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生物选择题解题技巧

来源 :学习报·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chuan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号:Q1(2013)8-04-01
  作者:张永强
  纵观近些年来生物高考试题, 在知识方面注重了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等方面基础知识的考查,并突出了高中教材的重点和主干知识。在能力方面重点考查考生比较、判断、推理、分析和综合等能力。因此解题方法和技巧上要进行强化训练,以适应高考。尤其是选择题,所占分值较高,对考生来说属于风险较大的题,既容易得分也容易丢分,所以提高考生做选择题的技巧和方法,是帮助考生提高成绩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做题要领:提倡“两遍读题”,第一遍,快速阅读,抓住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
  下面提出解题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期抛砖引玉。
  1、仔细审题,找出关键词语。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在字面上非常相近的概念或名词等专业术语,但它们的实际意义却相差很大,如染色体、染色质和同源染色体、胚囊和囊胚、极体和极核、原生质体和原生质层、氧化分解和水解等等。命题常会以此为基点,考查学生对这些概念和名词等专业术语理解的深刻程度。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在审题时对这些概念和名词等关键词语应该特别留意。这些关键词语往往就是题目考查的重点和主旨所在,找准了关键词语就是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就为理清解题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难度较大的选择题或者是涉及两个以上知识点的选择题,就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再仔细分析供选答案,选出正确选项。
  例 同源染色体指( )
  A. 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 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的两条染色体
  C. 形态特征大体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D. 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解析:该命题要求在正确理解同源染色体概念的同时,结合同源染色体的特点作出判断。同源染色体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来自父母双方;二是形状、大小相同;三是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可以发生联会。显然,A项是错误项;B项虽然“来自父亲和母亲的两条染色体”,但没说形状、大小相同,C项虽然“形态特征大体相同的两条染色体”,但不知是否来自父母双方;只有D项“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故正确答案是D。
  2、明确限制条件,缩小答案范围。限定条件的设置,一方面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考查考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程度,因此,审出“限定条件”,就等于找到了“题眼”,题目中的限定条件非常关键,限定条件的指向往往提示了解题的思路和方向。限定条件包括:①限定种类,如时间、原因、影响等;②限定程度,如根本、直接、最终、一定、最好、最简便、最多、最少、最可能等;③限定对象,如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是高等植物还是低等植物,是叶肉细胞还是根细胞,是一个细胞还是一个生物体等;④限定过程,如是蛋白质的合成还是分泌等。
  例 苍蝇、蚊子的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可在飞行中保持身体稳定。决定这种特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适应环境 B. 新陈代谢 C. 应激性 D. 遗传变异
  解析:题干中所给出的概念是根本原因。审题时就是要用“决定这种特征的根本原因”来衡量供选项。A项是后翅变成平衡棒的结果;B项的新陈代谢与平衡棒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C项中应激性则是指生物对内外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其特点是即时出现的,而平衡棒是苍蝇、蚊子终生具有的结构,不具备应激性的特点。由此判断D项是正确答案。请注意,决定某性状、特征出现的“根本原因”一定是遗传。
  3、挖掘隐含条件,完善题干信息。隐含条件是指隐含于相关概念、图形和生活常识中而题干未直接指出的条件。隐含条件为题干的必要条件,往往成为决定解题成败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生物学科中的潜规则常以隐含条件的方式隐身于题干背景之下,解题时要善于挖掘,比如,验证性实验试题的结论一般要求与教材上的正面知识一致;遗传系谱图推导中没有说明“有病”的指的就是“正常”等,这些都是隐藏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故应仔细阅读题干,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挖掘隐含条件,把题干补充完整。
  例 吃进的马铃薯在人体内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主要是( )
  A. 淀粉 B. 麦芽糖 C. 葡萄糖 D. 二氧化碳和水
  解析:题干中有两个隐含条件,一是马铃薯中淀粉含量非常丰富,二是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就是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挖掘出这两个隐含条件后,题干的意思就变成了淀粉在人体内进行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正确答案是D。
  4、排除干扰信息,找准命题意图。干扰因素是指命题者有意在题中附加的一些与解题无关的信息,它们会干扰考生的解题思路,增加试题难度。命题者可以将干扰信息放在题干中,也可以放在某一个选项中,其目的就是考查考生的基本功是否过硬。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在试题编制的基本要求中强调的“干扰项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且看上去似乎有理,不要错得太明显”、“应该增大正确项的隐蔽性和错误项的干扰性”。故考生应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解题过程中只有认真分析题干,才能排除干扰,准确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找出正确答案。
  例 DNA分子片段共有900对碱基,则由它转录而成的m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有氨基酸最多有多少种?( )
  A. 900 B. 450 C. 300 D. 20
  解析: 题干中设问的指向是“氨基酸有多少种”,而题干中“DNA分子片段共有900对碱基”是一个无关条件,弄清这两点后,该题就迎刃而解了,答案是D。
  总之,解选择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同一道试题也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答。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找出并运用恰当的解题方法,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提高解题的准确率。教无定法,学更无定法,最重要的是将各种方法和技巧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郯城县职教中心 276100)
其他文献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但对于刚识字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却并不容易。单单小学语文六年制二册就要求:认识460个字,其中300个是要求学会的字,160个是要求认识的。识字量的提高,使生字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生字呢?我认为,只有在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因
期刊
编号:G40(2013)3-04-04  作者:张 奎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考查的侧重点和考察目的不尽相同: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和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实用类文本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考命题不会回避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体
期刊
编号:H1(2013)3-02-03  作者:刘 玲  一、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它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培
期刊
编号:H3(2013)8-01-01  作者:刘增慧  在英语教学研讨中,至今认为英语教学费时费力、效果差的观点仍然普遍。当然,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很多,在此不再赘述。通过十余年的教学摸索,我逐渐认为到: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 所谓英语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
期刊
编号:G41(2013)3-02-02  作者:张彦卿  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全面和实质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航天技术,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不断突破我们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各种限制,人们的思维方式在发生根本的变化。导致了人们思想、意识和文化发展的深层改变。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以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必须要求
期刊
编号:O6(2013)8-03-01  作者:李兴志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社会对创造性人才及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
期刊
编号:K1(2013)26-02-02  创新能力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发挥情商和潜能的敏锐性、应变能力。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大胆创新、敢于求异、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下面试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  一、 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创新激情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启
期刊
编号:G40(2013)8-01-02  作者:尧 翔  创新思维是发挥人的自主创新能力,已超越常规的眼界,从特别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出全新的创造性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实验教学不仅要给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化学现象,不仅要使学生得到观察和操作实践方面的规范有素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观察和思考的结合,动手和动脑的结合,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阶段上的飞跃。在实
期刊
编号:O6(2013)8-03-02  作者:杨春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极大的吸引力,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主动愉快的努力学习,对提高学生素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是问题的关键。如何激发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生动风趣的语
期刊
编号:O6(2013)8-03-03  作者:杨 磊  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主要是以验证或巩固相应知识为基本出发点来设置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根据给定的实验方案操作,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于给定的实验册中,再填空式地写上可预期的实验结论和解释,就算完成了实验。尽管教学实验已经过挑选,但不是每一个都能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完成的,常需要教师在课前找条件、作改进,解决阻碍成功的问题。实际上这样刻意去做,不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