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伟人曾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你不一定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你才能更深的感觉它。尤其当你理解了它的妙处时,你却能处处感觉到它的存在,成为真正的欣赏。这叫做‘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学生的阅读心理也是如此。只有巧设支架,才能点亮学生阅读心灯。
一、围绕阅读重点,自主合作探究
语文是需要积累体验感悟的,只有学生自己积累体验感悟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如教学写景类文章时,要学生知道为什么美,又要由学生自己感悟出来,这就需要讲究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巧设支架 。
《镜泊湖奇观》一文是一篇优秀的写景作品,它具有写景文章的一般特点,它有它语言表达的规律,有它布局谋篇的特点。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全文围绕“奇”字进行描写,处处以奇制胜。先是以一则令人称奇的神话故事开头,将读者深深地吸引住。同时,也为这一景观的介绍增添了一些神秘感。接着,以自然朴实又绮丽多变的自然景观作铺垫,继而衬托两个著名景点的奇特与壮丽,令人惊叹不已。如此点面结合,动静交融,向读者展示着镜泊湖的奇观。了解镜泊湖自然景观的特点,体会镜泊湖景色“奇”在哪里是本文的阅读重点。
教师明确了文章的重点后,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理解课文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我们教课文的难点所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如设计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镜泊湖的“奇”表现在哪些地方?由此激发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接着,循着课文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从镜泊湖的“美”当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往往水到渠成。
二、顺着感情变化,品读质疑感悟
《母鸡》是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由“一向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半部分写了对母鸡的讨厌:讨厌它的叫声,讨厌它欺软怕硬,讨厌它爱炫耀。后半部分写了母鸡在有了一群小鸡雏后“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使作者不敢再讨厌它,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学《母鸡》一课时,我顺着作者对母鸡态度的变化这一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效果良好。我“一向讨厌”母鸡,关键点是让学生从文中寻找我讨厌的原因,然后概括。课堂上所花时间不多,但教会了学生抓关键词语概括要点的本领。“不敢再讨厌”是学习的重点,学习单提示了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自读,划相关语句,圈关键词,进而全班交流。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课堂上学生思维闪现的集中点,学生抓住母鸡不同情况下的叫声谈自己的理解,教师起到的作用仅仅是适宜时机下适当的点拨、引导。除了抓住叫声外,三种不同情况下母鸡的表现的教学方法又各有侧重:听到一点儿响声时,抓住母鸡警戒的动词,让学生做做动作感受母鸡那种紧张的样子;找到一点儿吃的,则以读代讲,在反复的品读中,学生体会母鸡的“慈爱、辛苦”;夜间听到动静时,引导学生关注到“夜间”,感受母鸡日夜操劳,进而体会其辛苦、负责。
质疑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值得一用,但也有方法。第一次在第5小节中,学生读到它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时那种警戒的样子的句子时,我出示了“母鸡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引导学生前后句进行比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二次,在学习第六小节“当母鸡在教鸡雏们啄食的时候,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时,启发学生主动联系前文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两次质疑,我都及时点评,我觉得抓住文中看似矛盾的语言提出问题,是质疑的好方法。
老舍写母鸡是为了感恩赞美天下所有的母亲,在课堂的末尾,我给学生出示了老舍写母亲的文字,配上音乐朗读,学生听了,真切地感受到母亲的爱,使文章升华。
三、研究课文特点,激趣互动拓展
《桂林山水》是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中对山和水的描写都是先“作比较”再“排比”,写法上的特点非常突出和值得借鉴。训练重点是指导学生根据课题、重点句子、课文的线索等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关注表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语文教研课题,构建“激趣—互动—拓展”课堂模式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设计了这些环节。
在课堂导入时,以“______甲天下。”的填空引入课文教学,让学生通过对题目中关键词语“甲”字的理解来理解课题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接着出示了尼克松和陈毅对桂林山水的赞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到底是什么美丽的山水赢得了伟大人物这么高的赞誉呢?
