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号:Q1(2013)8-04-01
作者:张永强
纵观近些年来生物高考试题, 在知识方面注重了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等方面基础知识的考查,并突出了高中教材的重点和主干知识。在能力方面重点考查考生比较、判断、推理、分析和综合等能力。因此解题方法和技巧上要进行强化训练,以适应高考。尤其是选择题,所占分值较高,对考生来说属于风险较大的题,既容易得分也容易丢分,所以提高考生做选择题的技巧和方法,是帮助考生提高成绩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做题要领:提倡“两遍读题”,第一遍,快速阅读,抓住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
下面提出解题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期抛砖引玉。
1、仔细审题,找出关键词语。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在字面上非常相近的概念或名词等专业术语,但它们的实际意义却相差很大,如染色体、染色质和同源染色体、胚囊和囊胚、极体和极核、原生质体和原生质层、氧化分解和水解等等。命题常会以此为基点,考查学生对这些概念和名词等专业术语理解的深刻程度。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在审题时对这些概念和名词等关键词语应该特别留意。这些关键词语往往就是题目考查的重点和主旨所在,找准了关键词语就是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就为理清解题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难度较大的选择题或者是涉及两个以上知识点的选择题,就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再仔细分析供选答案,选出正确选项。
例 同源染色体指( )
A. 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 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的两条染色体
C. 形态特征大体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D. 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解析:该命题要求在正确理解同源染色体概念的同时,结合同源染色体的特点作出判断。同源染色体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来自父母双方;二是形状、大小相同;三是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可以发生联会。显然,A项是错误项;B项虽然“来自父亲和母亲的两条染色体”,但没说形状、大小相同,C项虽然“形态特征大体相同的两条染色体”,但不知是否来自父母双方;只有D项“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故正确答案是D。
2、明确限制条件,缩小答案范围。限定条件的设置,一方面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考查考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程度,因此,审出“限定条件”,就等于找到了“题眼”,题目中的限定条件非常关键,限定条件的指向往往提示了解题的思路和方向。限定条件包括:①限定种类,如时间、原因、影响等;②限定程度,如根本、直接、最终、一定、最好、最简便、最多、最少、最可能等;③限定对象,如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是高等植物还是低等植物,是叶肉细胞还是根细胞,是一个细胞还是一个生物体等;④限定过程,如是蛋白质的合成还是分泌等。
例 苍蝇、蚊子的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可在飞行中保持身体稳定。决定这种特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适应环境 B. 新陈代谢 C. 应激性 D. 遗传变异
解析:题干中所给出的概念是根本原因。审题时就是要用“决定这种特征的根本原因”来衡量供选项。A项是后翅变成平衡棒的结果;B项的新陈代谢与平衡棒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C项中应激性则是指生物对内外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其特点是即时出现的,而平衡棒是苍蝇、蚊子终生具有的结构,不具备应激性的特点。由此判断D项是正确答案。请注意,决定某性状、特征出现的“根本原因”一定是遗传。
3、挖掘隐含条件,完善题干信息。隐含条件是指隐含于相关概念、图形和生活常识中而题干未直接指出的条件。隐含条件为题干的必要条件,往往成为决定解题成败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生物学科中的潜规则常以隐含条件的方式隐身于题干背景之下,解题时要善于挖掘,比如,验证性实验试题的结论一般要求与教材上的正面知识一致;遗传系谱图推导中没有说明“有病”的指的就是“正常”等,这些都是隐藏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故应仔细阅读题干,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挖掘隐含条件,把题干补充完整。
例 吃进的马铃薯在人体内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主要是( )
A. 淀粉 B. 麦芽糖 C. 葡萄糖 D. 二氧化碳和水
解析:题干中有两个隐含条件,一是马铃薯中淀粉含量非常丰富,二是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就是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挖掘出这两个隐含条件后,题干的意思就变成了淀粉在人体内进行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正确答案是D。
4、排除干扰信息,找准命题意图。干扰因素是指命题者有意在题中附加的一些与解题无关的信息,它们会干扰考生的解题思路,增加试题难度。命题者可以将干扰信息放在题干中,也可以放在某一个选项中,其目的就是考查考生的基本功是否过硬。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在试题编制的基本要求中强调的“干扰项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且看上去似乎有理,不要错得太明显”、“应该增大正确项的隐蔽性和错误项的干扰性”。故考生应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解题过程中只有认真分析题干,才能排除干扰,准确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找出正确答案。
例 DNA分子片段共有900对碱基,则由它转录而成的m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有氨基酸最多有多少种?( )
A. 900 B. 450 C. 300 D. 20
解析: 题干中设问的指向是“氨基酸有多少种”,而题干中“DNA分子片段共有900对碱基”是一个无关条件,弄清这两点后,该题就迎刃而解了,答案是D。
总之,解选择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同一道试题也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答。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找出并运用恰当的解题方法,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提高解题的准确率。教无定法,学更无定法,最重要的是将各种方法和技巧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郯城县职教中心 276100)
