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宋元理学家除了讲学之外,起初是对谈。开创理学的先驱如程颢、程颐兄弟便重视先生与弟子之间的问答。问答之后,弟子们谨慎地把内容记录下来,成为“语录”。语录的编撰和传诵成了理学教育的重要传统。例如吕祖谦和朱熹合编的《近思录》到了今天仍然是理学的入门必读书,它便是摘录诸理学家的警句及文字篇章而成。
学生多了,就自然召集而须有讲堂与讲义。陆九渊善讲学,讲退如仪。朱子则善身教,与学生作私人讨论。《朱子语类》有140卷,录者99人,可以说光大了私人答问的伟大途径。
朱、陆以后的理学家亦率多能继续他们老师这种对话或讲学的传统。这里让我们引述朱熹的一首七律“白鹿洞讲会”:
宫墙芜没几经年,只有寒烟锁涧泉。
结屋幸容追旧观,题名未许续遗编。
青云白石聊同趣,霁月光风更别传。
珍重个中无限乐,诸郎莫苦羡腾迁。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朱熹从书院的经验和理想所得到的乐趣和满足。书院在南宋末年已大为兴盛,有势倾官学的迹象。王圻的《续文献通考》就记载了有27个,另外其他可考的还有将近400个,可以说是遍及全中国。南宋书院的发达主要有四种原因:
1.官学的败坏,
2.官学经费的困难,
3.崇儒的影响,
4.禁道学的反动。
书院普及之后,寺院教育就开始衰落。朱、陆在鹅湖(今江西铅山县附近)论辩,地点仍是在佛寺,但宋季之世,书院已凌驾佛寺,成为私人教育的主流。同时,在演变的过程中,更多的书院就变成了官立的学校。本来书院的理想是希望能在公家的教育之外另立一个潮流,能遗世而独立。这种精神在朱熹自身屡遭攻击的过程里已经明显地透露出来。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没有永远契合在一起的事,因此我们不可以把书院和书院的讲学过分理想化,特别是在书院变成了与官学相等或干脆由政府来设立之后,那么至少知识分子希求独立的风骨也就难以保存了。
从另一个角度言之,那么我们甚至可以说沾染有浓厚理想主义(idealism)的理学所借用的书院教育,因为把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作了过分的分割.使得从书院里出来的知识分子常常以退避、畏缩、谦让(孔子所谓的“狷”)为先,缺乏进取(孔子的“狂”)的勇气和决心。
同时,我们必须记得的是不管是官学或是私学,它们的教学内容都受到科举的影响,因此基本上不能说两者有太大的区别,宋代书院伟大的地方是它能成功地把理学的思想播散出来,重新奠立了儒家在中国思想的主导地位;但是从功利的立场言之,书院教育也必然地“官学化”成为应举仕子追遂利禄的踏脚石。这一点在明清的书院中可以清楚地 看出来。
学生多了,就自然召集而须有讲堂与讲义。陆九渊善讲学,讲退如仪。朱子则善身教,与学生作私人讨论。《朱子语类》有140卷,录者99人,可以说光大了私人答问的伟大途径。
朱、陆以后的理学家亦率多能继续他们老师这种对话或讲学的传统。这里让我们引述朱熹的一首七律“白鹿洞讲会”:
宫墙芜没几经年,只有寒烟锁涧泉。
结屋幸容追旧观,题名未许续遗编。
青云白石聊同趣,霁月光风更别传。
珍重个中无限乐,诸郎莫苦羡腾迁。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朱熹从书院的经验和理想所得到的乐趣和满足。书院在南宋末年已大为兴盛,有势倾官学的迹象。王圻的《续文献通考》就记载了有27个,另外其他可考的还有将近400个,可以说是遍及全中国。南宋书院的发达主要有四种原因:
1.官学的败坏,
2.官学经费的困难,
3.崇儒的影响,
4.禁道学的反动。
书院普及之后,寺院教育就开始衰落。朱、陆在鹅湖(今江西铅山县附近)论辩,地点仍是在佛寺,但宋季之世,书院已凌驾佛寺,成为私人教育的主流。同时,在演变的过程中,更多的书院就变成了官立的学校。本来书院的理想是希望能在公家的教育之外另立一个潮流,能遗世而独立。这种精神在朱熹自身屡遭攻击的过程里已经明显地透露出来。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没有永远契合在一起的事,因此我们不可以把书院和书院的讲学过分理想化,特别是在书院变成了与官学相等或干脆由政府来设立之后,那么至少知识分子希求独立的风骨也就难以保存了。
从另一个角度言之,那么我们甚至可以说沾染有浓厚理想主义(idealism)的理学所借用的书院教育,因为把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作了过分的分割.使得从书院里出来的知识分子常常以退避、畏缩、谦让(孔子所谓的“狷”)为先,缺乏进取(孔子的“狂”)的勇气和决心。
同时,我们必须记得的是不管是官学或是私学,它们的教学内容都受到科举的影响,因此基本上不能说两者有太大的区别,宋代书院伟大的地方是它能成功地把理学的思想播散出来,重新奠立了儒家在中国思想的主导地位;但是从功利的立场言之,书院教育也必然地“官学化”成为应举仕子追遂利禄的踏脚石。这一点在明清的书院中可以清楚地 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