在初读整体感知课文时,我以两个问题引领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概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是按什么结构写的?想想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点,在文中圈出关键字词。疏通了课文结构,抓住了景物特点和关键语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突破了单元和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关注了文章的结构表达,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认识,学生们感觉学有所获,兴趣浓厚。
在品读课文时,我关注了文本的表达,文中山和水的描写都是先“作比较”再“排比”,写法上的特点非常类似。理解作比较写法时,通过教师语言上的提示让学生掌握写法,漓江的水不像大海——不像西湖——这里是把三种水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得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如此一来,学生就明白了这个方法。在教学排比时,则采取了比较辨析句子异同的方法,给学生观察、思考和口头表达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灌输性的,因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非常高。
在课堂教学时,我还关注了课后的练习,如在观看视频之后,出示句式:“桂林的山真____啊,_____。”这是课后一个训练题目,穿插在课中进行语言训练,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深入理解。
通过巧设学习支架,给学生设置了理解课文的坡度,搭建了一座知识的桥梁,降低了他们学习课文的难度。在老师巧妙的指导下点亮了学生阅读的心灯,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阅读实践,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建立起了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和认知结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所以落脚点就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同时,适时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有效引入课堂,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扎实推进“交流互动”的实践
(一)优化选择对象,奠定合作基础
自主合作学习中,如何组建学习小组,选择合适的小组长,这直接关系到自主合作的效果和成败。学习中,每一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合作小组中起到安排合作任务,监督合作进程、总结合作成果的作用。其他同学采用“优、中、差”的方式搭配,让优等生帮助学困生,与其他小组比高低,优等生之间也可以交流合作,互相促进。在分工时,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有具体的任务,以便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会五项技能,储备合作实力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
2.学会讨论
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其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
5.学会评价
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重视方法指导,凸显合作质效
要使“自主合作学习”学出实效来,老师必须做到“四要”,即要把任务分清、讲明;要向学生指明合作步骤,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要教给他们记录、观察、阅读、归纳、质疑、思维、分析等多种学习方法;要给学生充分开展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让学生会学、乐学,这样学生才能顺利地合作,愉快地自主,以取得完美的学习效果。
(四)巧妙借助学习单,化解合作难度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需要做好得当的引导,这时设计并利用学习单来指导学习,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手段。有了学习单,能让学习有主题;借助学习单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师生就有内容可讨论和探究了,整个教学活动也更加有层次性。如《人们相互合作》中,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探究化肥来源时,教师借鉴复习导入时的学习流程图,指导、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看书、讨论、记录、汇报、交流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出化肥生产的过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五)拓展合作空间,巩固能力养成
围绕着课本知识,让合作小组展开课外调查等实践活动,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如学了《菜肴五花八门》以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继续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从“鲁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和徽菜”中选择一种大家最感兴趣的地方菜系进行探究,完成这张表格。
二、丰富理解 “交流互动”的内涵
(一)掌握交流方式
1.“交流——互动”之师生互动
品社教材的特点就是极具生活气息,无论是知识内容还是操作部分都有极强的实践性、交际性和独创性。很多时候,教师与学生必须处理好教学中的互动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在情景中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和形成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教师画龙点睛,学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便是形成互动教学模式的意图:激趣—创景—启发—探索—交际(辨别)。
2.“交流——互动”之生生互动
小学生都强烈的渴望友谊,特别是对朋友对同学言语的接受上,所以在品社教学中,充分发挥生生互动,使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切磋,互相帮助,互相进步。
(二)拓宽交流途径
1.和书本的交流
