稀落落的雨滴声、水下蜻蜓点水的轻柔声,还是军队整齐划一的步伐声、人物刀光剑影的兵刃声、水面剑挑破水的涟漪声……也都达到了理想化的艺术效果。总之,《英雄》中声音与画面的相得益彰,大大深化了影片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一方面,声音使原本平面、二维的影像变得立体、生动而鲜活,让画面更具表现力与张力,给人以身临其近之感;另一方面,声音还传递出了人物繁杂的思绪,刻画出了众生鲜明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商业化的品牌与营销创意
相比张艺谋早期较为常规的电影作品,《英雄》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对现代电影市场运作模式的借鉴与运用上。电影《英雄》无疑是一场明星荟萃的豪华盛宴,导演除了在演员的遴选上大打好莱坞类型片的明星牌,诚邀当今华人影坛最知名的明星出演,还为影片量身打造了专业化的创作团队,包括影帝、影后级人物梁朝伟、陈道明、张曼玉、章子怡,全球功夫巨星李连杰、甄子丹,国内音乐制作家谭盾,著名摄影大师杜可风,动作设计大师陈晓东,知名服装设计师和田惠美……在《英雄》唯美画面与经典对白的外表下,明星出彩的演绎与设计师独具匠心的造型,成为了影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用张艺谋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吊起了观众的胃口。”为了将这部武侠大片打造成国内首屈一指的商业巨制,导演张艺谋在影片的选景方面也下足了功夫。除横店影视城搭建的恢宏壮观的秦王宫之外,金黄灿烂的胡杨林、原始奇特的九寨沟、苍凉奇妙的雅丹地貌……也都构成了影片独特的美学元素。这些奇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将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丰富了画面中人物打斗的艺术美感,使观众在感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体验惊险刺激的感官冲击之余,足不出户便领略到祖国壮美辽阔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 毫无疑问,导演张艺谋突破了国产武侠电影的创作瓶颈,他以史无前例的“明星 名景”的品牌组合化运作,赋予了《英雄》更多新鲜的商业与娱乐元素,凸显出《英雄》巨大的商业卖点;以创纪录的票房填补了中国商业大片的空白,成功锻造了这部中国电影史册上集品牌化、艺术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商业武侠巨制。
“营销”这个概念对于中国电影界来说是陌生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引进与分账制度的发行,让中国电影第一次感悟到电影营销的优势与必要性。然而,中国商业大片不仅仅需要与国际接轨,借鉴好莱坞大片的商业运作模式,还需探寻自身独特的营销策略。《英雄》的“中西合璧”,完美诠释了这一点。精美剧照的泄露可谓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成为了《英雄》剧组广告招商的一种盈利方式,改变了国产影片以票房收回成本的单一手段。推出的漫画版《英雄》符合“商业推广”的国际惯例,在为影片做了一次免费宣传的同时,还充分扩展了影片受众的年龄层。一部记录《英雄》剧组从筹拍到结片全过程的纪录片《缘起》,透露了影片的部分剧情、揭露了角色的幕后轶事,令观众一睹为快。此外,主创人员还与影片投资商强强联手,充分利用媒体为影片出征奥斯卡进行大肆宣传,并遵照奥斯卡参赛的惯例在中国深圳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试映。另外还包括了天价拍卖音像版权、同名小说的提前上市、电视广告的强化宣传、珍藏版邮票与豪华海报的印制、多普达手机看《英雄》等一系列宣传活动及衍生品的开发。显然,《英雄》疯狂的地毯式宣传,不仅为影片的成功发行编织了一套规模庞大的宣传巨网,更造就了发行方、制片方、投资方、影院、广告宣传方等其他厂商多重获利的共赢局面。其中,2002年12月14日在首都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球首映仪式”,尤其展现出中国电影在商业营销上的本土化创意。主办方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首映仪式,邀请凤凰卫视当家花旦陈鲁豫担任活动司仪,用200名雄壮威武的“秦兵武士”烘托活动气氛,同时为倡导防盗版口号,主办方还对采访的记者采取了严格的现场准入制度。之后,导演张艺谋又偕同六大明星及剧组全体主创人员,奔赴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参加了《英雄》首映场的媒体见面会,并现场播放了影片的精彩片段与拍摄花絮,为影片上映前的宣传炒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综上所述,《英雄》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全方位的整合营销,导演通过与消费者的沟通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价值为取向,确定统一的促销策略,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从而使促销宣传实现低成本化与高强冲击力相呼应,形成热销高潮。
三、结语
回顾张艺谋十年前的这部“新世纪中国电影第一巨制”,虽然业界、大众、媒体们对影片形式与内容等方面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2.5亿的票房奇迹是不争的事实。由此,笔者认为,在当下华语电影类型趋同、题材单一、文化缺失的困境下,《英雄》不仅为民众构建一种全新的娱乐消费方式,更成为了民族电影不断开拓创新、繁盛不衰的新动力。正如有人评论,电影《英雄》在中国影坛创造了四个第一:第一部自主完成的中国电影的商业巨作,第一个中国本土电影票房击败好莱坞大片的范例,第一部全商业化市场运作成功的电影典型,第一部创造了中国单片2.5个多亿票房奇迹的电影。《英雄》的意义就在于此——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让所有的国内观众开始关注中国电影。
参考文献
1、贾磊磊著:《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谷淞著:《好莱坞营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张明主编:《与张艺谋对话》[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4、张会军著:《风格创造:张艺谋电影创作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6月版。
5、余玉熙:《<英雄>的商业成功与有效的市场策划》[J],《电影艺术》,2003年02期。
6、欧怒:《历史?叙事?图像——电影<英雄>在艺术上的新探索》[J],《电影评介》,2003年04期。
作者简介
丁宏,男,1987年1月,汉族,安徽省芜湖市人,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2010级电影学专业电影管理方向在读研究生。导师:田川流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