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煜的离愁词主要用到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一是借用外在自然景物来直抒胸臆;二是不用典,不用雕饰,运用白描手法如实写出;三是用充满深挚的感情,含蓄委婉地表现离愁别绪。
【关键词】李煜;离愁词;艺术表现手法
南唐后主李煜,不论是作为君主还是作为词人,皆经历了人生之罹难。他以一己独特的心境,寄情予苍凉凄婉之笔端,写万般愁情,抒亡国之恨。他的词,饱含了人世间的沧桑和对故国沉重的思念,表现出远离故土、身陷囹圄之人千回百转的万端感慨和那种刻骨铭心的离愁别绪。袁枚曾说:“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李煜正由于其大起大落大愁大痛之情犹不可解,才给后世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
借用外在自然景物来直抒胸臆,表现清晰明畅、真挚自然的情感。这是李煜离愁词里所运用的一种较为鲜明的艺术表现手法。
南唐破国,李煜肉袒而降被拘宋室,处于一种被侮辱、被损害的十分难堪的境遇。这就使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着孤独、寂寞、悔恨和凄凉的情调。“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阳花”,他的词集中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对“三千里地山河”的挚爱和拳拳之情。那千种离愁,万般悔恨,能与谁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如钩之月夜,故人难寐。月缺,历来象征着人世间的遗憾,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是也。清秋之夜,一个被幽禁之人的孤寂与悲愁已是不堪;然而西楼独上,仰望如钩之月,无人共语,更是痛苦无述。可见“斯人独憔悴”了。词人在这里借用了秋月、梧桐、深院这些自然景物来烘托气氛,深刻地表述出词人所要传达的情绪。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词人借梧桐之寂寞,表现词人之寂寞;借“深院锁清秋”表现自己身陷藩篱之苦痛,写出一种凄清之景,旨在说明一种“人将不堪”的境遇。这里词人将情景巧妙相融,准确地表达其内心的深刻感受。无怪周之琦评李煜词说“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及。”
接下来便是直抒胸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词人将那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千回百转的依依离愁,形象真切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离愁万种,萦绕于心。离愁何其苦?苦在理不清、苦在剪不断、苦在如丝乱舞杳无归宿。于是才有了那一番苦涩滋味堆积在心头,极见深痛哀婉,道出词人内心深处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形象而又传神。宋黄升评此词有“此词最为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之说(《花庵词选》)。足见得词人在这里表现出最为真切的人生体验。所谓“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句妙”(明沈际飞语),的确是千古妙笔。
又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依然是借自然景物随时令季节变化,来表现词人愁恨绵绵。“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这是词人的自我感叹,饱含着对昔日繁华锦簇生活之追忆和对残酷现实之无可奈何的叹息。于是他大声悲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江水东去,不舍昼夜,寄予着词人刻骨铭心的离愁别绪,自见真切凄婉。在这里词人依然是将情、景合而为一,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我,但凭一种强烈而又直爽的性情,信手写来,于天然流丽中真情愈见,果然是“质具千钧,情同一恸”。
不用典,不雕饰,运用白描手法如实写出,是李煜离愁词的又一艺术表现手法。
不用典,无精美名物,无具体事情,但又能将词人的离愁别绪表现得酣畅淋漓。唯如是,使他的词愈见朴素明白,虽低迴困惑却又十分精神。如《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重。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古人历来有“忧能伤人”之说。而作为深受臣虏之辱的李煜,他的忧愁与伤痛又将如何呢?人生有愁,人生有恨,而独我愁我恨尤深尤长尤悲尤痛尤无限。只有经过了大苦恼大悲伤之人才会产生这种深刻的感受。只因故国梦里重归,醒来更觉黯然神伤。词人描述着当时的景况,悲痛欲绝,愁恨交加。情急之中一如哭天抢地而无暇遣词造句。不饰雕琢而是如实写来,将愁恨之情自然流露。声声凝血泪,字字见悲哀,于明白朴素中表现出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显示出作者颇为深厚的功力。
他的《清平乐》(别来春半)也是巧妙地运用了白描及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鲜明、生动、流畅和千锤百炼的语言,形象地道出人世间最为普遍的离愁别恨。“词以境界为最,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人间词话》)。词人在这里创造出了一个典型的离愁别恨的环境:别来春半,落梅如雪乱。于此时,那点点离愁,恰如生生不息之春草,无尽无休。以“更行更远还生”之春草,喻己离愁别恨之悠长深远,给人一波三折之感,的确是神来之笔。《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词人由于内心深处积郁着深深的哀愁,故尔方使得他将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思相交融,达到一种心境合一、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用充满深挚的感情,含蓄委婉地表现一种悲怆凄清、迴肠荡气的离愁别绪,也是李煜离愁词中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李煜的离愁词,常常不直接去写愁,而是通过对所处环境的铺陈,让读者自去揣摩、咀嚼作者的那种凄凉、愁闷的心情。如“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捣练子令》)。纵观全篇未见一个愁字,仅是以单调的砧声和朴素的月光,表明自己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的愁恨冗长,唤起读者对一个孤独无限之人的深深同情。这要比直说“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更为凄清动人,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词人那无法排解的满怀愁苦。含蓄而凄婉,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了。
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纯粹是眼泪。”若以此来作李煜离愁词的注脚,是再恰当不过的。所谓中心痛处,以歌代哭,可以认为是李煜离愁词的重要特征。诚然,李煜的离愁词表现出的“无激越清醇,而沉痛哀伤过之”的情绪,在今天并不可取。然而就其艺术表现手法而言,仍值得借鉴。