在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把课的内容丰富起来。就拿《“篮子”里的他乡菜》来说,就包括了:他乡菜的种类、分布、来源,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是调查、自主合作学习,也可以用地图表示分布)。为了了解他乡“菜”的种类、产地,适时提供之前大家在超市、菜场、水果店搜集的调查资料,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方法,随后小组长以调查表、地图、实物的形式交流。
2.课内外的互动
这里主要是指导学生以“教材”为出发点,调动课外资源,如通过上网、看书、咨询等方式搜集相关的资料,丰富补充有限的教材资料,培养学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从而为品社学习服务。
3.学科间的互动
这里的互动体现的是二期课改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课程的整合”。如学习了《迷人的金秋》一课,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把你眼中的迷人金秋用画笔画下来;背诵一首描写金秋的古诗等。相信这样的互动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形式,激发了学习兴趣。
总之,在品社学习中,让孩子们充分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实现互动无阻碍,既加强了友谊,增强了知识的求知欲,也再次巩固了自主合作学习方法,学习更高效,同时获得了无穷的乐趣,真是一举多得。
一、围绕阅读重点,自主合作探究
语文是需要积累体验感悟的,只有学生自己积累体验感悟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如教学写景类文章时,要学生知道为什么美,又要由学生自己感悟出来,这就需要讲究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巧设支架 。
《镜泊湖奇观》一文是一篇优秀的写景作品,它具有写景文章的一般特点,它有它语言表达的规律,有它布局谋篇的特点。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全文围绕“奇”字进行描写,处处以奇制胜。先是以一则令人称奇的神话故事开头,将读者深深地吸引住。同时,也为这一景观的介绍增添了一些神秘感。接着,以自然朴实又绮丽多变的自然景观作铺垫,继而衬托两个著名景点的奇特与壮丽,令人惊叹不已。如此点面结合,动静交融,向读者展示着镜泊湖的奇观。了解镜泊湖自然景观的特点,体会镜泊湖景色“奇”在哪里是本文的阅读重点。
教师明确了文章的重点后,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理解课文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我们教课文的难点所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如设计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镜泊湖的“奇”表现在哪些地方?由此激发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接着,循着课文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从镜泊湖的“美”当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往往水到渠成。
二、顺着感情变化,品读质疑感悟
《母鸡》是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由“一向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半部分写了对母鸡的讨厌:讨厌它的叫声,讨厌它欺软怕硬,讨厌它爱炫耀。后半部分写了母鸡在有了一群小鸡雏后“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使作者不敢再讨厌它,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学《母鸡》一课时,我顺着作者对母鸡态度的变化这一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效果良好。我“一向讨厌”母鸡,关键点是让学生从文中寻找我讨厌的原因,然后概括。课堂上所花时间不多,但教会了学生抓关键词语概括要点的本领。“不敢再讨厌”是学习的重点,学习单提示了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自读,划相关语句,圈关键词,进而全班交流。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课堂上学生思维闪现的集中点,学生抓住母鸡不同情况下的叫声谈自己的理解,教师起到的作用仅仅是适宜时机下适当的点拨、引导。除了抓住叫声外,三种不同情况下母鸡的表现的教学方法又各有侧重:听到一点儿响声时,抓住母鸡警戒的动词,让学生做做动作感受母鸡那种紧张的样子;找到一点儿吃的,则以读代讲,在反复的品读中,学生体会母鸡的“慈爱、辛苦”;夜间听到动静时,引导学生关注到“夜间”,感受母鸡日夜操劳,进而体会其辛苦、负责。
质疑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值得一用,但也有方法。第一次在第5小节中,学生读到它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时那种警戒的样子的句子时,我出示了“母鸡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引导学生前后句进行比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二次,在学习第六小节“当母鸡在教鸡雏们啄食的时候,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时,启发学生主动联系前文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两次质疑,我都及时点评,我觉得抓住文中看似矛盾的语言提出问题,是质疑的好方法。
老舍写母鸡是为了感恩赞美天下所有的母亲,在课堂的末尾,我给学生出示了老舍写母亲的文字,配上音乐朗读,学生听了,真切地感受到母亲的爱,使文章升华。
三、研究课文特点,激趣互动拓展
《桂林山水》是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中对山和水的描写都是先“作比较”再“排比”,写法上的特点非常突出和值得借鉴。训练重点是指导学生根据课题、重点句子、课文的线索等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关注表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语文教研课题,构建“激趣—互动—拓展”课堂模式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设计了这些环节。
在课堂导入时,以“______甲天下。”的填空引入课文教学,让学生通过对题目中关键词语“甲”字的理解来理解课题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接着出示了尼克松和陈毅对桂林山水的赞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到底是什么美丽的山水赢得了伟大人物这么高的赞誉呢?
