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出口与国外仍有很大差距,仍处于粗放型阶段。从田边到餐桌的多个环节中,我国农产品的大部分时间停留在仓储环节,各地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寻求发展之路。降低仓储环节的储存时间是有必要的,但也不可操之过急。其中,冷链的发展必不可少。我国目前冷链发展处于低级阶段,亟需加强。发展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
商务部外贸司农贸处处长逄炜日前在深圳参加一个会议时指出:今年是我国外贸的转型升级与质量安全的工作年,国家从战略层面上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质量安全进入到重要环节。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大如天。逄炜在会议发言中举了一个棕榈油的例子:今年4月棕榈油的价格与2008年、2009年相比增长了80%,三年棕榈油价格翻一番。塑化剂价格则仅为棕榈油价格的五分之一,因此有企业甚至使用塑化剂代替棕榈油,结果终酿大祸。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消费健康,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农产品贸易促进国家经济协调发展,更主要地是为了满足居民需要,调节农产品的紧缺与富余,更大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需求。
“保鲜即保值”
中国是世界上果蔬产量最大的国家,约占世界果蔬总产量的30%。但由于保鲜方式落后,使其果蔬腐烂损失率高,一些出口国外的果蔬也因化学药剂使用不合理被退回。
有专家称,“中国果蔬采后投入占果蔬产品全部销售成本的比例不到10%,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超过70%,因此,其果蔬腐烂损失率仅为5%。”
这位专家举例说:北京有一家兰花加工企业,首都机场这么大,但是企业却没能在机场建一个保温仓库来保存兰花。这个企业使用很高的技术处理兰花的根、茎,克隆、营养及培养,好不容易结出小苗,冬天时出口就遇到问题,机场没有仓库保存,冻死冻伤就是常有的事了。
逄炜谈到我国去年农产品市场上出现的一些怪现象,比如“蒜你狠”,大蒜去年最疯狂的时候卖到10元钱一斤,大家还抢着买,可是今年1元钱一斤都没人买。逄炜认为“保鲜即保值”,减少果蔬腐烂损失就等于变相增加产量。同时,果蔬通过保鲜,可以进行不同空间、不同季节供应,从而平衡市场供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价格。
据了解,中国传统的果蔬保鲜方式主要是堆藏、窖藏以及使用化学药剂等。目前,中国200余种果蔬品种只有30余种可以成功保鲜。
农产品贸易意义重大
在强调农产品贸易中冷链建设重要性的同时,逄炜同时给出了详细的阐述。
第一,增加农民收入。农产品出口企业,比如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水产品等商品的出口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非常大。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1500-2000元,而出口农产品的整体年增长是农民收入的3到4倍,也就是说,涉外农民的收入是很高的。
第二,带动农村就业。国家统计局2008年发布的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表明,2006年末,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5.31亿人,其中剩余劳动力1.82亿人口,这些人中的很多都是为我们的农产品服务的,专家测算,每出口1万美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将近20人的农民工就业。2010年是400多亿的出口总值,可以直接或间接待8000万个就业岗位。农产品进口也为食品加工、棉纺、皮革、轮胎等行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2010年进口棉花284万吨,1万吨的棉花就可促进1.1万人的就业。
第三,促进农业发展。通过农业的对外开放,农产品整体的质量在提高。山东省通过示范区的三年建设,餐桌上的食品已经不分出口和国内了,一整套的体系包括农药、肥料等已经非常完善,大家通常认为我们将好的东西都出口了,给国外了,不好的留给自己。“这是大家的呼声,我们已经意识到了。”逄炜说。
我国的耕地面积是18.26亿亩,占国土面积9.8%,人均耕地面积1.38亩,只有世界水平的42%。粗略估算,我们进口的大豆相当于5亿多亩的产量。东北生产的玉米、小麦有时卖不出去,这不是市场的过剩,其实只是运输环节的问题。中国的粮食需求,总体上看还是很紧张的,保持一部分进口还是很有必要的。
近年来各地发展外向型农业,如山东的蔬菜、浙江的水产品,云南的花卉、陕西的苹果等,一些现代农业在产业化带动下促进了农产品的贸易,促进了农业发展。
第四,配合国家的粮食宏观调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问题是重中之重,粮食不平衡或压力大时,国家会适当进口一些粮食产品补充紧缺。很多人有疑问:我们的粮食连续七年大丰收,为何不多出口一些?以大米为例,国际上大米的年贸易量在2500-2700万吨之间,中国大米的年消费量是1.3-1.4亿吨,这就意味着全球可供贸易的大米(即市场上可供流通的大米)只够中国人吃两个多月——如果中国的大米生产出现问题的话。所以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必须达到95%以上才能保证粮食的安全,如果纯进口的话是很不现实的。
《谁来养活中国》的作者,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一些数据,就是全球每天新增人口21.9万人,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导致30亿人向食物链上游移动。美国2009年4.16亿吨粮食产量中,1.19亿吨用于制造织物染料。
