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63-01
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但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我们理解高效课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高效课堂正是体现了其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的一种课堂模式,这种课堂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听课前的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的自我学习的过程,其着眼点是为学生自己“更顺畅地学”,为教师“更顺利地教”,为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笔者认为,预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有效的预习就没有真正的高效课堂。所以,高效课堂必须从上好预习课开始。
一、预习课为什么重要?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学生的“先学”。教师的“后教”是对学生“先学”的一种助推和提升,是对学生的“学”中发现的问题的集中解决。预习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教的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二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三是让学生发现新教材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增加求知欲望。没有有效地预习课,教师和学生就没有共同的解决问题的目标,就会出现学生漫无目标地学,教师盲目地教,高效课堂之“高效”自然就落不到实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这不仅是教学艺术,也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
二、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预习?
现行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现行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我认为概念课、计算课(包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的应用、整理和复习课,这些学生可以预习。当然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课前预习,像“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发现规律”“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之类就不适合学生预习。因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了解了解题方法,知道了结论的推导过程,使课堂失去了悬念和新奇,会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有什么比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更快乐呢!
三、怎样预习才是有效的?
预习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培养他们的预习兴趣、预习习惯,中高年级学生重在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有效的预习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习题式预习。这种预习方法,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通过一定形式的习题表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题目中的疑问去预习新课。具体做法是:先把具有一定启发性并且难易适度的习题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读懂题目,弄清题目中的疑点,然后有针对性地预习新课,到新课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预习方法,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的,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早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预习习惯的常用方法之一。
2.提纲式预习。这种预习方法,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的系统性结构,列出提纲,让学生依据提纲进行预习。具体做法是:先把提纲印发给学生,例如:预习《百分数》:1)什么叫做百分数?2)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3)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4)你在哪里见过百分数?5)关于百分数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再如:预习《钟表的认识》:1)钟面上有哪些数字?2)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之间有几个小格?3)表针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待全体学生依据提纲预习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对预习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和问题乃至全篇的体系结构进行讨论,然后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种预习方法中,教师的指导性作用,首先表现在,教师所列出的提纲,既要准确、明了地反映教材的知识体系,又必须具有暗示新课重点、难点和关键的……。
3.动手操作式预习。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例如:《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可以课前让学生借助立体图形剪下平面图形,使学生亲身体验面在体上。这样通过了学生的亲手操作,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4.温故知新式预习。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在预习《比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思考它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我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先回忆“小数点的移动可以引起小数的大小有哪些变化”这一个知识点,再让他们在这个基础上预习新课的内容,这样一来,既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数学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数学,更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但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我们理解高效课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高效课堂正是体现了其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的一种课堂模式,这种课堂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听课前的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的自我学习的过程,其着眼点是为学生自己“更顺畅地学”,为教师“更顺利地教”,为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笔者认为,预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有效的预习就没有真正的高效课堂。所以,高效课堂必须从上好预习课开始。
一、预习课为什么重要?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学生的“先学”。教师的“后教”是对学生“先学”的一种助推和提升,是对学生的“学”中发现的问题的集中解决。预习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教的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二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三是让学生发现新教材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增加求知欲望。没有有效地预习课,教师和学生就没有共同的解决问题的目标,就会出现学生漫无目标地学,教师盲目地教,高效课堂之“高效”自然就落不到实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这不仅是教学艺术,也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
二、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预习?
现行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现行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我认为概念课、计算课(包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的应用、整理和复习课,这些学生可以预习。当然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课前预习,像“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发现规律”“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之类就不适合学生预习。因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了解了解题方法,知道了结论的推导过程,使课堂失去了悬念和新奇,会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有什么比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更快乐呢!
三、怎样预习才是有效的?
预习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培养他们的预习兴趣、预习习惯,中高年级学生重在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有效的预习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习题式预习。这种预习方法,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通过一定形式的习题表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题目中的疑问去预习新课。具体做法是:先把具有一定启发性并且难易适度的习题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读懂题目,弄清题目中的疑点,然后有针对性地预习新课,到新课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预习方法,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的,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早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预习习惯的常用方法之一。
2.提纲式预习。这种预习方法,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的系统性结构,列出提纲,让学生依据提纲进行预习。具体做法是:先把提纲印发给学生,例如:预习《百分数》:1)什么叫做百分数?2)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3)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4)你在哪里见过百分数?5)关于百分数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再如:预习《钟表的认识》:1)钟面上有哪些数字?2)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之间有几个小格?3)表针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待全体学生依据提纲预习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对预习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和问题乃至全篇的体系结构进行讨论,然后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种预习方法中,教师的指导性作用,首先表现在,教师所列出的提纲,既要准确、明了地反映教材的知识体系,又必须具有暗示新课重点、难点和关键的……。
3.动手操作式预习。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例如:《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可以课前让学生借助立体图形剪下平面图形,使学生亲身体验面在体上。这样通过了学生的亲手操作,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4.温故知新式预习。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在预习《比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思考它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我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先回忆“小数点的移动可以引起小数的大小有哪些变化”这一个知识点,再让他们在这个基础上预习新课的内容,这样一来,既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数学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数学,更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