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基本特征
"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包括科学、技术、能力、管理等,同工业经济相比较,知识经济有许多根本的变化:工业经济的推动力是蒸气机技术和电气技术,知识经济的推动力是电子和信息革命;工业经济主要是制造业,知识经济的特征则是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一体化,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将成为社会主流;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重点是生产,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重点是研发、销售及职工培训;工业经济时代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知识经济时代则是非标准化、分散性、个性化生产;工业经济时代,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占劳动力80%,知识经济时代从事生产的工人不到20%,而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占80%以上;工业经济时代,工人阶层是社会主体;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阶层成为社会主体;工业经济时代主要实行“岗位工资制”;知识经济时代过渡到“按业绩付酬制”。
知识经济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经济,具有自身特点:一是经济发展可持续化。传统工业技术发明的指导思想是单一地、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最大利润,不考虑或极少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以向自然掠夺为目的。而知识经济把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全面认识,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如信息技术的软件,生命科学的基因工程等。二是资产投入无形化。工业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是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经济也需要对高技术产业进行资金投入,甚至是风险资金投入,但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知识、智力的投入,它就不是高技术产业。三是世界经济一体化。高技术产业与以前的钢铁、机械和纺织等产业不同。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及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中全面领先。任何一个国家都可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是产生新的社会组织形式。科技产业化最重要的创举就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这一创举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正如300年前工厂集中了自然资源、强劳动力和新技术,通过科学管理创造了高于农业几十倍的劳动生产率一样,科技工业园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高技术,通过现代化管理实现规范化、网络化、国际化和产业化,来解决高技术产业的资金、技术、市场和风险问题,创造高于传统工业几十倍的劳动生产率。像300年前工厂吸引投资者和无土地的农民一样,来吸引大学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为他们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和市场等一切服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归根到底要靠高技术产业化来实现。除此之外,知识经济还有新的价值取向、市场观念、创新等特点。知识经济的灵魂就是创新。
知识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将达到一个新水平,世界将进入网络经济时代。全球范围信息网络的形成将使信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准确地传递,从而将大大推动生产、资本、金融、贸易和技术的国际化进程。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使经济效率大大提高,跨国公司可把其研发部门、加工基地和销售部门设在世界各地,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极为方便,不受空间距离的影响。由于跨国公司可在任何地方设立生产点,所以它可把过去与经济发展的较隔绝的国家和地区吸纳进来,使生产进一步国际化。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网使金融交易可跨时区不间断地进行,金融市场急剧扩大,金融交易手段日益多样化,资金流动更为方便、迅捷、安全。全球信息网络也将使国际贸易发生巨大变化,国际贸易效率和规模大为提高,贸易双方将在国际范围内用网络联系起来,展开网上贸易。全球信息网络还将使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得到进一步拓展,跨国科技活动不断增加,许多科研成果将通过网络迅速传遍世界。
在发达国家,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已在GDP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经济持续增长十年,成为二战以后美国经济最长的增长期。美国经济增长之所以如此强劲和持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知识经济,美国当前的经济已在很大程度上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了。日本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贫乏,却是当今的世界经济大国。日本根据自身的条件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已从战后“贸易立国”逐步转向“科技立国”,从强调应用研究逐步转向注重基础研究,通过采取增加科技投入、强化人才培养和加强独创性的基础研究等新措施,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积极推进科技产业化进程也已成为欧盟各成员国的共识。面对知识经济的兴起,欧盟力图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快速与持续地发展经济,以确保新世纪的发展。1995年3月初,欧盟提出要建立“全球信息社会”,计划在10年内投资2000亿欧元,发展欧洲信息高速公路,创建欧洲信息社会,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知识的差距,而比知识差距更大的差距是创建知识的能力的差距。与收入方面的差距相比,用某些重要标准来衡量穷国和富国在知识创新方面差异要大得多。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改变过去依靠自然资源或劳动力的发展战略,纷纷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与此有关的新的经济发展对策。
我国面临知识经济挑战的对策
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对我国现有的经济活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正在和将要产生重大的影响。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了富有真理性、预见性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我们依靠科技、发展知识经济做了思想准备。在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国际竞争是科技实力尤其是高科技发展水平的竞争。几年来,我国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尤其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国家强盛注入了持久动力,也指明了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必须把握的基点。按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知识化水平和知识与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还不具备,但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已有发展知识经济的充分条件,正在发挥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加快发展知识经济的步伐,为各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建设正稳步地推向前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正逐步地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推向知识经济的轨道。近几年,我国加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投入,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突出中国特色,狠抓生命科学技术产业、海洋科学技术产业、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软科学技术产业,各业并重,全面发展。
