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再回首难忘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感动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n2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收到了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满怀欣喜与期盼,步入了大学校园。转眼四年,毕业参加了工作,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建行人。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古代,考取功名是每个读书人的目标,而古时候的“录取通知书”也是别出心载的。南宋诗人杨万里记载:“淡墨枕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泥金贴子”便是用金色颜料书写、形式考究的“录取通知书”。而“通知书”的送达也很是隆重,由专门的报喜人骑着高头大马,高举彩旗、旌幌,一路吹拉弹唱、鸣炮奏乐将“录取通知书”送到中第学子手中。
  大学录取通知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对高考考生多年努力结果的肯定,不仅包含着努力奋斗的的汗水,更是开启人生新征程的标志。每一张录取通知书,都是每一位大学生一辈子的念想。
  而如今的录取通知书也越来越富有新意,送种子、折叠校园、纯手工书写等各种精美而又别出心裁的设计,展现着各自学校的底蕴与特色。一张小小的通知书不仅仅是新生大学生活的入场劵,更是学校送给新生的一张文化名片,在数字化、电子化的今天,这些仪式感满满的录取通知书透露着大学对新生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
  也有人说高考录取通知书的设计不必这么大费周折,过去就是一张简单的信纸。其实不然,一张充满创意和用心的通知书可以让寒窗苦读十余载的学生耳目一新,或感受到学校的祝福,或展示大学的风骨精神,或传承校训理念。或叮嘱使命担当,或鼓励追逐理想信念,不仅给新生带来了意外之喜,更会赢得社会的围观点赞,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起到了教化育人的作用。
  方寸紙间,寓意深远。每一份有心意又有内涵的通知书无不包含着高校的心血。陕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十四年坚持用毛笔手写,翰墨传情,一笔一画,一撇一捺,展现了西部的红烛精神,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份充满情怀、温度的通知书。南开大学随通知书寄出的还有两粒莲花种子,荷包写有“一元复始,万象新生”,希望学生一粒留在家乡不忘初心,一粒带来学校见证成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大学精神浸入新生的心田,以独特的方式为学生上了大学第一课。
  大学肩负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输送优秀人才的使命。从录取通知书的不断创新,体现了大学教育理念的具体化、情境化,从而引起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并拉近距离,用仪式感引发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好的教育如夏夜小雨,滋润心田。而形式多样、情谊深重的录取通知书也同样沁人心脾,让学子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向往与期待。
  一张录取通知书不仅是对自己过去的肯定,同样也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人生之路还会有很多考试,或激流险滩,或风和日丽,定要做到宠辱不惊,云淡风轻。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人生际遇和历史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要坚定跟党走、奋进新时代,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四年再回首,难忘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感动。一纸寄托,不负期许,乘风破浪,继续向前。
其他文献
夜已深,昏暗的灯光下,一位身着保安服的大爷,微微佝偻着背,独自在灯光下踱步。那时已入深秋,对于北方来说,天气已十分寒冷。一阵秋风吹过,大爷的手不禁往里缩了缩,手中的强光灯也稍稍有一些颤抖。自我搬进这个小区便认识了这个大爷。那还是七年前,小区刚建不久,大爷就已经是小区保安了,说是寻了一份“闲职”,可他却从未懈怠过。爸爸和他有着相同的爱好,所以不久我家便和这位大爷熟络起来。  上了初二以后,时常补课到