作者:张永强
纵观近些年来生物高考试题, 在知识方面注重了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等方面基础知识的考查,并突出了高中教材的重点和主干知识。在能力方面重点考查考生比较、判断、推理、分析和综合等能力。因此解题方法和技巧上要进行强化训练,以适应高考。尤其是选择题,所占分值较高,对考生来说属于风险较大的题,既容易得分也容易丢分,所以提高考生做选择题的技巧和方法,是帮助考生提高成绩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做题要领:提倡“两遍读题”,第一遍,快速阅读,抓住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
下面提出解题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期抛砖引玉。
1、仔细审题,找出关键词语。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在字面上非常相近的概念或名词等专业术语,但它们的实际意义却相差很大,如染色体、染色质和同源染色体、胚囊和囊胚、极体和极核、原生质体和原生质层、氧化分解和水解等等。命题常会以此为基点,考查学生对这些概念和名词等专业术语理解的深刻程度。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在审题时对这些概念和名词等关键词语应该特别留意。这些关键词语往往就是题目考查的重点和主旨所在,找准了关键词语就是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就为理清解题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难度较大的选择题或者是涉及两个以上知识点的选择题,就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再仔细分析供选答案,选出正确选项。
例 同源染色体指( )
A. 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 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的两条染色体
C. 形态特征大体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D. 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解析:该命题要求在正确理解同源染色体概念的同时,结合同源染色体的特点作出判断。同源染色体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来自父母双方;二是形状、大小相同;三是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可以发生联会。显然,A项是错误项;B项虽然“来自父亲和母亲的两条染色体”,但没说形状、大小相同,C项虽然“形态特征大体相同的两条染色体”,但不知是否来自父母双方;只有D项“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故正确答案是D。
2、明确限制条件,缩小答案范围。限定条件的设置,一方面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考查考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程度,因此,审出“限定条件”,就等于找到了“题眼”,题目中的限定条件非常关键,限定条件的指向往往提示了解题的思路和方向。限定条件包括:①限定种类,如时间、原因、影响等;②限定程度,如根本、直接、最终、一定、最好、最简便、最多、最少、最可能等;③限定对象,如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是高等植物还是低等植物,是叶肉细胞还是根细胞,是一个细胞还是一个生物体等;④限定过程,如是蛋白质的合成还是分泌等。
例 苍蝇、蚊子的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可在飞行中保持身体稳定。决定这种特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适应环境 B. 新陈代谢 C. 应激性 D. 遗传变异
解析:题干中所给出的概念是根本原因。审题时就是要用“决定这种特征的根本原因”来衡量供选项。A项是后翅变成平衡棒的结果;B项的新陈代谢与平衡棒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C项中应激性则是指生物对内外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其特点是即时出现的,而平衡棒是苍蝇、蚊子终生具有的结构,不具备应激性的特点。由此判断D项是正确答案。请注意,决定某性状、特征出现的“根本原因”一定是遗传。
3、挖掘隐含条件,完善题干信息。隐含条件是指隐含于相关概念、图形和生活常识中而题干未直接指出的条件。隐含条件为题干的必要条件,往往成为决定解题成败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生物学科中的潜规则常以隐含条件的方式隐身于题干背景之下,解题时要善于挖掘,比如,验证性实验试题的结论一般要求与教材上的正面知识一致;遗传系谱图推导中没有说明“有病”的指的就是“正常”等,这些都是隐藏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故应仔细阅读题干,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挖掘隐含条件,把题干补充完整。
例 吃进的马铃薯在人体内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主要是( )
A. 淀粉 B. 麦芽糖 C. 葡萄糖 D. 二氧化碳和水
解析:题干中有两个隐含条件,一是马铃薯中淀粉含量非常丰富,二是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就是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挖掘出这两个隐含条件后,题干的意思就变成了淀粉在人体内进行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正确答案是D。
4、排除干扰信息,找准命题意图。干扰因素是指命题者有意在题中附加的一些与解题无关的信息,它们会干扰考生的解题思路,增加试题难度。命题者可以将干扰信息放在题干中,也可以放在某一个选项中,其目的就是考查考生的基本功是否过硬。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在试题编制的基本要求中强调的“干扰项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且看上去似乎有理,不要错得太明显”、“应该增大正确项的隐蔽性和错误项的干扰性”。故考生应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解题过程中只有认真分析题干,才能排除干扰,准确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找出正确答案。
例 DNA分子片段共有900对碱基,则由它转录而成的m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有氨基酸最多有多少种?( )
A. 900 B. 450 C. 300 D. 20
解析: 题干中设问的指向是“氨基酸有多少种”,而题干中“DNA分子片段共有900对碱基”是一个无关条件,弄清这两点后,该题就迎刃而解了,答案是D。
总之,解选择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同一道试题也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答。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找出并运用恰当的解题方法,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提高解题的准确率。教无定法,学更无定法,最重要的是将各种方法和技巧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郯城县职教中心 27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