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作为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学习天地,而且也是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主体意识增强的重要空间。因而,营建什么样的课堂对于创新教育能否真正落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打破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政治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改革中要让课堂焕发生机,我认为应努力做好已下几个着力点:
(一) 课堂回归生活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回归化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将学生局限在几本教科书里面,这势必导致学生真实世界的消失,最终导致学生创造角色的缺失。而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能够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跃动着时代的脉搏,极容易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乐趣,从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引领学生自己产生某种体验、理解的思想“碰撞”,让这些“碰撞”擦出创新的火花,体现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过程。
(二)课堂动态生成
传统政治课堂教学中大多呈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或者单向提问,现在我们在课堂上要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众人说”,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课堂成为一个畅所欲言的场所,成为一个探索真理的圣地,成为一个思想碰撞、心灵交汇的摇篮,成为一个互相合作、共同体验的空间。在新课堂教学模式下要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网络,并且这种互动不是肤浅地停留在口头上的互动,而是信息互动和思维互动。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从表面看可能比较“混乱”,但这种“混乱”是一种让学生主动思维和参与之后的混乱,远比没有经过主动思维而呈现的所谓流畅有序更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师应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各抒己见,共同探讨知识、问题。让整个课堂变成活力四射的一潭活水,教师应够根据课堂情境的变化,及时调整预设,巧妙应对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课堂会因“生成”带来无法预料的精彩。
(三)课堂自主、合作、探究
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是把学习建立在学习接受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的,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习结果强调的是个体掌握,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提出观点,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得帮助、解决问题、完善观点。合作学习能够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改变当前政治教学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局面,营造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学以致用的课堂教学新形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大力推行以研究性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学习方式,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以便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可以将全班分为若干组,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每个组的课堂表现情况,当然,为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老师也可制定个人主动发言小组加分的制度,对最后的结果进行奖惩。小组合作探究不但老师省心很多,学生也乐意接受,当真是化腐朽为神奇。
(四)课堂创设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是指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情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创新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探究的境地,引导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在讲个人理想问题时,学生对理想的探讨非常充分。为此,我在学生讨论理想时,借助于课件,将各种历史伟人、时代人物的理想观荟萃展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并且深入讨论并交流个人的理想,并为之付出自己不懈的努力。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样,由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身努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五)课堂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可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可以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吸引学(下转第99页)(上接第97页)生,激发其创新的热情;可以用巧设悬念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还可以设计出开放式的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比如,在学习高二哲学常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内容时,我组织学生围绕“网络的利与弊”开展课堂辩论赛,通过辩论学生达成共识:互联网的好处是主流,作为中学生一定要学会辨别网络中善美和假恶丑,正视它的负面影响,扬长避短,使网络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引领学生成才的天使,而不是带入歧途的魔鬼。有了交往互动的教学课堂,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到解放,主体性得到凸现;教师的上课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六)课堂质疑、释疑
从某种角度看,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程序式、刻板化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忠于教材”。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惟书、惟师的心态,不敢怀疑教师,不敢怀疑书本,更不敢向权威挑战。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的心理需要。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奇异的想法,教师选择适当的角度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求学生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会自主地解决问题。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发现过程、创新过程。
综上所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政治教师只有改变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采取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增长知识、增强能力、经历过程,掌握方法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熏陶,提高升华,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享受,充满活力,共同成长的好地方。 教师只要不断地从创新的角度进行不懈的努力,深入实践,就一定会使课堂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就一定会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一) 课堂回归生活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回归化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将学生局限在几本教科书里面,这势必导致学生真实世界的消失,最终导致学生创造角色的缺失。而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能够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跃动着时代的脉搏,极容易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乐趣,从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引领学生自己产生某种体验、理解的思想“碰撞”,让这些“碰撞”擦出创新的火花,体现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过程。
(二)课堂动态生成
传统政治课堂教学中大多呈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或者单向提问,现在我们在课堂上要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众人说”,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课堂成为一个畅所欲言的场所,成为一个探索真理的圣地,成为一个思想碰撞、心灵交汇的摇篮,成为一个互相合作、共同体验的空间。在新课堂教学模式下要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网络,并且这种互动不是肤浅地停留在口头上的互动,而是信息互动和思维互动。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从表面看可能比较“混乱”,但这种“混乱”是一种让学生主动思维和参与之后的混乱,远比没有经过主动思维而呈现的所谓流畅有序更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师应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各抒己见,共同探讨知识、问题。让整个课堂变成活力四射的一潭活水,教师应够根据课堂情境的变化,及时调整预设,巧妙应对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课堂会因“生成”带来无法预料的精彩。
(三)课堂自主、合作、探究
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是把学习建立在学习接受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的,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习结果强调的是个体掌握,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提出观点,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得帮助、解决问题、完善观点。合作学习能够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改变当前政治教学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局面,营造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学以致用的课堂教学新形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大力推行以研究性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学习方式,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以便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可以将全班分为若干组,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每个组的课堂表现情况,当然,为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老师也可制定个人主动发言小组加分的制度,对最后的结果进行奖惩。小组合作探究不但老师省心很多,学生也乐意接受,当真是化腐朽为神奇。
(四)课堂创设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是指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情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创新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探究的境地,引导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在讲个人理想问题时,学生对理想的探讨非常充分。为此,我在学生讨论理想时,借助于课件,将各种历史伟人、时代人物的理想观荟萃展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并且深入讨论并交流个人的理想,并为之付出自己不懈的努力。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样,由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身努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五)课堂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可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可以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吸引学(下转第99页)(上接第97页)生,激发其创新的热情;可以用巧设悬念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还可以设计出开放式的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比如,在学习高二哲学常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内容时,我组织学生围绕“网络的利与弊”开展课堂辩论赛,通过辩论学生达成共识:互联网的好处是主流,作为中学生一定要学会辨别网络中善美和假恶丑,正视它的负面影响,扬长避短,使网络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引领学生成才的天使,而不是带入歧途的魔鬼。有了交往互动的教学课堂,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到解放,主体性得到凸现;教师的上课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六)课堂质疑、释疑
从某种角度看,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程序式、刻板化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忠于教材”。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惟书、惟师的心态,不敢怀疑教师,不敢怀疑书本,更不敢向权威挑战。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的心理需要。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奇异的想法,教师选择适当的角度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求学生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会自主地解决问题。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发现过程、创新过程。
综上所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政治教师只有改变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采取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增长知识、增强能力、经历过程,掌握方法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熏陶,提高升华,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享受,充满活力,共同成长的好地方。 教师只要不断地从创新的角度进行不懈的努力,深入实践,就一定会使课堂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就一定会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