期刊
相传,月华池这个美丽动听且含秀色风情的名字,是因小关城旁有一座碧池,映月落星而得名。  月华池位于左云县威鲁村北的明长城内侧,与长城紧密相连,是一座建在长城上独具特色的袖珍小城。  仲夏,去月华池的路上,同行的伙伴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地讲着关于月华池的由来和历史:月华池造型像一张“弓”,它背靠长城,倚长城为北墙,另筑三面高度近6米的土墙,合围成一座城堡,是世界上最小的城堡。历史上曾发挥了屯粮、驻
期刊
冬月寒,粥汤暖  一到小寒,就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古时,人们对小寒颇为重视,到了这一天,南北方各地便大张旗鼓,总要在厨房里叮咚半日,以不同的食材炖煮出暖暖的粥汤,来抵御屋外的萧寒。那时,生产力低下,种收粮食皆不易,一粥一饭,都有一种郑重其事的仪式感。  如今,粮食是容易获得了,但奔忙于生计,鲜少有人能腾出时间坐下来,细品慢味一碗粥汤的味道。时过境迁,那些苦寒的岁月
期刊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  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定场诗·黄霑《人生·江湖》  登国  天下风云出我辈,15岁的时候,你在干啥?是爸妈眼里讨人嫌的“熊孩子”一个?还是,邻居口里的别人家孩子,妥妥的“小哥哥”一枚?但是,相信很多人会说,“我太难了......”  15岁的时候,作为北魏王朝开国皇帝的拓跋
期刊
闲暇时,无意翻开了一本诗集,从书中掉落出一片略微破损的深色枯叶。我捡起枯叶,凝视着它,思绪被拉回到那一天,我与他之间偶然的遇见和那瞬间的感动。  当天色渐渐红晕,微微泛着鱼肚白时,我也完成了一天的学业,回家的路上,寒风飒飒。我拢了拢衣服,却无意间看到一位老者双手背后,站在如血的残阳之下,看着远处沐浴着阳光的稚嫩孩童踢足球。一阵阵寒风刮过,但老者并未感觉到冷,脸上挂着满足的微笑。  我距离老人不远处
期刊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在大众的印象中往往凸显了佛教石刻艺术瑰宝的首映效应。确实,这一始建于15个世纪前、气度恢弘的人类文明奇迹,首先是以精湛的石窟建筑和雕刻艺术征服参观者的,或许正是这个不可替代的文化圣殿中59000多尊造像太过具有冲击力,许多人忽略了附丽于佛教艺术的另一艺术杰作——造像记魏碑书法。其实,因为有了这些造像记文字艺术,石窟寺的珍贵又增加了一等。  走进云冈石窟,过山堂水殿听灵岩寺
期刊
10月15日,2020开明文化论坛·大同开幕,来自全国各地文化、历史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赴盛会,聚焦“回望:北魏文化与民族融合 展望:文化与城市转型发展”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新成,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孙庆聚,文化和旅游部政策
期刊
人和人,只要有緣,在哪里,都会有想不到的相见。  这个相见,说想不到,其实也能想到。因为,缘份,这根线,始终牵着你和我。   我和吴苏俊,就是这样。想不到的相见,变成了能够想得到的相遇。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得感谢讲好扶贫故事这项任务。为了真正地把第一书记及扶贫队长的心路历程表现出来,每到一个县区,我都要走十余个村镇。上炕头、进地头,力图更多地了解第一书记的工作业绩和扶贫理念。  上次到浑源县
期刊
金秋时节,古都大同天高气爽,景致一新。湛蓝的天空下,巍峨雄峻的古城墙上游人如织,人们欣喜赞叹着这座古典与现代交映、生态与人文融为一体的盛景;城墙脚下的带状公园,碧水环绕,人景相融,宛若一幅色彩明快的水彩画;城墙下面的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各种高品位的艺术展及文化活动接续举办,吸引着众多游客、市民前来观览……  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大同古城整体保护的成果日益彰显。回望近年来大同古城整体保护与修复走
期刊
“打破沙锅璺(问)到底”,这句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原本出自元代吴昌龄所作杂剧《东坡梦》第四折。  吴昌龄,元初西京(今山西大同)人,生卒年不详,其生活前期曾由大同北上今内蒙古从事过军屯,后升任婺源(今属江西省)知州。元代钟嗣成《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才人有所编传奇(即杂剧)行于世者五十六人”之中,即吴昌龄属于元代前期与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齐名的元杂剧、散曲作家。  天一阁本《录鬼簿》有元末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