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岁的青啤一直都这么能“打”吗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hj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疫情暴发以来,企业的利好消息并不多。青啤应该算捷报频传,在几个电商节都位居销量榜单,股价也创下1993年上市以来历史最高收盘价格纪录。117岁的青啤看起来还很能打,历史上的青啤一直都是这样顺风顺水吗?
  显然不是。百年企业领跑各个时代的难度比中小企业要大得多,这需要不断调整船头,找寻更合适的航线,并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始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每一个时代的参赛者竞争。

浅滩试水找感觉


  在青啤从业近30年的员工称,青啤人认为青啤的今天得益于几大重要决策。
  在重要决策之前,也有过一些浅滩试水。
  诞生于1903年的青啤,是中国最早的啤酒企业之一,在国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外啤酒品牌大举进入中国抢占市场,中国本土啤酒企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成长迅猛。当时啤酒厂达到800余家,全国啤酒产量从1978年的40.4万吨升至 1992年的1005万吨,啤酒行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再加上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青啤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青啤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里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值得梳理。
  1993年,青啤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对比同一时期的啤酒企业不算晚,如燕京啤酒是在1996年开始的股份制改革。青啤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试行了产、供、销的“六统一”,即统一生产计划、统一商标管理、统一成本核算、统一质量控制、统一经营销售、统一投资决策。
  同时也开始探索扩张之路,在1994年和1995年分别收购已经成规模的扬州啤酒厂和西安汉斯啤酒饮料总厂,但收效不佳。青啤年利润从1993年的2.6亿元下滑到1996年的8500万元,市场份额逐渐减少。
  从一个事件中,可以看出青啤的调整比较匆忙。青啤接手扬州啤酒厂后,就开始在该厂生产青岛啤酒,但“没有了崂山泉水,怎么能生产出青岛啤酒”?青啤因此被诟病,品牌的扩张有速度但没有战略。
  1996年1月,青岛啤酒销售公司成立,这在后来被认为是青啤进入市场的标志,青啤也被称作“最后一个进入市场经济的企业”。
  青啤發力,调整了市场营销策略,从主打星级宾馆和高档市场、主营中高档产品改为高中低档全布局,想先抢回被崂山啤酒占去了70%的青岛市场,然后站稳山东。

开启“大名牌战略”


  青啤人认为真正让青啤找准方向的是“大名牌战略”。
  做大做强
  1998年是青啤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公司决定实施“大名牌”战略,意在通过“名牌带动式”资产重组,低成本、高效益去扩张,用名牌做大企业、做大市场,以求达到做大做强的目标。
  这个时期,企业形成了“青岛啤酒系列产品”,一方面是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是为了防范品牌延伸带来的不利后果,并购的企业以青啤系列品牌的形式出现,避免再发生与扬州啤酒类似的事件。
  大名牌战略确实为青啤带来了突破性的发展,1999年,企业产销量在全国率先突破100万吨,到 2001年,青啤并购了47家啤酒企业,在全国17个省市拥有啤酒生产企业,全国市场份额由2%增长到12.8%。
  但做大做强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显露端倪,青啤的利润率并没有提升。因为当时的啤酒产业竞争已趋于激烈,青啤收购的企业中除了个别属于大企业,比如上海嘉士伯,其他大多是生存能力非常微弱的小企业,收购后要花费高额成本进行改造和管理,短时间内也就谈不上利润率了,品牌形象也因此受损,这是青啤历史上的一大转折。
  做强做大
  2001年,青岛啤酒选择延续和调整大名牌战略,从做大做强变为做强做大。这一次,青啤放缓了扩张的步伐,将重心放置在内部整合上,进行市场、品牌、财务等多个层面的整合,在生产上加强主品牌产品的力度,先从内部调整实现做强做大。
  在扩张并购方面的调整就是,不再以快、狠为标准四面出击,而是精准选择有大城市市场做腹地的经济发达区域,利用市场空白点和战略要点去扩张,呼应现有的市场布局,加强各个局部的竞争优势。
  2002年,青啤营业额和纯利达到了实施大名牌战略后4年内的最高涨幅,领跑国内啤酒市场,在百岁诞辰前站稳了自己的位置。

推出青啤“蓝军”


  接下来,青啤的步伐称得上有条不紊。2008年,青啤借由北京奥运会官方赞助商身份,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跻身世界品牌500强。
  但是,没有一成不变的环境,这就是市场。渐渐地,啤酒行业的市场竞争已由产能、规模的扩张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品牌需要时刻洞察消费者需求、掌握新技术、主动进行新变革,唯有如此才可能真正基业长青。



