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56)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城市中的艺术文化规划项目逐渐受到重视,公共艺术的數量也逐渐增多。配合地域文化特色发展是近年来重要的城市公共艺术开展路线,本文将以武汉市为例,分析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特色的发展关系。
关键词 武汉市;公共艺术;地域特色
引言
武汉市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枢纽也是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许多公共建设开始建造与扩增,因此产生了一批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不仅能提升城市的美观也能增进民众审美水平,在经济建设开展的同时兼顾知性生活质量。武汉市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背景,公共艺术主题与武汉市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将能有效地推广地区的人文景观與环境特色。
1.武汉市公共艺术概况
1.1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作品指涉城市中的雕塑、装置、壁画、水体、大地艺术、城市公共设施、建筑外表装饰、标志物和园林艺术等。这些艺术作品设置在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民众可以不同方式自由地观赏、感知和参与,通常与设置的环境有所配合且具有明显艺术气质。公共艺术概念发源于美国,主要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为了保障城市的均衡发展,订定公共设施要实施公共艺术规划设计的法律规章,让艺术参与到建设中。而后公共艺术的概念也传到战后的欧洲,兴起一股热潮,在战后重建与开展的欧洲产生艺术的影响力。我国的公共艺术思想是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出被引进,在各个城市中主要以壁画和城市雕塑的形式表现。由于我国快速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需求也与过往不同,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的长足发展使公共艺术具有发挥和开展的空间,人民对生活环境文化和艺术的需求渐增,因此公共艺术将是增进公共空间文化水平重要的一环。
1.2武汉市公共艺术发展分析
武汉市是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从久远年代以前的军事据点龙城,逐渐增加人口和建设,发展成区域军事、政治、文化之重心。现代的武汉市因为水运商贸的繁盛、近代工业的发展,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而武汉市的公共艺术开展脉络与近代历史习习相关,在民国时期到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经济环境因素,城市整体发展缓慢,只存在极少数的公共艺术作品于重要的公共空间中,部分作品设计受到北京雕塑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之后,各式经济计画都活跃起来,大量的高层建筑开始建设,破除过往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僵局,一批新的公共设施、公共建筑和公共区域涌现在城市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开展,武汉市在80年代开始对东湖、磨山景区以及黄鹤楼等人文风景特色景区进行优化改造,同时增设了许多公共艺术项目。例如,1984年的雕塑作品《黄鹤归来》和壁画作品《白云黄鹤》都位于黄鹤楼,接着1985年建成了东湖寓言雕塑园。其后是1990年的汉阳龟山三国城雕塑公园,显见地方政府对于文化艺术方面提升了重视。近年来有更多的公共艺术作品诞生,例如,武昌红楼景区、东湖景区、武汉汉口江滩、江汉路等区域,这些作品一方面体现了历史文化特色一方面也题诗城市形象和艺术魅力。
然而武汉市的公共艺术总体规划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提升,如规划不合理或是考虑不周的问题,造成艺术主题特色不明显,城市中各小区域发展不同步、秩序不清的情况。龟山景区赤壁大战全景馆的拆留两难问题即是一例,公共艺术设计建造时应考虑当地的环境景观,尽量与其配合,且艺术与文化旅游设施的经营问题应兼顾才能发挥提升地区特色最大功效。总而言之,目前武汉市公共艺术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规划设计的系统化、科学化是应加快速度达成的目标,武汉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条件和自然地理景观,若妥善应用将能有效提升与推广城市形象。
2.公共艺术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发展
2.1武汉市地域文化
武汉自古以来即是地区的文化重镇,不仅与独特的滨江地理环境有关,也与悠久的荆楚历史文化习习相关。楚国的艺术特点是武汉楚文化背景下的地域特色,从楚人留下的文学、诗歌、绘画、雕塑和生活器皿中可以看到其敬天悯人、热爱生命的人生观,主要以抽象形式的图案表现,在帛画、丝绸、铜器的外型和色彩中都能发现奔放的创意与活跃的形象创造力,展现了地域人民的生活意趣和美感。举例而言,楚文化的特色代表编钟、朴实造型的青铜器、漆器、装饰纹样中的绳纹、火纹、兽面纹和凤鸟纹等,以及以赤色为主的色彩表现都是古代楚国的艺术成就,展现地区人民的文化素质。
武汉市经汉水穿城而过分成三个区域,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指标是将“三镇合一”,创造完整建设结构、商业设施规划、城市交通系统的现代化城市,并且实施保护城市自然景观,增进城市绿化比例的措施。在此指导原则下,武汉市开展环状与放射状并行的城市空间结构,逐步由内向外扩展,并在大型的城市建设下布局特定景观街区打造计画。绿化层面有武昌东湖路和汉口沿江大道等,文化方面则有昙华林艺术街区保存发展规划等,提供市民不同的城市生活体验。总体而言,武汉市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存的城市空间,发展原则遵循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合理布局、保护人文与自然资源、优化城市功能、改善环境等方式,是完善规划下具有开展公共艺术良好条件的城市。
