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活动课是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行动的学习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而“表演课”作为初中语文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类型更是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和广泛参与。
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本有意识的选择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实践性和趣味性都比较浓厚的课文。如人教版四年制第一册课本中的《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第五册的《范进中举》、《世说新语》,第六册的《陌上桑》,第七册的《卖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等文章。在这些课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这一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如果我们在深入理解课文,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进行再创造,把它交给学生去进行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通过思考、探索、发现、表演,激发求知欲,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移到开发潜能和促使一些常被人所忽视的事物上来。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分成了四个步骤进行:
1“我”来改编
文本提供我们的信息是原生态的、静止的。而课本剧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表情来表现剧情和塑造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所以要想演的好,先要改的好。在对原文进行改编的过程中,某些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可能不是那么完整和丰满,这时候就要进行艺术虚构,通过合理的想象,使它们完善起来。而有些更能鲜明地表现主题的枝节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大胆的虚构和夸张。同时,在准备也可进行舞台设计,使用道具、服装或进行简单的化装。其实,“剧本”的形式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再创造过程。这一创作过程直接丰富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学生为了收到更好的创作效果,也会通过书籍、电脑收集大量的与原文有关的信息,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对原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在艺术创造中掌握了许多再现美与创造美的方法,充分发挥了潜在的创造才能。
2“我”来演一演
剧本完成后,可以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选好演出剧本,确定导演、演员和剧务组等人员,反复进行排练后,就可分组上台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室内充满了欢呼声,鼓掌声,小声地评论声,教室成了他们自己的舞台,他们自己的课堂。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充分体现了“自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新课标精神,同时,分组表演也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提高。
3“我”来评一评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分组表演结束后,学生的热情依旧不减。这时,就可以趁热打铁,由学生观众评选出“最佳剧本”、“最佳演员”、“最佳导演”等。学生在评选的过程中,可以各抒己见,见仁见智。
4“我”再写一写
课堂教学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语文学习的结束。一颗小石子就能激起一朵浪花。表演的精彩同样也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引导学生把他们的看法、见解、意见写一写。
表演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表演课可以说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当然,表演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表演课的试验和研究中,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①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表演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②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③必须使表演课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表演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表演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本有意识的选择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实践性和趣味性都比较浓厚的课文。如人教版四年制第一册课本中的《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第五册的《范进中举》、《世说新语》,第六册的《陌上桑》,第七册的《卖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等文章。在这些课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这一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如果我们在深入理解课文,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进行再创造,把它交给学生去进行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通过思考、探索、发现、表演,激发求知欲,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移到开发潜能和促使一些常被人所忽视的事物上来。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分成了四个步骤进行:
1“我”来改编
文本提供我们的信息是原生态的、静止的。而课本剧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表情来表现剧情和塑造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所以要想演的好,先要改的好。在对原文进行改编的过程中,某些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可能不是那么完整和丰满,这时候就要进行艺术虚构,通过合理的想象,使它们完善起来。而有些更能鲜明地表现主题的枝节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大胆的虚构和夸张。同时,在准备也可进行舞台设计,使用道具、服装或进行简单的化装。其实,“剧本”的形式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再创造过程。这一创作过程直接丰富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学生为了收到更好的创作效果,也会通过书籍、电脑收集大量的与原文有关的信息,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对原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在艺术创造中掌握了许多再现美与创造美的方法,充分发挥了潜在的创造才能。
2“我”来演一演
剧本完成后,可以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选好演出剧本,确定导演、演员和剧务组等人员,反复进行排练后,就可分组上台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室内充满了欢呼声,鼓掌声,小声地评论声,教室成了他们自己的舞台,他们自己的课堂。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充分体现了“自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新课标精神,同时,分组表演也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提高。
3“我”来评一评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分组表演结束后,学生的热情依旧不减。这时,就可以趁热打铁,由学生观众评选出“最佳剧本”、“最佳演员”、“最佳导演”等。学生在评选的过程中,可以各抒己见,见仁见智。
4“我”再写一写
课堂教学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语文学习的结束。一颗小石子就能激起一朵浪花。表演的精彩同样也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引导学生把他们的看法、见解、意见写一写。
表演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表演课可以说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当然,表演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表演课的试验和研究中,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①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表演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②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③必须使表演课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表演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表演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