  2014年,青岛啤酒创新营销事业总部应运而生,青啤内部称这支队伍为蓝军,这是青啤为适应新的生态环境打造的一支队伍,这个时期的战术应对已经从制定策略转变为培养队伍。
  蓝军自己这样解读这支队伍: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主流队伍(即“红军”)来说,蓝军相当于一个特战队,主要任务是在市场中寻找机会,主攻新渠道,负责新特产品的市场营销及推广。在红军面临创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蓝军就要推出红军没有的东西吸引消费者,用新玩法承担起这个使命。
  这个队伍打得有声有色,为触达年轻人,蓝军开拓了此前从未涉足的渠道,进入KFC、必胜客,推出魔兽罐、深夜食堂罐等,名利双收。此外,还推出私人定制业务来满足市场对新特产品、个性化的需求。   时下大热的科技感也没落下,蓝军利用VR技术打造了青岛啤酒全景博物馆体验店,让青啤的形象变得更立体。接下来借势KOL经济、创新场景营销、社交新零售打造的诸多创新案例也没有违和感,青啤蓝军让消费者认可了青啤的创新能力,也更新了青啤的品牌形象。

喊出“多元化发展”口号


  近两年,中国啤酒行业增速放缓,消费需求逐渐多元化,精酿啤酒和国外高端啤酒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不只是青啤,国内外啤酒品牌都需要面对消费者推动的市场变革,既要趣味又要健康,还要时尚。
  青啤内部人士表示,青啤从2020年开始正式开启多元化发展战略,所谓多元化是指重点聚焦健康、快乐、时尚三大板块。“这种多元化发展是在以青岛啤酒为核心产品的基础上,逐步根据市场需求推出多元化产品,而不是盲目的创新和毫无根据的发展。”该内部人士表示。
  具体来说,就是在健康板块中,利用原有生产设备推出以苏打水、矿泉水、健康饮料、健康食品为主的大健康产品;在快乐板块中主要以黄酒、威士忌、蒸馏酒为主,渠道积累依然能发挥作用;在时尚板块中主要聚焦文旅产业,此前也已经有运营青啤博物馆的经验,未来将借由这个经验涉足活力酒吧、时尚小镇、精酿花园地产文旅类项目。三个板块都是在青啤原有产品、资源基础上进行多元化发展。
  青啤这个举动并非是孤身犯险,多元化发展的啤酒企業已有先例。
  三得利算得上一个,很多年轻人知道三得利大概是从网红乌龙茶开始,这印证了三得利多元化的成功。啤酒起家的三得利在饮料方面不仅涵盖乌龙茶、大红袍等茶饮,还有橙汁、沁心系列水、浓咖啡饮料八度奢等,此外还有威士忌、利口酒、健康食品品牌Suntory Wellness。
  相比之下,朝日啤酒的多元化更为广泛,除了啤酒、葡萄酒,也已经涉足饮品、乳业、农场健康产业。
  据介绍,青岛啤酒内部已经喊出了“外学朝日,内学复星”的口号。复星是一家专业的投资集团,融资端以保险业务为主,投资端布局健康、快乐、时尚生态圈,在此之前也已经打造了集旅游、地产、金融为一身的旅游蜂巢项目。2018年3月,复星收购青啤17.99%的股份,2020年,复星系石琨出任非执行董事,青啤的健康快乐时尚板块可能会加速。

不只青啤,不只现在


  可能会有人质疑:青啤的多元化发展是否只是一句宏大的口号?
  客观来讲,青啤历史上多次的站位调整还是为青啤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995年收购的汉斯啤酒厂也就是如今的青啤汉斯集团推出了轻零苏打气泡水,迅速铺满终端,走向全国市场。为了创新而成立的青啤蓝军已经有了6年沉淀,在多元化发展时,在研发、生产、营销方面更知道劲往何处使。
  这里并不是预言或鼓吹青啤的多元化发展势必取得多大的成效,毕竟,青啤破壁将面对多行业的挤压和追赶,以前可能前后有百威、三得利,现在还要面对左右的农夫山泉和娃哈哈,更可怕的是那些看不见的隐形对手。
  最终意在说明,企业适时的生态位调整,不管是在阶段性上还是在长远谋划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不只青啤,也不只现在,百年企业的每一次调整都是在逆境中蜕变。


