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教融合作为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改革任务。体教融合旨在使我国学校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机融合,共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在新的体育体制改革背景条件下,体教融合实践的前导型、灵活性和全面性已经超越体育事业的范畴,更加注重学校体育以及青少年体育的全方位的融合。探寻体教融合科学发展路径以及制定研究策略,不仅是对学校体育文化教育不足的提升,更是通过体教融合实现体育教育理念社会地位的提高,改变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认知,在推动政府、社会和大众三元主体体育教育有机融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体育教育理念与体教融合发展的特征
体育教育理念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使人们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增强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进行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管理工作中,“健康第一”原则在帮助广大青少年通过体育实践娱乐身心、增强体质、树立良好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以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起到关键性作用。从理论角度分析,体现了体教融合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
1.1 体教融合发展的全面性。
体育活动实践和体育教育工作伴随青少年成长的全阶段,对其生存技能、生活需求、体育技术的认知与掌握具有决定性作用。体育以“自身自然”为作用对象,全面提升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机能以及良好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体教融合彰显“体”之本源与“育”之功能,具有全面性的特征。
1.2 体教融合发展的独特性。
体教融合帮助青少年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其养成从事体育工作、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但体育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其他教育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在制定教学目标、组织计划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与文化课和其他时间活动培养方式明显不同。这体现了体教融合独特性的特征,推动体教融合需要攻克的难点之一。
1.3 体教融合发展的多元性。
体教融合是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统一,体育是人的身体机能与心理状态的统一,教育则是知识和技能的统一。体育帮助人们学会“走、跑、跳、投、攀爬”的基本技能,通过体育教育发展提升,最后演变成人类不同的运动技术、技能。体现出体教融合发展的多元性,这一特征也表现在人类运动体现出来的不同价值功能。
2 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加快推动体教融合实践
目前,我国体教融合进程仍面临诸多问题,学校体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仍未得到重视,体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低效率,学校体育获取经费手段单一,体育功能单一等问题。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加快推动体教融合势在必行,体教融合不仅是学校教育与体育的有机融合,也是在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精简能效的原则下,实现体育与教育在范畴、规律、制度、资源等方面的融合,进一步促進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1 坚持大局意识
坚持大局意识原则,需要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从体教融合关乎国家形象、利益和未来的视角合理处理体育与教育的关系。坚持大局意识,政府需要始终坚持公共治理精神,发挥其宏观调控、管理功能。此外,需要树立“以人为本”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提升培养质量和效果。
2.2 坚持问题导向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体教融合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导致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意愿发生转变,由于公办学校的体育资源不够充足,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快速发展,造成社会投资学校体育的积极性减小。因此我们应坚持问题导向,使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平衡发展,共同促进体教融合。
2.3 坚持统一体系
在学校体育工作方面,保证体育技能的全方位普及,保证足够的体育场馆面积和数量;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在参赛资格、运动技术等级、人才共享等方面需要做到协调统一,保证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形成体教融合主体多元化的统一体系。
3 体教融合科学发展路径
3.1 以学校体育工作为基础
基于青少年身体发育规律以及生活习惯养成条件,学校体育成为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主要阵地。以学校体育为基础,做好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拓展学校体育工作范围,对于推进体教融合至关重要。
3.2 以各级各类体校为标杆
为培养高质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以政府投入为主,不断建立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和竞技体育技术学校,体育人才培养体育不断完善并发展,但从整体上看,由于培养需求供给不足,出现体校目标不明确,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仍需要逐步解决。
3.3 以社会体育组织为活力
我国体育体制正处在政府主导向政府社会结合主导的过渡过程,权利高度集中,因此社会体育发展缓慢。为推动体教融合,必须将社会力量注入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鼓励社会组织发展,包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街道体育组织、社区锻炼小组等。
4 深化体教融合一体化提升策略
4.1 做好学校体育管理工作
(1)课内体育活动
各级各类院校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必须接受14学年体育教学课程学习,并保证在常规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多样化到教学手段、丰富到教学内容和适宜负荷的体育运动强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道德与意志品质。
