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但现状是: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读读、圈圈、写写是有的,数学课前预习的人数和人次真的就屈指可数了。
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为了避免学生没有目的盲目的预习,因此,我每一次布置学生预习前,都有具体的指导和要求,为学生的预习提供思路,画出框架。总的来说可以从预习的习惯、内容、兴趣等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预习初期,教师预习作业的设计应多增加趣味性,学生只有对预习感兴趣,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
1.设计难易适度的预习作业
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都能自主进行预习,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2.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作业
如让学生尝试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分数应用题;让学生亲自到银行向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让学生动手做长方体等,诱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二、设计学生的预习作业
1.设计学生的预习作业要目标明确
不仅设计具体的知识技能,还应对“过程、情感、经验”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预习要求不同。如低年级学生侧重于在游戏中进行预习,注重预习兴趣和预习习惯的养成;中高年级注重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2.设计学生的预习作业要内容具体
每课时都要给学生“预习提示”,如你将要学到什么知识?在预习中你了解到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不懂等。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这样从低到高地培养预习能力和习惯。不同的学习内容,预习作业也有差异。概念型内容可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预习,计算型的内容可采用尝试练习的方法进行预习,空间图形内容可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进行预习。
3.设计学生的预习作业要逐层推进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设计预习作业要注意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通过预习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
三、指导学生的预习方法
在预习初期,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预习,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以下四步进行。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
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
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例如在教学《克、千克、吨》这一单元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整个单元的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作业。在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的时候,我发现学生主要收获有:
知道了:①“克、千克、吨”是重量单位,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
②克可以用 g 表示;千克可以用 kg 表示;吨可以用 t 表示。
③知道“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0。
④一枚 2 分硬币的重量约是 1 克
而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①1 千克、1 吨实际有多重
②怎样判断物体的重量
③如何使用天平称重量
针对学生们在预习中主要提出的问题,课前我提前向科学老师借来了天平、 砝码;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和练习,把课堂的大部 分时间用在利用砝码让学生亲身体验 1 克、1 千克到底有多重;教给学生天平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称一称铅笔、橡皮的重量,并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向学生介绍 “克、千克、吨”与“斤、公斤”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克、 千克、吨”的概念,培养了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能力,使得课堂教学具有 针对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课前预习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者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提前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开展课前预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已不再视预习为简单的看书、做题,而是能够在预习时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一定的、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而且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的、有重点的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的施教,从而切实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开展课堂预习既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在数学学科开展课前预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且点燃我们的高效课堂。
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为了避免学生没有目的盲目的预习,因此,我每一次布置学生预习前,都有具体的指导和要求,为学生的预习提供思路,画出框架。总的来说可以从预习的习惯、内容、兴趣等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预习初期,教师预习作业的设计应多增加趣味性,学生只有对预习感兴趣,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
1.设计难易适度的预习作业
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都能自主进行预习,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2.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作业
如让学生尝试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分数应用题;让学生亲自到银行向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让学生动手做长方体等,诱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二、设计学生的预习作业
1.设计学生的预习作业要目标明确
不仅设计具体的知识技能,还应对“过程、情感、经验”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预习要求不同。如低年级学生侧重于在游戏中进行预习,注重预习兴趣和预习习惯的养成;中高年级注重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2.设计学生的预习作业要内容具体
每课时都要给学生“预习提示”,如你将要学到什么知识?在预习中你了解到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不懂等。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这样从低到高地培养预习能力和习惯。不同的学习内容,预习作业也有差异。概念型内容可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预习,计算型的内容可采用尝试练习的方法进行预习,空间图形内容可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进行预习。
3.设计学生的预习作业要逐层推进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设计预习作业要注意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通过预习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
三、指导学生的预习方法
在预习初期,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预习,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以下四步进行。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
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
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例如在教学《克、千克、吨》这一单元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整个单元的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作业。在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的时候,我发现学生主要收获有:
知道了:①“克、千克、吨”是重量单位,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
②克可以用 g 表示;千克可以用 kg 表示;吨可以用 t 表示。
③知道“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0。
④一枚 2 分硬币的重量约是 1 克
而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①1 千克、1 吨实际有多重
②怎样判断物体的重量
③如何使用天平称重量
针对学生们在预习中主要提出的问题,课前我提前向科学老师借来了天平、 砝码;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和练习,把课堂的大部 分时间用在利用砝码让学生亲身体验 1 克、1 千克到底有多重;教给学生天平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称一称铅笔、橡皮的重量,并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向学生介绍 “克、千克、吨”与“斤、公斤”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克、 千克、吨”的概念,培养了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能力,使得课堂教学具有 针对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课前预习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者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提前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开展课前预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已不再视预习为简单的看书、做题,而是能够在预习时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一定的、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而且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的、有重点的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的施教,从而切实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开展课堂预习既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在数学学科开展课前预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且点燃我们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