2.2公共艺术与武汉市地域文化之结合
武汉市目前已有的公共艺术作品中,有些成功体现了汉楚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作为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古城,多加利用地狱的文化特色进行公共艺术作品创作来源,有助于加强城市的整体形象,树立明确的城市美感风格。武汉市的近代公共艺术作品建立主要有三个时期,民国时期的作品数量稀少,多以雕塑为主。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受社会风气与思想影响,公共艺术主题以多劳动、革命为主。到改革开放后,公共艺术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体现文化特色的有黄鹤楼壁画、雕塑,其后有龙王庙景观台、东湖楚城、江滩大禹治水组雕、琴台公园等。其中,武汉市地铁二号线洪山广场站内壁画《楚风古韵》,即是以楚文化装饰图案为创作基底,参考楚漆器艺术色彩,打造出地域风格浓厚的公共艺术作品。除此之外,位于汉阳江滩的一部分,晴川阁与武汉长江大桥之间的大禹神话园,是以大禹治水为主题的塑景观园,充分展现了地方特色。景观园的雕塑分有三区,有玉面人像、双龙门、“应龙画河海”青铜雕和禹父鲧治水透雕,以及“剖鲧禹生”、“搏杀相柳”、禹阅九鼎铜雕和“三过家门不入”圆雕等,其中“大禹北方治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高浮雕。这些雕塑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古朴、圆润,色彩简单、气势滂礡,体现大禹治长江、汉水传说的神话特色,粗犷的线条和结实的人体特征表现先民开创栖地的辛劳,让民众在岸边一面欣赏自然美景一面观赏艺术作品。
结论
武汉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悠久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景观特色,在现代化城市进程发展下,融合公共艺术的概念,可以具体完善城市的规划、打造更好的民众生活空间。公共艺术的主题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容易唤起民众的情感共识,进而对艺术作品产生兴趣、用心欣赏,对于外地民众也可有效地促进地方文化的介绍,达到城市整体形象的推广,使武汉市成为能展现自身文化底蕴的国际化城市。
参考文献:
[1]孙燕, 昙华林艺术街区与武汉城市文化发展研究[J], 美术界, 2016(12).
[2]马骏, 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以武汉市公共艺术设计为例[J],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4(7).
[3]朱梦,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手法被接受度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城市建筑, 2016(6).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城市中的艺术文化规划项目逐渐受到重视,公共艺术的數量也逐渐增多。配合地域文化特色发展是近年来重要的城市公共艺术开展路线,本文将以武汉市为例,分析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特色的发展关系。
关键词 武汉市;公共艺术;地域特色
引言
武汉市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枢纽也是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许多公共建设开始建造与扩增,因此产生了一批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不仅能提升城市的美观也能增进民众审美水平,在经济建设开展的同时兼顾知性生活质量。武汉市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背景,公共艺术主题与武汉市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将能有效地推广地区的人文景观與环境特色。
1.武汉市公共艺术概况
1.1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作品指涉城市中的雕塑、装置、壁画、水体、大地艺术、城市公共设施、建筑外表装饰、标志物和园林艺术等。这些艺术作品设置在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民众可以不同方式自由地观赏、感知和参与,通常与设置的环境有所配合且具有明显艺术气质。公共艺术概念发源于美国,主要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为了保障城市的均衡发展,订定公共设施要实施公共艺术规划设计的法律规章,让艺术参与到建设中。而后公共艺术的概念也传到战后的欧洲,兴起一股热潮,在战后重建与开展的欧洲产生艺术的影响力。我国的公共艺术思想是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出被引进,在各个城市中主要以壁画和城市雕塑的形式表现。由于我国快速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需求也与过往不同,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的长足发展使公共艺术具有发挥和开展的空间,人民对生活环境文化和艺术的需求渐增,因此公共艺术将是增进公共空间文化水平重要的一环。
1.2武汉市公共艺术发展分析