(2)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在常规体育课程以外,学校学生自发地、自主地开展体育活动,包括专项运动培训、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动专项夏、冬令营等。通过体育教学以外的工作、利用其他场地设施、资源使学生提升运动技术能力、掌握体育知识。
(3)体育机制革新
在做好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等同时,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运行机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学校体育体系建设,使学校体育竞赛、活动、资源等有机融合,以多样化的学校体育运行机制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2 构建学校体育赛事体系
(1)引领型
在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等支持下,从计划实施、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等方面打造拥有完整体系的引领型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并逐步扩大赛事规模和增加赛事种类,不断鼓励、促使更多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
(2)精英型
精英型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主要由国家体育总局和各项目单项协会主导,主要针对有基础运动技能和技术的学生,通过这一类赛事提高运动技术、选拔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并在政府的支持下,打造各年龄段不同级别的体育竞赛活动。
(3)大众型
为满足学校体育竞赛参赛资格和参赛目标的差异,鼓励社会及企、事业单位等多元主体举办体育赛事,既促进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又能平衡体育竞赛资源。与此同时,政府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应统一注册标准,保证同一运动水平运动员的参赛资格。
4.3 建设学校高水平运动队
(1)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
充分整合學校体育场馆设施、师资力量、体育特长生等资源,推动学校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建立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以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成材率,为我国体教融合、体育事业、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高等教育阶段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在现有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队等基础上,继续鼓励高等教育院校建立、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并保证招生工作、专业测试、专项技能考核等内容公平、公正开展。进一步明确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并在运动训练实践和日常班队管理的同时,重视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学习,为国家输送高质量体育人才。
5 结语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教育文化活动,又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青少年来说,体育是一种基于人本属性促进身心协调发展,促进全面发展并得到广泛认可的概念。体教融合是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教融合的方式深化改革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彰显其政策、治理和管理效能。体教融合应从总部到分部、中央到地方,有各级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政策并监督实施,确保有效推动体教融合,完成青少年健康发展和体育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
(作者单位:长春大学)
1 体育教育理念与体教融合发展的特征
体育教育理念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使人们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增强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进行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管理工作中,“健康第一”原则在帮助广大青少年通过体育实践娱乐身心、增强体质、树立良好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以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起到关键性作用。从理论角度分析,体现了体教融合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
1.1 体教融合发展的全面性。
体育活动实践和体育教育工作伴随青少年成长的全阶段,对其生存技能、生活需求、体育技术的认知与掌握具有决定性作用。体育以“自身自然”为作用对象,全面提升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机能以及良好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体教融合彰显“体”之本源与“育”之功能,具有全面性的特征。
1.2 体教融合发展的独特性。
体教融合帮助青少年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其养成从事体育工作、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但体育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其他教育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在制定教学目标、组织计划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与文化课和其他时间活动培养方式明显不同。这体现了体教融合独特性的特征,推动体教融合需要攻克的难点之一。
1.3 体教融合发展的多元性。
体教融合是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统一,体育是人的身体机能与心理状态的统一,教育则是知识和技能的统一。体育帮助人们学会“走、跑、跳、投、攀爬”的基本技能,通过体育教育发展提升,最后演变成人类不同的运动技术、技能。体现出体教融合发展的多元性,这一特征也表现在人类运动体现出来的不同价值功能。
2 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加快推动体教融合实践
目前,我国体教融合进程仍面临诸多问题,学校体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仍未得到重视,体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低效率,学校体育获取经费手段单一,体育功能单一等问题。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加快推动体教融合势在必行,体教融合不仅是学校教育与体育的有机融合,也是在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精简能效的原则下,实现体育与教育在范畴、规律、制度、资源等方面的融合,进一步促進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1 坚持大局意识
