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革命时期奋斗的典范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m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共党史文献中,“五老”的称谓最早起于何时?具体是指哪五位革命老人?这是研究“五老”首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根据现有资料,目前关于“五老”的不同提法主要有三种。
  董必武提到的苏区“五老”
  根据董必武回忆,早在红军长征之前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内,就已有“五老”称谓。1936年8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杨尚昆曾给参加长征的各部队将士发出电报和书信,为出版红军《长征记》征稿。董必武应约撰写了题为《长征纪事》的一组三篇文章,其中在《出发之前》一文中写道:“在中央根据地,因叔衡、特立、觉哉、伯渠和我五个人年龄稍大,诸同志都呼我们为‘五老’。”这是目前见到的中共党内关于“五老”的最早提法,因为当时是在中央苏区,所以又被称为苏区“五老”。其中,年龄最大的是何叔衡,被称为“五老”之首,后面依次为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和林伯渠。苏区“五老”中之所以没有吴玉章,是因为吴玉章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被派往苏联学习和工作,当时并不在国内,后来又在1935年11月被派到法国巴黎负责出版《救国时报》,直到1938年4月才回国。
  毛泽东提到的延安“五老”
  1940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为吴玉章隆重举行了六十寿辰庆祝会,毛泽东亲自出席,并在祝词中指出:“青年人欢喜老年人,就像我们的吴老、林老、徐老、董老、谢老,都是很受青年们欢迎的。”在这里,由于毛泽东明确列举了中共党内德高望重的五位革命老人,号召广大革命青年向他们学习,因此被有的学者视为延安“五老”称谓的由来,并一直沿用至今。当时,毛泽东之所以没有提及何叔衡,是因为何叔衡没有随着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而是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并于1935年2月24日在福建省长汀县壮烈牺牲。否則,中共延安“五老”就会理所当然地成为“六老”了。
  朱德提到的南泥湾“五老”
  1942年7月10日,在纪念七七抗战五周年结束后,朱德邀请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和续范亭同游南泥湾,并赋诗一首,其中写道:“纪念七七了,诸老各相邀。战局虽紧张,休养不可少。轻车出延安,共载有五老……”在这里,朱德明确使用了“五老”一词来概括同行的五人,这被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朱德传》称为“延安五老”。但是,时任晋西北行政公署主任的党外爱国民主人士续范亭先生,只是应邀同游南泥湾的五人之一,作为“五老”的实际认可度并不高。此外,与董必武、林伯渠同龄并且同样德高望重的朱德,后来也没有成为众所公认的中共延安“五老”之一,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但是,这并不影响朱德在中共党内的崇高地位,他永远是人民心目中的“朱老总”。
  当前关于“五老”人员组成的共识
  目前,关于“五老”的人员组成,一般是指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董必武和林伯渠五位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这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在具体称谓上,却有中共“五老”、延安“五老”和中共延安“五老”三种不同提法。其中,中共“五老”虽然指明了是中共党内的“五老”,但没有指明是延安时期的“五老”,因为中共在其他历史时期也有一些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如苏区时期的何叔衡等:延安“五老”虽然指明了是延安时期的“五老”,但没有指明是中共党内的“五老”,因为延安时期在党外也有一些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如李鼎铭、续范亭等。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称为中共延安“五老”,可能比较准确,也更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
  当然,在中国共产党内,除延安“五老”外,还有许多同样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例如,董必武曾这样评价何叔衡:“这一年近六十的共产党员,不怕任何困难、任何牺牲,准备为共产主义的事业奋斗到底,准备随时在党的号召之下无条件地去工作。”正是这种奋斗和牺牲精神,使年过半百的何叔衡走在了时代前列,并获得了苏区“五老”之首的尊称。又如,朱德早年追随蔡锷参加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复辟,后来又远涉重洋,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在德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先是参加北伐战争,后又参与领导南昌起义,成为人民军队的创始人之一,被尊称为“朱老总”。他们与延安“五老”一样,革命精神永放光芒,道德风范令人敬仰。(来源:《北京日报》)
其他文献
脱贫攻坚老同志群英谱  “陋室寒窗聚笑脸,质朴山娃愚换贤;今日勤度花甲时,他日结满幸福花。”“我绿化荒山的初衷并非索取。而是想改善一下生态环境。”“共产党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再困难再危险都要上。”一句句朴实的语言,一份份坚定的决心,在贵州高原大地上,开出一朵朵明亮鲜艳的“脱贫攻坚”之花。老同志们理想坚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扎根基层、只争朝夕,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崇高精神,令人敬佩学习。  “拼