武汉市是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从久远年代以前的军事据点龙城,逐渐增加人口和建设,发展成区域军事、政治、文化之重心。现代的武汉市因为水运商贸的繁盛、近代工业的发展,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而武汉市的公共艺术开展脉络与近代历史习习相关,在民国时期到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经济环境因素,城市整体发展缓慢,只存在极少数的公共艺术作品于重要的公共空间中,部分作品设计受到北京雕塑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之后,各式经济计画都活跃起来,大量的高层建筑开始建设,破除过往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僵局,一批新的公共设施、公共建筑和公共区域涌现在城市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开展,武汉市在80年代开始对东湖、磨山景区以及黄鹤楼等人文风景特色景区进行优化改造,同时增设了许多公共艺术项目。例如,1984年的雕塑作品《黄鹤归来》和壁画作品《白云黄鹤》都位于黄鹤楼,接着1985年建成了东湖寓言雕塑园。其后是1990年的汉阳龟山三国城雕塑公园,显见地方政府对于文化艺术方面提升了重视。近年来有更多的公共艺术作品诞生,例如,武昌红楼景区、东湖景区、武汉汉口江滩、江汉路等区域,这些作品一方面体现了历史文化特色一方面也题诗城市形象和艺术魅力。
然而武汉市的公共艺术总体规划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提升,如规划不合理或是考虑不周的问题,造成艺术主题特色不明显,城市中各小区域发展不同步、秩序不清的情况。龟山景区赤壁大战全景馆的拆留两难问题即是一例,公共艺术设计建造时应考虑当地的环境景观,尽量与其配合,且艺术与文化旅游设施的经营问题应兼顾才能发挥提升地区特色最大功效。总而言之,目前武汉市公共艺术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规划设计的系统化、科学化是应加快速度达成的目标,武汉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条件和自然地理景观,若妥善应用将能有效提升与推广城市形象。
2.公共艺术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发展
2.1武汉市地域文化
武汉自古以来即是地区的文化重镇,不仅与独特的滨江地理环境有关,也与悠久的荆楚历史文化习习相关。楚国的艺术特点是武汉楚文化背景下的地域特色,从楚人留下的文学、诗歌、绘画、雕塑和生活器皿中可以看到其敬天悯人、热爱生命的人生观,主要以抽象形式的图案表现,在帛画、丝绸、铜器的外型和色彩中都能发现奔放的创意与活跃的形象创造力,展现了地域人民的生活意趣和美感。举例而言,楚文化的特色代表编钟、朴实造型的青铜器、漆器、装饰纹样中的绳纹、火纹、兽面纹和凤鸟纹等,以及以赤色为主的色彩表现都是古代楚国的艺术成就,展现地区人民的文化素质。
武汉市经汉水穿城而过分成三个区域,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指标是将“三镇合一”,创造完整建设结构、商业设施规划、城市交通系统的现代化城市,并且实施保护城市自然景观,增进城市绿化比例的措施。在此指导原则下,武汉市开展环状与放射状并行的城市空间结构,逐步由内向外扩展,并在大型的城市建设下布局特定景观街区打造计画。绿化层面有武昌东湖路和汉口沿江大道等,文化方面则有昙华林艺术街区保存发展规划等,提供市民不同的城市生活体验。总体而言,武汉市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存的城市空间,发展原则遵循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合理布局、保护人文与自然资源、优化城市功能、改善环境等方式,是完善规划下具有开展公共艺术良好条件的城市。
2.2公共艺术与武汉市地域文化之结合
武汉市目前已有的公共艺术作品中,有些成功体现了汉楚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作为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古城,多加利用地狱的文化特色进行公共艺术作品创作来源,有助于加强城市的整体形象,树立明确的城市美感风格。武汉市的近代公共艺术作品建立主要有三个时期,民国时期的作品数量稀少,多以雕塑为主。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受社会风气与思想影响,公共艺术主题以多劳动、革命为主。到改革开放后,公共艺术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体现文化特色的有黄鹤楼壁画、雕塑,其后有龙王庙景观台、东湖楚城、江滩大禹治水组雕、琴台公园等。其中,武汉市地铁二号线洪山广场站内壁画《楚风古韵》,即是以楚文化装饰图案为创作基底,参考楚漆器艺术色彩,打造出地域风格浓厚的公共艺术作品。除此之外,位于汉阳江滩的一部分,晴川阁与武汉长江大桥之间的大禹神话园,是以大禹治水为主题的塑景观园,充分展现了地方特色。景观园的雕塑分有三区,有玉面人像、双龙门、“应龙画河海”青铜雕和禹父鲧治水透雕,以及“剖鲧禹生”、“搏杀相柳”、禹阅九鼎铜雕和“三过家门不入”圆雕等,其中“大禹北方治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高浮雕。这些雕塑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古朴、圆润,色彩简单、气势滂礡,体现大禹治长江、汉水传说的神话特色,粗犷的线条和结实的人体特征表现先民开创栖地的辛劳,让民众在岸边一面欣赏自然美景一面观赏艺术作品。
结论
武汉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悠久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景观特色,在现代化城市进程发展下,融合公共艺术的概念,可以具体完善城市的规划、打造更好的民众生活空间。公共艺术的主题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容易唤起民众的情感共识,进而对艺术作品产生兴趣、用心欣赏,对于外地民众也可有效地促进地方文化的介绍,达到城市整体形象的推广,使武汉市成为能展现自身文化底蕴的国际化城市。
参考文献:
[1]孙燕, 昙华林艺术街区与武汉城市文化发展研究[J], 美术界, 2016(12).
[2]马骏, 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以武汉市公共艺术设计为例[J],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4(7).
[3]朱梦,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手法被接受度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城市建筑, 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