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实践中,许多同行内心都对中下等生发怵。借鉴一些名校、名师的有益做法,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笔者想谈一些有关中下等生的粗浅看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1教育工作者应当坦然、自信面对中下等生,把培养中下等生看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对待
由于中下等生是与学习成绩暂时处于上等水平的学生比较而言,因此,中下等生的存在是客观的,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还存在。中下等生是学生中的大多数,涉及千家万户,培养中下等生的工作,是大家普遍关心的工作,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中下等生身上反映出的种种问题,也是教育发展实践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教育工作者只有沉着应对,冷静思考,迎难而上,才能更好破解实践中出现的这些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深化我们的主观认识,提高我们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做好这项工作,也是新时期学校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2提高中下等生的学习成绩,应在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严肃课堂纪律,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中下等生中,多数人对学习缺乏兴趣,且有畏难心理,加上一部分人纪律观念较差,轻则上课说话,做小动作,重则起哄、捣乱、搞恶作剧,教师如不采取有效对策,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势必分散多数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影响教师上课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就大打折扣。为此,在培养中下等生的问题上,必须重视加强课堂纪律管理,通过严肃的纪律和严格的批评教育,增强中下等生的课堂纪律观念,严肃课堂纪律。倘不如此,纵使再优质的教育资源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中下等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既有利于巩固课堂纪律管理的成果,也有助于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眼下,一些人热衷于谈论“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这一模式并不适合中下等生的学习实际。中下等生普遍对学习缺乏兴趣,何谈课前预习?他们课前对所学知识缺乏比较深入的思考,所谓的“课堂互动”只不过是师生的机械问答。至于课后作业,要么成了他们的负担,过多占用原本就不充裕的课余时间甚至是正常的睡眠时间,造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下次上课的学习效率;要么被一部分人弃之一旁,不理不睬,任凭教师家长埋怨指责。纵观许多名校、名师成长之路、成功经验,笔者认为,提高中下等生的学习成绩,必须努力抓住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细节,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变“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作业”为“学生课堂预习,学生课堂练习,学生课堂质疑,教师课堂引导”。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贯彻了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
3高度重视对中下等生进行学法指导和心理调节
目前,中下等生学习中,有两类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过分依赖教师讲解而不愿自学;二是贪多求全,急于求成。过分依赖教师讲解,导致他们错误认为教师的教可以代替学生的学,课堂上只是“带着耳朵听课”,加之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兴趣不浓,因而常难以持续集中注意力、专注学习。因此,许多名校名师都十分重视对中下等生进行学法指导,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感悟技巧,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自尊自信的品质。学习上贪多求全,急于求成,则常使中下等生陷于作茧自缚的境地,结果是啥也想学啥也学不好,欲速不达。对此,教师应耐心细致,帮助他们理清学习思路,择其精要内容,引导他们小步慢跑,务实进取,以扎实的教风推动学生形成扎实的学风。
对中下等生进行心理调节,也十分重要。在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学生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中下等生的精神压力尤为沉重。有的学生上课时愁眉苦脸、情绪低落;有的学生以起哄、捣乱为乐;有的学生则因教师的一句不当批评话语而对教师产生怨恨情绪,甚至走上与教师对抗的道路。对此,教师要注重用交流疏导、民主讨论、说服教育等方法解决他们自身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对他们进行心理调节,坚持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内发生的问题就在什么范围内解决,不管处理、解决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努力营造一种心齐气顺的教学氛围,促使他们学习稳步提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是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让我们在建设和谐文化的旗帜下,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中下等生,倾情培养中下等生,完成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1教育工作者应当坦然、自信面对中下等生,把培养中下等生看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对待
由于中下等生是与学习成绩暂时处于上等水平的学生比较而言,因此,中下等生的存在是客观的,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还存在。中下等生是学生中的大多数,涉及千家万户,培养中下等生的工作,是大家普遍关心的工作,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中下等生身上反映出的种种问题,也是教育发展实践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教育工作者只有沉着应对,冷静思考,迎难而上,才能更好破解实践中出现的这些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深化我们的主观认识,提高我们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做好这项工作,也是新时期学校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2提高中下等生的学习成绩,应在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严肃课堂纪律,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中下等生中,多数人对学习缺乏兴趣,且有畏难心理,加上一部分人纪律观念较差,轻则上课说话,做小动作,重则起哄、捣乱、搞恶作剧,教师如不采取有效对策,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势必分散多数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影响教师上课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就大打折扣。为此,在培养中下等生的问题上,必须重视加强课堂纪律管理,通过严肃的纪律和严格的批评教育,增强中下等生的课堂纪律观念,严肃课堂纪律。倘不如此,纵使再优质的教育资源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中下等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既有利于巩固课堂纪律管理的成果,也有助于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眼下,一些人热衷于谈论“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这一模式并不适合中下等生的学习实际。中下等生普遍对学习缺乏兴趣,何谈课前预习?他们课前对所学知识缺乏比较深入的思考,所谓的“课堂互动”只不过是师生的机械问答。至于课后作业,要么成了他们的负担,过多占用原本就不充裕的课余时间甚至是正常的睡眠时间,造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下次上课的学习效率;要么被一部分人弃之一旁,不理不睬,任凭教师家长埋怨指责。纵观许多名校、名师成长之路、成功经验,笔者认为,提高中下等生的学习成绩,必须努力抓住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细节,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变“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作业”为“学生课堂预习,学生课堂练习,学生课堂质疑,教师课堂引导”。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贯彻了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
3高度重视对中下等生进行学法指导和心理调节
目前,中下等生学习中,有两类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过分依赖教师讲解而不愿自学;二是贪多求全,急于求成。过分依赖教师讲解,导致他们错误认为教师的教可以代替学生的学,课堂上只是“带着耳朵听课”,加之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兴趣不浓,因而常难以持续集中注意力、专注学习。因此,许多名校名师都十分重视对中下等生进行学法指导,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感悟技巧,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自尊自信的品质。学习上贪多求全,急于求成,则常使中下等生陷于作茧自缚的境地,结果是啥也想学啥也学不好,欲速不达。对此,教师应耐心细致,帮助他们理清学习思路,择其精要内容,引导他们小步慢跑,务实进取,以扎实的教风推动学生形成扎实的学风。
对中下等生进行心理调节,也十分重要。在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学生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中下等生的精神压力尤为沉重。有的学生上课时愁眉苦脸、情绪低落;有的学生以起哄、捣乱为乐;有的学生则因教师的一句不当批评话语而对教师产生怨恨情绪,甚至走上与教师对抗的道路。对此,教师要注重用交流疏导、民主讨论、说服教育等方法解决他们自身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对他们进行心理调节,坚持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内发生的问题就在什么范围内解决,不管处理、解决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努力营造一种心齐气顺的教学氛围,促使他们学习稳步提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是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让我们在建设和谐文化的旗帜下,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中下等生,倾情培养中下等生,完成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