在初读整体感知课文时,我以两个问题引领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概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是按什么结构写的?想想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点,在文中圈出关键字词。疏通了课文结构,抓住了景物特点和关键语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突破了单元和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关注了文章的结构表达,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认识,学生们感觉学有所获,兴趣浓厚。
在品读课文时,我关注了文本的表达,文中山和水的描写都是先“作比较”再“排比”,写法上的特点非常类似。理解作比较写法时,通过教师语言上的提示让学生掌握写法,漓江的水不像大海——不像西湖——这里是把三种水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得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如此一来,学生就明白了这个方法。在教学排比时,则采取了比较辨析句子异同的方法,给学生观察、思考和口头表达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灌输性的,因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非常高。
在课堂教学时,我还关注了课后的练习,如在观看视频之后,出示句式:“桂林的山真____啊,_____。”这是课后一个训练题目,穿插在课中进行语言训练,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深入理解。
通过巧设学习支架,给学生设置了理解课文的坡度,搭建了一座知识的桥梁,降低了他们学习课文的难度。在老师巧妙的指导下点亮了学生阅读的心灯,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阅读实践,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建立起了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和认知结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所以落脚点就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同时,适时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有效引入课堂,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扎实推进“交流互动”的实践
(一)优化选择对象,奠定合作基础
自主合作学习中,如何组建学习小组,选择合适的小组长,这直接关系到自主合作的效果和成败。学习中,每一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合作小组中起到安排合作任务,监督合作进程、总结合作成果的作用。其他同学采用“优、中、差”的方式搭配,让优等生帮助学困生,与其他小组比高低,优等生之间也可以交流合作,互相促进。在分工时,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有具体的任务,以便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会五项技能,储备合作实力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
2.学会讨论
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其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
5.学会评价
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重视方法指导,凸显合作质效
要使“自主合作学习”学出实效来,老师必须做到“四要”,即要把任务分清、讲明;要向学生指明合作步骤,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要教给他们记录、观察、阅读、归纳、质疑、思维、分析等多种学习方法;要给学生充分开展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让学生会学、乐学,这样学生才能顺利地合作,愉快地自主,以取得完美的学习效果。
(四)巧妙借助学习单,化解合作难度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需要做好得当的引导,这时设计并利用学习单来指导学习,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手段。有了学习单,能让学习有主题;借助学习单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师生就有内容可讨论和探究了,整个教学活动也更加有层次性。如《人们相互合作》中,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探究化肥来源时,教师借鉴复习导入时的学习流程图,指导、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看书、讨论、记录、汇报、交流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出化肥生产的过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五)拓展合作空间,巩固能力养成
围绕着课本知识,让合作小组展开课外调查等实践活动,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如学了《菜肴五花八门》以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继续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从“鲁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和徽菜”中选择一种大家最感兴趣的地方菜系进行探究,完成这张表格。
二、丰富理解 “交流互动”的内涵
(一)掌握交流方式
1.“交流——互动”之师生互动
品社教材的特点就是极具生活气息,无论是知识内容还是操作部分都有极强的实践性、交际性和独创性。很多时候,教师与学生必须处理好教学中的互动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在情景中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和形成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教师画龙点睛,学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便是形成互动教学模式的意图:激趣—创景—启发—探索—交际(辨别)。
2.“交流——互动”之生生互动
小学生都强烈的渴望友谊,特别是对朋友对同学言语的接受上,所以在品社教学中,充分发挥生生互动,使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切磋,互相帮助,互相进步。
(二)拓宽交流途径
1.和书本的交流
在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把课的内容丰富起来。就拿《“篮子”里的他乡菜》来说,就包括了:他乡菜的种类、分布、来源,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是调查、自主合作学习,也可以用地图表示分布)。为了了解他乡“菜”的种类、产地,适时提供之前大家在超市、菜场、水果店搜集的调查资料,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方法,随后小组长以调查表、地图、实物的形式交流。
2.课内外的互动
这里主要是指导学生以“教材”为出发点,调动课外资源,如通过上网、看书、咨询等方式搜集相关的资料,丰富补充有限的教材资料,培养学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从而为品社学习服务。
3.学科间的互动
这里的互动体现的是二期课改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课程的整合”。如学习了《迷人的金秋》一课,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把你眼中的迷人金秋用画笔画下来;背诵一首描写金秋的古诗等。相信这样的互动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形式,激发了学习兴趣。
总之,在品社学习中,让孩子们充分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实现互动无阻碍,既加强了友谊,增强了知识的求知欲,也再次巩固了自主合作学习方法,学习更高效,同时获得了无穷的乐趣,真是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