坚持大局意识原则,需要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从体教融合关乎国家形象、利益和未来的视角合理处理体育与教育的关系。坚持大局意识,政府需要始终坚持公共治理精神,发挥其宏观调控、管理功能。此外,需要树立“以人为本”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提升培养质量和效果。
2.2 坚持问题导向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体教融合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导致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意愿发生转变,由于公办学校的体育资源不够充足,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快速发展,造成社会投资学校体育的积极性减小。因此我们应坚持问题导向,使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平衡发展,共同促进体教融合。
2.3 坚持统一体系
在学校体育工作方面,保证体育技能的全方位普及,保证足够的体育场馆面积和数量;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在参赛资格、运动技术等级、人才共享等方面需要做到协调统一,保证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形成体教融合主体多元化的统一体系。
3 体教融合科学发展路径
3.1 以学校体育工作为基础
基于青少年身体发育规律以及生活习惯养成条件,学校体育成为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主要阵地。以学校体育为基础,做好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拓展学校体育工作范围,对于推进体教融合至关重要。
3.2 以各级各类体校为标杆
为培养高质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以政府投入为主,不断建立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和竞技体育技术学校,体育人才培养体育不断完善并发展,但从整体上看,由于培养需求供给不足,出现体校目标不明确,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仍需要逐步解决。
3.3 以社会体育组织为活力
我国体育体制正处在政府主导向政府社会结合主导的过渡过程,权利高度集中,因此社会体育发展缓慢。为推动体教融合,必须将社会力量注入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鼓励社会组织发展,包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街道体育组织、社区锻炼小组等。
4 深化体教融合一体化提升策略
4.1 做好学校体育管理工作
(1)课内体育活动
各级各类院校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必须接受14学年体育教学课程学习,并保证在常规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多样化到教学手段、丰富到教学内容和适宜负荷的体育运动强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道德与意志品质。
(2)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在常规体育课程以外,学校学生自发地、自主地开展体育活动,包括专项运动培训、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动专项夏、冬令营等。通过体育教学以外的工作、利用其他场地设施、资源使学生提升运动技术能力、掌握体育知识。
(3)体育机制革新
在做好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等同时,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运行机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学校体育体系建设,使学校体育竞赛、活动、资源等有机融合,以多样化的学校体育运行机制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2 构建学校体育赛事体系
(1)引领型
在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等支持下,从计划实施、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等方面打造拥有完整体系的引领型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并逐步扩大赛事规模和增加赛事种类,不断鼓励、促使更多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
(2)精英型
精英型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主要由国家体育总局和各项目单项协会主导,主要针对有基础运动技能和技术的学生,通过这一类赛事提高运动技术、选拔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并在政府的支持下,打造各年龄段不同级别的体育竞赛活动。
(3)大众型
为满足学校体育竞赛参赛资格和参赛目标的差异,鼓励社会及企、事业单位等多元主体举办体育赛事,既促进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又能平衡体育竞赛资源。与此同时,政府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应统一注册标准,保证同一运动水平运动员的参赛资格。
4.3 建设学校高水平运动队
(1)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
充分整合學校体育场馆设施、师资力量、体育特长生等资源,推动学校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建立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以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成材率,为我国体教融合、体育事业、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高等教育阶段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在现有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队等基础上,继续鼓励高等教育院校建立、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并保证招生工作、专业测试、专项技能考核等内容公平、公正开展。进一步明确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并在运动训练实践和日常班队管理的同时,重视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学习,为国家输送高质量体育人才。
5 结语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教育文化活动,又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青少年来说,体育是一种基于人本属性促进身心协调发展,促进全面发展并得到广泛认可的概念。体教融合是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教融合的方式深化改革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彰显其政策、治理和管理效能。体教融合应从总部到分部、中央到地方,有各级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政策并监督实施,确保有效推动体教融合,完成青少年健康发展和体育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
(作者单位:长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