期刊
省直  贵州省直工委 1月10日,贵州省直工委组织31名老同志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开展了“弘扬贵州精神·讲好贵州故事”为主题的迎新年联欢活动。活动通报了2017年老干支部工作情况和2018年工作安排;通报了省直机关老年人体育协会、省直机关老年人协会表彰决定;向获得“2012年至2017年贵州省直机关老年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的省直工委、获得“省直机关第
期刊
“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因为难,所以觉得慢。我们就是老牛耕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走。”4月4日,记者在遵义市务川自治县涪洋镇胜利村见到了年已八旬的王章礼老支书。他一双相糙的手,褶皱密布,突起的筋络像纠缠的枯藤。就是这双手,带领着村民凿穿绝壁开天渠,挖山修路,在艰难的岁月里一步步向前。  自上世纪70年代担任务川自治县涪洋镇胜利村支书后,王章礼带领村民用7年凿穿绝壁开天渠,村民顿顿有了白米饭,户户米缸
期刊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共和国历史的一项重要记忆,影响了整整一代人。那一时期的知识青年怀着对党和国家最朴素的情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农业战线中去,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为中国的历史书写了一幅壮丽的画卷。他们中涌现了许多风云人物,高崇辉、朱克家、戈卫就是其中的代表。  高崇辉:把青春献给北大荒  高崇辉1949年出生,与共和国同龄。1968年6月22日,他离开黑龙江鹤岗到达克山农场。  那一年,
期刊
占必成者,祖籍湖北,1942年生人,今七十有六,从警44年,曾任贵州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总队长,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得者。以破大案要案在业界闻名。看惯生死,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和罪恶的深渊。如今赋闲,仍致力于教导警界后辈,把必生所学所得倾囊相授。此生两大遗憾:尚有未破之案,疏于陪伴家人。谈起往事,当年的“占队”现在“占伯”依然满怀激情,他朴实而有力的观点,就是:人民警察,就是要为民除害。  我心里没有怕,只
期刊
“老三届”这一代人中有许多人曾在各级领导岗位上,有许多人都成为社会的名流,行业的佼佼者,也有的在异国土地建立自己的事业,各自都有着自己生存的领域。他们中的一些人总觉得这一代人曾付出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经历了一般人未能经历的痛苦。  的确,历史曾让这一代人付出学生的代价,“老三届”这一共同的代号可以代表我们风雨同舟的过去仅此矣。今天,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事业的发展正使我们无暇留恋那灰暗的过去,这1
期刊
一群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离开了自己的家,告别了父母,千里迢迢奔赴陌生的地方。火车站上人山人海,既有喧天的锣鼓、飘扬的彩旗,也有悲悲戚戚的哭声和千叮咛万嘱咐……这就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幕,隔上几天就会上演一次。直到今天,我們说起当时的那一幕的时候,依旧会热泪盈眶。  有遗憾、委屈、后悔,也有开心的一笑、善意的和解、温馨的问候,我们不会忘记。  叶辛:10年知青生活是人生宝贵经
期刊
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我都这么大年纪了,现世安稳,生活不折腾就好。”但实际上,寿命可以有长短,青春却可以没有期限。  或许我们在和时光的博弈中,能把全身的软肋变成铠甲,抵挡着岁月的侵蚀。  就像摩西奶奶所说,只要开始,永远不晚,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只要相信,就有可能;走新的路,得新的果!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太晚”这件事。  将年龄的限制抛在脑后,或许会越发的神采飞扬。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
期刊
人到老年,有个好老伴是莫大的福气,彼此要不离不弃,相濡以沫,共渡人生最后的岁月。  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不是父母,不是子女,而是老伴,父母会先你而去,子女有自己的家庭,能陪你走到最后,一路不离不弃的,还是老伴。  少為夫妻,老来伴,尤其到老年,相依为命,互相照顾,是世界上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我们结婚62年,相依为命,形影不离,上街手牵手,生怕跌跤;吃饭互劝互挟莱,生怕对方少吃;睡觉互盖被子,生怕
期刊
著名音乐家陈代霖,1933年2月生,正安人,布依族。1956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后被分配到西安音乐学院任教。历任该院音乐教育学院(原师范系)副主任、音乐教育系主任等职,除主持系里日常工作外,主要负责音乐作曲的教学,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指挥家。  作为作曲家,陈代霖总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主旋律,唱出人们心中的激情和向往。他一生创作各种歌曲数百首,都是有感而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