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隐性课程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中具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中学教学的现状,通过用隐性课程开发的主客体等因素内容,探讨中学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开发。
关键词:中学教育 隐性课程 主体 客体
隐性课程相对显性课程,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的发展顺应了新时代精神的要求,它关注学生情意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品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也有利于“学会生存”、“学会尊重”、“学会共同生活”等当代教育理念的实现。本文试想通过用隐性课程开发的主客体等因素内容,探讨一下中学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开发。
一、中学隐性课程开发的主体
中学阶段作为衔接及过渡小学和大学之间的桥梁,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也是对知识能力和思考能力形成的阶段。我们知道,当前中学课程主要是显性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案,它是教学系统中的软件。[1]这种课程重知识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这就要求中学教育要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与运用,通过对学生的教育,使他们“更富有,更聪明,更高尚”。当然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是同步的,互为联系的,二者有相同,也有不同。我们要首先定位,隐性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只能是显性课程的补充。那么隐性课程如何开发?谁是开发的主体呢?
我们说整个学校就是隐性课程开发的主体,包括学校领导,老师,学生。这是隐性课程的自身性所决定的,它不同于显性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说到底,中学隐性课程开发,就是以学校为本位,以中学校长为首的教师和学生群体,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学指导思想,以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依托校园及其周围的人文地理环境,自主地为本校学生设计开发的,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和补充性等特征的特色课程,建设学校特色的隐性课程体系。
二、中学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客体
在这里我们说这种开发客体即中学教育中的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具体涵盖了以下几个层面。
(一)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建设,具体包括校园建筑风格,校园绿化和卫生状况及文化设施。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增强,校园生活已是他们课余生活的主旋律,良好的校园环境能给中学生一个优美舒心的生活学习空间,能使学生保持一颗美的心灵去学习。我国古代就重视学校环境文化的作用,如古代书院多设于依山傍水的秀美之境。如白鹿洞书院在庐山玉老峰下,有林泉之胜。物质环境以其巧夺天工的秀美能够陶冶和纯净人的性情和心灵。
因此作为中学领导和全体师生,应该把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此项工作实施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对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和提高素质的过程,如“保护花草树木,爱校如爱家”此类宣传性标语对学生的隐性教育作用。而这些,不仅是在一种非正规的教室外对学生的一种隐性教育,更是将学生自身纳入学校主人翁的角色推向校园文化开发的主体,使他们由过去的客体变为主体,由漠不关心的自在状态转变为积极进取的自觉状态。这对陶冶性情,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
(二)精神环境。即学校的精神文化,包括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精神下形成的学习传统和学校的人际关系等。中学隐性课程的开发更重要的在于中学人文环境的开发。这也是显性课程里所不及的,也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我们知道当前中学生存在严重的问题。青少年犯罪,厌学,这说明人文精神在中学生中较为低落。我们要针对这些具体的情况,有目的,有步骤地去解决,也就是中学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就说:所谓的中国特色,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人文精神。基于此,必须在中学教育中,将这一潜在的课程挖掘出来。
1.建校风,校风是一所学校的无形财产。有了良好的教风与学风,才会有良好的校风。当然这里的校风是每个学校所独有的,它需要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对于一所中学来说,校长是至关重要的。校长的自身素质和修养,决定着一所中学的办学规模和发展前途。隐性课程由谁建设,有整体性条件,互容性条件可以看出,校长是关键性人物,校长是建设好整个学校校风的关键。
2.抓学风。学风受校风和教风的制约,反过来也影响二者。但如何抓好学风,让中学生乐学、好学呢?学校必须挖掘校内自身的潜在文化。通过在墙壁上贴名人肖像,树名人雕塑,设语言板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与熏陶。此外,还要办好和丰富中学学校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使其得到身体上的锻炼和心理上的放松。
诚然,隐性课程贯穿在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参与社会文化背景后,人际关系、权力观念、礼仪规范和价值观等隐性课程的内容将对他们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管理方式。以校园制度文化为主体的管理,以民主和开放为核心,贯穿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使中学生拥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作为一位有能力的中学校长,他必须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且这一理念要体现与时俱进、富有创新精神的特点,能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管理应该是宽严结合,封闭与开放的结合。同时还要建设好班级管理,学生间一律平等,如平等民主地选举班干部,或表决一些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等,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对于中学生而言,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中学生自助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敢于拼搏。
三、中学隐性课程开发中注意的问题
隐性课程的开发主要是学校内部的开发,但不可忽视的是隐性课程还包括家庭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二者与校园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把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结合起来,三者相互协调,缺一不可。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学隐性课程开发是长期的,效果也非立竿见影的。学校在隐性课程开发中要用心体验、认真总结,并使这些经验和知识得到体现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270
关键词:中学教育 隐性课程 主体 客体
隐性课程相对显性课程,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的发展顺应了新时代精神的要求,它关注学生情意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品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也有利于“学会生存”、“学会尊重”、“学会共同生活”等当代教育理念的实现。本文试想通过用隐性课程开发的主客体等因素内容,探讨一下中学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开发。
一、中学隐性课程开发的主体
中学阶段作为衔接及过渡小学和大学之间的桥梁,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也是对知识能力和思考能力形成的阶段。我们知道,当前中学课程主要是显性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案,它是教学系统中的软件。[1]这种课程重知识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这就要求中学教育要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与运用,通过对学生的教育,使他们“更富有,更聪明,更高尚”。当然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是同步的,互为联系的,二者有相同,也有不同。我们要首先定位,隐性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只能是显性课程的补充。那么隐性课程如何开发?谁是开发的主体呢?