全球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也有影响,全球气温每上升1℃,粮食产量就会下降10%。2010年俄罗斯、乌克兰的气温显著提高,两个国家对外表示是由于森林大火等原因导致,实际还是由于资源不平衡导致。布朗还预测,预计本世纪全球海平面将升高6英尺左右。海平面升高3英尺就足以淹没孟加拉及越南近一半的水稻。
第五,保持国内物价水平的基本平稳。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加工水平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所以我国会进口一些农产品来调剂余缺。近几年来农产品进口仍然是中国的一种趋势。
第六,促进双边经济贸易的发展。大豆已经成为我国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平衡贸易的一种重要产品。2010年我国从美国进口大豆113亿美元,占我们从美国进口产品的12.7%。这也为缓解我国对美国巨额贸易顺差,防止贸易摩擦起到了一定作用。
农产品贸易困难不少
我国乃至国际上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保障农产品贸易的顺利进行。出口方面主要通过税收和贸易政策。税收中初级农产品5%,简单加工13%,深加工15%。劳动力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食品安全等问题,导致国家曾多次增加农产品税收。关系国计民生的国营贸易如玉米、大米、棉花、小麦等,国家调控后,制定指定经营、限制出口等政策。如单一市场的蔺草等,根据市场的需要,每年通过招标的方式经营。
进口方面主要有关税配合与进口贸易。小麦、大米、食糖、棉花等,都是国家重要的资源类经营产品。当前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基本情况,根据WTO统计,2000年至2009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长11.2%。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全国食品价格上涨5%,导致贫困人口增加。世行预计,食品价格危机可能会引发政治不稳与社会动荡。
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的比重在增加。上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40%,目前只占到30%。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发达国家的农业竞争力逐渐增强,农产品更加丰富,购买力提高,足以进出口更多的农产品。
跨国公司掌握大宗农产品的发言权。4到6家跨国公司控制着85%的世界农产品贸易,8家公司掌握着55%-60%的咖啡销售等。我国的大豆、棉花虽然都是世界进口量第一,但定价权却不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市场一旦波动,都会对国内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使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国际农产品竞争仍不公平。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极高,一般采取高关税、高补贴、高支持政策支持农产品贸易。
商务部外贸司农贸处处长逄炜日前在深圳参加一个会议时指出:今年是我国外贸的转型升级与质量安全的工作年,国家从战略层面上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质量安全进入到重要环节。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大如天。逄炜在会议发言中举了一个棕榈油的例子:今年4月棕榈油的价格与2008年、2009年相比增长了80%,三年棕榈油价格翻一番。塑化剂价格则仅为棕榈油价格的五分之一,因此有企业甚至使用塑化剂代替棕榈油,结果终酿大祸。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消费健康,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农产品贸易促进国家经济协调发展,更主要地是为了满足居民需要,调节农产品的紧缺与富余,更大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需求。
“保鲜即保值”
中国是世界上果蔬产量最大的国家,约占世界果蔬总产量的30%。但由于保鲜方式落后,使其果蔬腐烂损失率高,一些出口国外的果蔬也因化学药剂使用不合理被退回。
有专家称,“中国果蔬采后投入占果蔬产品全部销售成本的比例不到10%,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超过70%,因此,其果蔬腐烂损失率仅为5%。”
这位专家举例说:北京有一家兰花加工企业,首都机场这么大,但是企业却没能在机场建一个保温仓库来保存兰花。这个企业使用很高的技术处理兰花的根、茎,克隆、营养及培养,好不容易结出小苗,冬天时出口就遇到问题,机场没有仓库保存,冻死冻伤就是常有的事了。
逄炜谈到我国去年农产品市场上出现的一些怪现象,比如“蒜你狠”,大蒜去年最疯狂的时候卖到10元钱一斤,大家还抢着买,可是今年1元钱一斤都没人买。逄炜认为“保鲜即保值”,减少果蔬腐烂损失就等于变相增加产量。同时,果蔬通过保鲜,可以进行不同空间、不同季节供应,从而平衡市场供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价格。
据了解,中国传统的果蔬保鲜方式主要是堆藏、窖藏以及使用化学药剂等。目前,中国200余种果蔬品种只有30余种可以成功保鲜。
农产品贸易意义重大
在强调农产品贸易中冷链建设重要性的同时,逄炜同时给出了详细的阐述。
第一,增加农民收入。农产品出口企业,比如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水产品等商品的出口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非常大。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1500-2000元,而出口农产品的整体年增长是农民收入的3到4倍,也就是说,涉外农民的收入是很高的。