其他文献
很多餐飲老板都跟我说过类似的话:  我们的食材是当天从某地空运过来的,背后花了多少心思去制作;我们的大厨还是某个大奖的获得者,薪资高达多少万;我们这道菜某行业大佬吃了都称赞不已……  但是当这道菜呈现在消费者和我的面前时,我却没感受到这些所谓的“心血”投入,也无法与老板感同身受——因为对于大部分普通消费者来说,好的产品和坏的产品可以很容易分辨出来,比如坏的吃了味道有点馊;但好的产品和更好的产品之间
期刊
现如今,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运营商正处在产品同质化、服务同质化、业务同质化的困境中,如何打破僵局,创造新销售奇迹是各大运营商苦苦思索的问题。对比国内外优秀公司,尽管其面临同样处境,但他们擅于在每个销售触点结合经济心理学潜移默化地教育消费者,在消费者无意识的情况下,改变其消费决策,因此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当代营销案例。  以智家产品为例,在营业厅环境下,消费者购买决策大致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第一阶段:问
期刊
前不久,素有设计界的“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设计大奖2020年评比落下帷幕。今年有来自60个国家的设计师和设计公司参与了评比,超过6500件作品入围,其中,哈尔滨广维设计公司的作品“物归物”杀出重围,拿下品牌与传播设计奖。有人问凭什么?人性洞察:“面具群体”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能力出众,事业小成,或经创业成为小老板,或经奋斗成为高管。但他们逢人开口笑,见人矮三分,任何时候都戴着面具,隐藏起自己
期刊
饮料行业这两年久违的热闹,其中少不了元气森林带着苏打气泡水入局搅动的功劳。2020年,这种热闹逐渐清晰化,头部品牌娃哈哈、农夫山泉都重点布局苏打水市场。  苏打水品牌数量快速增长,但品类总体还是呈现一种竞争格局分散、品牌度较低、没有产生龙头品牌的局面。所以,当我们被元气森林、娃哈哈、农夫山泉入局吸睛的时候,也值得分出一部分精力关注被巨头瞄上的品类初创者,或者可以称之为守擂企业,它们境况如何?留存的
期刊
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带来了市场消费口味以及消费需求上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品牌通过挖掘品牌传统文化与历史,融入新技术与新潮流,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大众的视野,掀起一场场年轻化风暴。  品牌年轻化,尤其是对于快消品行业显得更为重要。林林总总的年轻化案例中,反响平平的居多,让人兴奋与尖叫的更是凤毛麟角。这给众多进行中或准备迈入年轻化的品牌主以深刻的教训。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实践,对当前品牌年轻化尤其是快消行
期刊
出圈大概是大多数企业梦想的事,有的企业可能花费了物力、人力也没享受到短暂的快乐,有的企业可能在不经意之间就达到了顶峰,比如最近被热议的张亮麻辣烫和杨国福麻辣烫。  事情的起因是某位网友跑到艺人张亮微博下吐槽张亮麻辣烫外卖加麻酱还要另外收费,简直是黑心商家,张亮则回复“去吃杨国福啊”,杨国福麻辣烫迅速响应,欢迎张亮代言自家麻辣烫。  有心人揣测这是不是三方共同谋划的出圈事件,此前的老干妈和腾讯事件已
期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互惠关系决定坚韧领导,坚韧领导影响互惠关系。高韧性企业的其中一项修炼是塑造坚韧领导力,领导力是一个企业走出危机、持续增长的战略资源。正如稻盛和夫所言:“所谓经营,只能由经营者的器量来决定。要让企业发展,经营者的人格必须成长。引导经营者做出判断的,就是经营者的人格。”在领导者的人格中,坚韧是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塑造坚韧领导力,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关键措施1:以“自以为非”为
期刊
2005年阿里收购雅虎中国公司(以下简称雅虎中国)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战略举措,这一举动部分地、短暂地改变了当时中国互联网商业的小生态,但之后却整体地、长期地影响着全球互联网企业的格局。这次收购对于阿里在商业模式、公司治理、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阿里由此走上发展壮大之路,最终打败e-Bay,并催生出了支付宝以及诸多商业平台和合伙人管理模式。剖析阿里收购雅虎中国事件,是为了让我们
期刊
提到直播,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个很火的赛道。今年很多明星、名人都下场直播,包括央视主持人朱广权,格力的董明珠,还有携程的梁建章,等等。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电商直播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电商直播。直播与物业结合  物业和直播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上,我们现在讨论的直播分为两种。  大家常见的一般是公域直播,比如说淘宝直播、抖音直播、快手直播等。公域直播的流量是靠平台分发的,核心玩法是理解平台的算法,
期刊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因臭味相投(哦,不,是志趣相投)走到一起。他们谈天说地,相谈甚欢;他们谈经说道,相互切磋;他们相互吐槽,毫不避讳;他们也携手联合,共同发展……  这一次,他们带上各自奋斗的初心,开始了一个名为C位品牌联盟的研学之旅。 C位品牌·研学之旅是什么?  它是汇集了当下行业内最会玩的“玩家企业”,将研、学、访、传融合的高端修为活动。活动包括:优秀企业参观、导师授课、联盟闭门会等。 C位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