我们说整个学校就是隐性课程开发的主体,包括学校领导,老师,学生。这是隐性课程的自身性所决定的,它不同于显性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说到底,中学隐性课程开发,就是以学校为本位,以中学校长为首的教师和学生群体,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学指导思想,以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依托校园及其周围的人文地理环境,自主地为本校学生设计开发的,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和补充性等特征的特色课程,建设学校特色的隐性课程体系。
二、中学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客体
在这里我们说这种开发客体即中学教育中的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具体涵盖了以下几个层面。
(一)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建设,具体包括校园建筑风格,校园绿化和卫生状况及文化设施。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增强,校园生活已是他们课余生活的主旋律,良好的校园环境能给中学生一个优美舒心的生活学习空间,能使学生保持一颗美的心灵去学习。我国古代就重视学校环境文化的作用,如古代书院多设于依山傍水的秀美之境。如白鹿洞书院在庐山玉老峰下,有林泉之胜。物质环境以其巧夺天工的秀美能够陶冶和纯净人的性情和心灵。
因此作为中学领导和全体师生,应该把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此项工作实施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对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和提高素质的过程,如“保护花草树木,爱校如爱家”此类宣传性标语对学生的隐性教育作用。而这些,不仅是在一种非正规的教室外对学生的一种隐性教育,更是将学生自身纳入学校主人翁的角色推向校园文化开发的主体,使他们由过去的客体变为主体,由漠不关心的自在状态转变为积极进取的自觉状态。这对陶冶性情,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
(二)精神环境。即学校的精神文化,包括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精神下形成的学习传统和学校的人际关系等。中学隐性课程的开发更重要的在于中学人文环境的开发。这也是显性课程里所不及的,也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我们知道当前中学生存在严重的问题。青少年犯罪,厌学,这说明人文精神在中学生中较为低落。我们要针对这些具体的情况,有目的,有步骤地去解决,也就是中学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就说:所谓的中国特色,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人文精神。基于此,必须在中学教育中,将这一潜在的课程挖掘出来。
1.建校风,校风是一所学校的无形财产。有了良好的教风与学风,才会有良好的校风。当然这里的校风是每个学校所独有的,它需要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对于一所中学来说,校长是至关重要的。校长的自身素质和修养,决定着一所中学的办学规模和发展前途。隐性课程由谁建设,有整体性条件,互容性条件可以看出,校长是关键性人物,校长是建设好整个学校校风的关键。
2.抓学风。学风受校风和教风的制约,反过来也影响二者。但如何抓好学风,让中学生乐学、好学呢?学校必须挖掘校内自身的潜在文化。通过在墙壁上贴名人肖像,树名人雕塑,设语言板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与熏陶。此外,还要办好和丰富中学学校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使其得到身体上的锻炼和心理上的放松。
诚然,隐性课程贯穿在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参与社会文化背景后,人际关系、权力观念、礼仪规范和价值观等隐性课程的内容将对他们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管理方式。以校园制度文化为主体的管理,以民主和开放为核心,贯穿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使中学生拥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作为一位有能力的中学校长,他必须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且这一理念要体现与时俱进、富有创新精神的特点,能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管理应该是宽严结合,封闭与开放的结合。同时还要建设好班级管理,学生间一律平等,如平等民主地选举班干部,或表决一些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等,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对于中学生而言,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中学生自助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敢于拼搏。
三、中学隐性课程开发中注意的问题
隐性课程的开发主要是学校内部的开发,但不可忽视的是隐性课程还包括家庭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二者与校园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把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结合起来,三者相互协调,缺一不可。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学隐性课程开发是长期的,效果也非立竿见影的。学校在隐性课程开发中要用心体验、认真总结,并使这些经验和知识得到体现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