第二,带动农村就业。国家统计局2008年发布的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表明,2006年末,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5.31亿人,其中剩余劳动力1.82亿人口,这些人中的很多都是为我们的农产品服务的,专家测算,每出口1万美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将近20人的农民工就业。2010年是400多亿的出口总值,可以直接或间接待8000万个就业岗位。农产品进口也为食品加工、棉纺、皮革、轮胎等行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2010年进口棉花284万吨,1万吨的棉花就可促进1.1万人的就业。
第三,促进农业发展。通过农业的对外开放,农产品整体的质量在提高。山东省通过示范区的三年建设,餐桌上的食品已经不分出口和国内了,一整套的体系包括农药、肥料等已经非常完善,大家通常认为我们将好的东西都出口了,给国外了,不好的留给自己。“这是大家的呼声,我们已经意识到了。”逄炜说。
我国的耕地面积是18.26亿亩,占国土面积9.8%,人均耕地面积1.38亩,只有世界水平的42%。粗略估算,我们进口的大豆相当于5亿多亩的产量。东北生产的玉米、小麦有时卖不出去,这不是市场的过剩,其实只是运输环节的问题。中国的粮食需求,总体上看还是很紧张的,保持一部分进口还是很有必要的。
近年来各地发展外向型农业,如山东的蔬菜、浙江的水产品,云南的花卉、陕西的苹果等,一些现代农业在产业化带动下促进了农产品的贸易,促进了农业发展。
第四,配合国家的粮食宏观调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问题是重中之重,粮食不平衡或压力大时,国家会适当进口一些粮食产品补充紧缺。很多人有疑问:我们的粮食连续七年大丰收,为何不多出口一些?以大米为例,国际上大米的年贸易量在2500-2700万吨之间,中国大米的年消费量是1.3-1.4亿吨,这就意味着全球可供贸易的大米(即市场上可供流通的大米)只够中国人吃两个多月——如果中国的大米生产出现问题的话。所以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必须达到95%以上才能保证粮食的安全,如果纯进口的话是很不现实的。
《谁来养活中国》的作者,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一些数据,就是全球每天新增人口21.9万人,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导致30亿人向食物链上游移动。美国2009年4.16亿吨粮食产量中,1.19亿吨用于制造织物染料。
全球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也有影响,全球气温每上升1℃,粮食产量就会下降10%。2010年俄罗斯、乌克兰的气温显著提高,两个国家对外表示是由于森林大火等原因导致,实际还是由于资源不平衡导致。布朗还预测,预计本世纪全球海平面将升高6英尺左右。海平面升高3英尺就足以淹没孟加拉及越南近一半的水稻。
第五,保持国内物价水平的基本平稳。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加工水平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所以我国会进口一些农产品来调剂余缺。近几年来农产品进口仍然是中国的一种趋势。
第六,促进双边经济贸易的发展。大豆已经成为我国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平衡贸易的一种重要产品。2010年我国从美国进口大豆113亿美元,占我们从美国进口产品的12.7%。这也为缓解我国对美国巨额贸易顺差,防止贸易摩擦起到了一定作用。
农产品贸易困难不少
我国乃至国际上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保障农产品贸易的顺利进行。出口方面主要通过税收和贸易政策。税收中初级农产品5%,简单加工13%,深加工15%。劳动力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食品安全等问题,导致国家曾多次增加农产品税收。关系国计民生的国营贸易如玉米、大米、棉花、小麦等,国家调控后,制定指定经营、限制出口等政策。如单一市场的蔺草等,根据市场的需要,每年通过招标的方式经营。
进口方面主要有关税配合与进口贸易。小麦、大米、食糖、棉花等,都是国家重要的资源类经营产品。当前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基本情况,根据WTO统计,2000年至2009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长11.2%。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全国食品价格上涨5%,导致贫困人口增加。世行预计,食品价格危机可能会引发政治不稳与社会动荡。
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的比重在增加。上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40%,目前只占到30%。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发达国家的农业竞争力逐渐增强,农产品更加丰富,购买力提高,足以进出口更多的农产品。
跨国公司掌握大宗农产品的发言权。4到6家跨国公司控制着85%的世界农产品贸易,8家公司掌握着55%-60%的咖啡销售等。我国的大豆、棉花虽然都是世界进口量第一,但定价权却不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市场一旦波动,都会对国内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使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国际农产品竞争仍不公平。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极高,一般采取高关税、高补贴、高支持政策支持农产品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