知识经济正在给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等,有利于在新世纪建设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同时,新项目的开发、新产业的形成,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缓解就业压力,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我国的经济战略和科技发展战略,发展高科技、新科技开发区方面已有了知识经济兴起所必需的因素,但还应进一步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比较好的政策环境,提高各级领导在决策时运用知识和信息的水平,树立科学发展观。作为政府和企业要全面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个人要不断加强学习,多参加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新思维,提高整体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包括科学、技术、能力、管理等,同工业经济相比较,知识经济有许多根本的变化:工业经济的推动力是蒸气机技术和电气技术,知识经济的推动力是电子和信息革命;工业经济主要是制造业,知识经济的特征则是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一体化,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将成为社会主流;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重点是生产,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重点是研发、销售及职工培训;工业经济时代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知识经济时代则是非标准化、分散性、个性化生产;工业经济时代,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占劳动力80%,知识经济时代从事生产的工人不到20%,而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占80%以上;工业经济时代,工人阶层是社会主体;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阶层成为社会主体;工业经济时代主要实行“岗位工资制”;知识经济时代过渡到“按业绩付酬制”。
知识经济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经济,具有自身特点:一是经济发展可持续化。传统工业技术发明的指导思想是单一地、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最大利润,不考虑或极少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以向自然掠夺为目的。而知识经济把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全面认识,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如信息技术的软件,生命科学的基因工程等。二是资产投入无形化。工业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是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经济也需要对高技术产业进行资金投入,甚至是风险资金投入,但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知识、智力的投入,它就不是高技术产业。三是世界经济一体化。高技术产业与以前的钢铁、机械和纺织等产业不同。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及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中全面领先。任何一个国家都可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是产生新的社会组织形式。科技产业化最重要的创举就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这一创举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正如300年前工厂集中了自然资源、强劳动力和新技术,通过科学管理创造了高于农业几十倍的劳动生产率一样,科技工业园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高技术,通过现代化管理实现规范化、网络化、国际化和产业化,来解决高技术产业的资金、技术、市场和风险问题,创造高于传统工业几十倍的劳动生产率。像300年前工厂吸引投资者和无土地的农民一样,来吸引大学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为他们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和市场等一切服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归根到底要靠高技术产业化来实现。除此之外,知识经济还有新的价值取向、市场观念、创新等特点。知识经济的灵魂就是创新。
知识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将达到一个新水平,世界将进入网络经济时代。全球范围信息网络的形成将使信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准确地传递,从而将大大推动生产、资本、金融、贸易和技术的国际化进程。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使经济效率大大提高,跨国公司可把其研发部门、加工基地和销售部门设在世界各地,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极为方便,不受空间距离的影响。由于跨国公司可在任何地方设立生产点,所以它可把过去与经济发展的较隔绝的国家和地区吸纳进来,使生产进一步国际化。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网使金融交易可跨时区不间断地进行,金融市场急剧扩大,金融交易手段日益多样化,资金流动更为方便、迅捷、安全。全球信息网络也将使国际贸易发生巨大变化,国际贸易效率和规模大为提高,贸易双方将在国际范围内用网络联系起来,展开网上贸易。全球信息网络还将使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得到进一步拓展,跨国科技活动不断增加,许多科研成果将通过网络迅速传遍世界。
在发达国家,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已在GDP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经济持续增长十年,成为二战以后美国经济最长的增长期。美国经济增长之所以如此强劲和持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知识经济,美国当前的经济已在很大程度上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了。日本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贫乏,却是当今的世界经济大国。日本根据自身的条件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已从战后“贸易立国”逐步转向“科技立国”,从强调应用研究逐步转向注重基础研究,通过采取增加科技投入、强化人才培养和加强独创性的基础研究等新措施,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积极推进科技产业化进程也已成为欧盟各成员国的共识。面对知识经济的兴起,欧盟力图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快速与持续地发展经济,以确保新世纪的发展。1995年3月初,欧盟提出要建立“全球信息社会”,计划在10年内投资2000亿欧元,发展欧洲信息高速公路,创建欧洲信息社会,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知识的差距,而比知识差距更大的差距是创建知识的能力的差距。与收入方面的差距相比,用某些重要标准来衡量穷国和富国在知识创新方面差异要大得多。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改变过去依靠自然资源或劳动力的发展战略,纷纷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与此有关的新的经济发展对策。
我国面临知识经济挑战的对策
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对我国现有的经济活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正在和将要产生重大的影响。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了富有真理性、预见性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我们依靠科技、发展知识经济做了思想准备。在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国际竞争是科技实力尤其是高科技发展水平的竞争。几年来,我国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尤其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国家强盛注入了持久动力,也指明了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必须把握的基点。按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知识化水平和知识与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还不具备,但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已有发展知识经济的充分条件,正在发挥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加快发展知识经济的步伐,为各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建设正稳步地推向前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正逐步地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推向知识经济的轨道。近几年,我国加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投入,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突出中国特色,狠抓生命科学技术产业、海洋科学技术产业、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软科学技术产业,各业并重,全面发展。
知识经济正在给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等,有利于在新世纪建设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同时,新项目的开发、新产业的形成,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缓解就业压力,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我国的经济战略和科技发展战略,发展高科技、新科技开发区方面已有了知识经济兴起所必需的因素,但还应进一步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比较好的政策环境,提高各级领导在决策时运用知识和信息的水平,树立科学发展观。作为政府和企业要全面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个人要不断加强学习,多参加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新思维,提高整体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