【关键词】李煜;离愁词;艺术表现手法
南唐后主李煜,不论是作为君主还是作为词人,皆经历了人生之罹难。他以一己独特的心境,寄情予苍凉凄婉之笔端,写万般愁情,抒亡国之恨。他的词,饱含了人世间的沧桑和对故国沉重的思念,表现出远离故土、身陷囹圄之人千回百转的万端感慨和那种刻骨铭心的离愁别绪。袁枚曾说:“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李煜正由于其大起大落大愁大痛之情犹不可解,才给后世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
借用外在自然景物来直抒胸臆,表现清晰明畅、真挚自然的情感。这是李煜离愁词里所运用的一种较为鲜明的艺术表现手法。
南唐破国,李煜肉袒而降被拘宋室,处于一种被侮辱、被损害的十分难堪的境遇。这就使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着孤独、寂寞、悔恨和凄凉的情调。“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阳花”,他的词集中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对“三千里地山河”的挚爱和拳拳之情。那千种离愁,万般悔恨,能与谁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如钩之月夜,故人难寐。月缺,历来象征着人世间的遗憾,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是也。清秋之夜,一个被幽禁之人的孤寂与悲愁已是不堪;然而西楼独上,仰望如钩之月,无人共语,更是痛苦无述。可见“斯人独憔悴”了。词人在这里借用了秋月、梧桐、深院这些自然景物来烘托气氛,深刻地表述出词人所要传达的情绪。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词人借梧桐之寂寞,表现词人之寂寞;借“深院锁清秋”表现自己身陷藩篱之苦痛,写出一种凄清之景,旨在说明一种“人将不堪”的境遇。这里词人将情景巧妙相融,准确地表达其内心的深刻感受。无怪周之琦评李煜词说“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及。”
接下来便是直抒胸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词人将那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千回百转的依依离愁,形象真切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离愁万种,萦绕于心。离愁何其苦?苦在理不清、苦在剪不断、苦在如丝乱舞杳无归宿。于是才有了那一番苦涩滋味堆积在心头,极见深痛哀婉,道出词人内心深处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形象而又传神。宋黄升评此词有“此词最为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之说(《花庵词选》)。足见得词人在这里表现出最为真切的人生体验。所谓“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句妙”(明沈际飞语),的确是千古妙笔。
又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依然是借自然景物随时令季节变化,来表现词人愁恨绵绵。“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这是词人的自我感叹,饱含着对昔日繁华锦簇生活之追忆和对残酷现实之无可奈何的叹息。于是他大声悲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江水东去,不舍昼夜,寄予着词人刻骨铭心的离愁别绪,自见真切凄婉。在这里词人依然是将情、景合而为一,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我,但凭一种强烈而又直爽的性情,信手写来,于天然流丽中真情愈见,果然是“质具千钧,情同一恸”。
不用典,不雕饰,运用白描手法如实写出,是李煜离愁词的又一艺术表现手法。
不用典,无精美名物,无具体事情,但又能将词人的离愁别绪表现得酣畅淋漓。唯如是,使他的词愈见朴素明白,虽低迴困惑却又十分精神。如《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重。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古人历来有“忧能伤人”之说。而作为深受臣虏之辱的李煜,他的忧愁与伤痛又将如何呢?人生有愁,人生有恨,而独我愁我恨尤深尤长尤悲尤痛尤无限。只有经过了大苦恼大悲伤之人才会产生这种深刻的感受。只因故国梦里重归,醒来更觉黯然神伤。词人描述着当时的景况,悲痛欲绝,愁恨交加。情急之中一如哭天抢地而无暇遣词造句。不饰雕琢而是如实写来,将愁恨之情自然流露。声声凝血泪,字字见悲哀,于明白朴素中表现出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显示出作者颇为深厚的功力。
他的《清平乐》(别来春半)也是巧妙地运用了白描及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鲜明、生动、流畅和千锤百炼的语言,形象地道出人世间最为普遍的离愁别恨。“词以境界为最,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人间词话》)。词人在这里创造出了一个典型的离愁别恨的环境:别来春半,落梅如雪乱。于此时,那点点离愁,恰如生生不息之春草,无尽无休。以“更行更远还生”之春草,喻己离愁别恨之悠长深远,给人一波三折之感,的确是神来之笔。《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词人由于内心深处积郁着深深的哀愁,故尔方使得他将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思相交融,达到一种心境合一、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用充满深挚的感情,含蓄委婉地表现一种悲怆凄清、迴肠荡气的离愁别绪,也是李煜离愁词中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李煜的离愁词,常常不直接去写愁,而是通过对所处环境的铺陈,让读者自去揣摩、咀嚼作者的那种凄凉、愁闷的心情。如“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捣练子令》)。纵观全篇未见一个愁字,仅是以单调的砧声和朴素的月光,表明自己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的愁恨冗长,唤起读者对一个孤独无限之人的深深同情。这要比直说“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更为凄清动人,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词人那无法排解的满怀愁苦。含蓄而凄婉,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了。
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纯粹是眼泪。”若以此来作李煜离愁词的注脚,是再恰当不过的。所谓中心痛处,以歌代哭,可以认为是李煜离愁词的重要特征。诚然,李煜的离愁词表现出的“无激越清醇,而沉痛哀伤过之”的情绪,在今天并不可取。然而就其艺术表现手法而言,仍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