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深入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原因解决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对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当前,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又有来自学校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现关闭、停产或半停产的情况,新增就业岗位大幅减少。
2.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攀升。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有61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另外,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尚未就业的还约有400万人。因此,约有1000万的大学毕业生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1]
3.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大学生就业以市场需求调节为主。但是目前我国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还仍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对学历、性别、学校的歧视等各种束缚条件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起来。
(二)高校方面的原因。
1.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目前,有些高校专业设置已经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大学生毕业时发现有些专业已经不适合市场的需要,从而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2.高校就业指导存在问题。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甚至有的高校没有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市场调研不充分,理论匮乏,过程简单,导致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满足毕业生的要求。
(三)个人层面的问题。
1.大学生的就期望值过高。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就业机制的转变必然要求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现状,但是,许多大学生仍片面追求在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追求热门职业,向往收入比较高,福利比较好,工作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外企,愿意在人才已经饱和的城市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对于一些收入一般的行业和单位及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却少有问津,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2.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不足。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又有不同侧重。许多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不够,尤其是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求职技能,不善于“推销”自我等,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高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非常复杂,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而政府则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除此之外,解决大学生就业,高校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主动适应市场。
高校要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调整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办学指导思想上,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找准市场定位,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大学生。在专业设置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在培养学生能力上,要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制定科学系统的培养措施。
(二)加大大学生就业指导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要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技能。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完善就业指导内容。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对就业政策了解有限,理解也不全面,在毕业走向社会之际,极易出现诸如心理失调、定位失当、期望值不切实际等,这就要求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必须给予充分关注,及时给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2.改进就业指导的方式方法。就业指导途径和方法应不拘一格,体现出多样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真正达到就业指导的目的。
3.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一是要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二是要建立反应灵敏、快速的就业网络。三是要加强就业指导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四是要加强就业工作的硬件建设,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正规化、科学化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2]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努力拓展就业市场。
高校应大力开拓学生就业市场,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需求信息,培育和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1.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行业为依托;要以经济发达地区为重点,努力拓展就业渠道,建立一大批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要加强与各级人才交流、职介机构的广泛联系,有计划地组织毕业生参加各地组织的求职招聘活动。
2.积极探索促进就业的新渠道。一是主动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积极尝试“订单式”培养,努力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二是要推行“先实习、后签约”的模式,组织毕业生利用假期、毕业实习等机会,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接受实践检验,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校友的作用,利用各种关系和机会积极推荐毕业生。
(四)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一是培养大学生“做人”的素质。教育大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二是要树立科学就业观。教育学生要面对现实、更新观念,转换思路、积极就业,艰苦创业、甘于奉献。三是培养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事物、与人协作沟通等方面的能力。总之,必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五)加强创业服务,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创业。
高校要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创业服务,抓好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国家的扶持政策,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那些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为他们的自主创业指明方向并提供必要的帮助;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成立创业社团组织、创业论坛等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组织机构及参与社会上的各种创业活动,多方面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关于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提案[EB/OL].(2009-7-16)
[2009-7-31].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61/161082/9667277.html
[2]傅亚军,彭光良.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信息科技,2007,(24).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原因解决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对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当前,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又有来自学校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现关闭、停产或半停产的情况,新增就业岗位大幅减少。
2.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攀升。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有61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另外,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尚未就业的还约有400万人。因此,约有1000万的大学毕业生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1]
3.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大学生就业以市场需求调节为主。但是目前我国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还仍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对学历、性别、学校的歧视等各种束缚条件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起来。
(二)高校方面的原因。
1.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目前,有些高校专业设置已经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大学生毕业时发现有些专业已经不适合市场的需要,从而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2.高校就业指导存在问题。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甚至有的高校没有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市场调研不充分,理论匮乏,过程简单,导致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满足毕业生的要求。
(三)个人层面的问题。
1.大学生的就期望值过高。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就业机制的转变必然要求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现状,但是,许多大学生仍片面追求在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追求热门职业,向往收入比较高,福利比较好,工作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外企,愿意在人才已经饱和的城市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对于一些收入一般的行业和单位及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却少有问津,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2.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不足。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又有不同侧重。许多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不够,尤其是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求职技能,不善于“推销”自我等,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高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非常复杂,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而政府则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除此之外,解决大学生就业,高校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主动适应市场。
高校要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调整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办学指导思想上,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找准市场定位,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大学生。在专业设置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在培养学生能力上,要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制定科学系统的培养措施。
(二)加大大学生就业指导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要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技能。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完善就业指导内容。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对就业政策了解有限,理解也不全面,在毕业走向社会之际,极易出现诸如心理失调、定位失当、期望值不切实际等,这就要求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必须给予充分关注,及时给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2.改进就业指导的方式方法。就业指导途径和方法应不拘一格,体现出多样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真正达到就业指导的目的。
3.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一是要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二是要建立反应灵敏、快速的就业网络。三是要加强就业指导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四是要加强就业工作的硬件建设,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正规化、科学化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2]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努力拓展就业市场。
高校应大力开拓学生就业市场,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需求信息,培育和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1.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行业为依托;要以经济发达地区为重点,努力拓展就业渠道,建立一大批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要加强与各级人才交流、职介机构的广泛联系,有计划地组织毕业生参加各地组织的求职招聘活动。
2.积极探索促进就业的新渠道。一是主动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积极尝试“订单式”培养,努力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二是要推行“先实习、后签约”的模式,组织毕业生利用假期、毕业实习等机会,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接受实践检验,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校友的作用,利用各种关系和机会积极推荐毕业生。
(四)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一是培养大学生“做人”的素质。教育大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二是要树立科学就业观。教育学生要面对现实、更新观念,转换思路、积极就业,艰苦创业、甘于奉献。三是培养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事物、与人协作沟通等方面的能力。总之,必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五)加强创业服务,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创业。
高校要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创业服务,抓好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国家的扶持政策,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那些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为他们的自主创业指明方向并提供必要的帮助;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成立创业社团组织、创业论坛等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组织机构及参与社会上的各种创业活动,多方面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关于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提案[EB/OL].(2009-7-16)
[2009-7-31].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61/161082/9667277.html
[2]傅亚军,彭光良.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信息科技,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