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其他题型,古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大的,部分考生得分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不理解诗词的内容,缺少积累,缺乏诗词赏析的基本常识;另一方面,学生答题时表述未能抓住题干,未能根据题干的暗示用准确的术语规范地表达。怎样让诗词鉴赏的备考收到较好的效果呢?以下谈一点思路和做法:
一、注重课堂引导和训练
课本中有很多极其经典而又鲜活的诗词素材,以课本复习为切入点,以教材中的典型诗句为例子,重视课本中的练习,能较好地实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迁移。高考试题中的表现手法考题设置,题型也基本不脱离课文。因此,将课文上的诗句设计成题,让学生练习,以练习促复习,是不错的做法。如,根据课文归纳表现手法:杨柳岸晓风残月(情景交融);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直抒胸臆);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用典、借古抒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景结情)。再比如,结合课文归纳虚实结合的手法:柳永的《雨铃霖》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姜夔的《扬州慢》虚实相济,写出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二、全面提升文化素养
在古诗中,春花秋月、西风落霞、古树花鸟、羌笛黄沙、金戈铁马、红巾翠袖、亭台轩榭、诗酒文章、历史掌故、轶事趣闻等,总之,只要能够入题的,无不被诗人纳入诗中,而且赋予中国味的深意。要求学生对常见意象的寓意要深入了解,如,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菊:隐逸,高洁,脱俗;“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愁;明月除常见的思念外,还蕴涵边人的悲愁、时空的永恒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采薇:借指隐居;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等。
这就需要学生平时扩大阅读面,要多读古诗,熟知古诗词中意象的深意,还要尽量多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和生活的经历,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处境和心境,以便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意境。
三、了解高考要求
语文科《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鉴赏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景物。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容,就是要分析、判断它们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诗词都是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的,鉴赏诗词不能抛开诗词的形象,只有分析诗词的形象,才能把握住诗人的感情脉搏,找出它暗示或启迪读者的意蕴。其中,重点是应该领悟诗词的意境。“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这里的“意”指思想感情,“境”指生活画面。
2.评价思想情感内容。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和生活杂感五类。如,忧国伤时的作品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等等。建功报国的作品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而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等等。思乡怀人的作品有: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等等。长亭送别的作品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等等。生活杂感的作品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等等。
四、抓住诗词的题目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一般都能体现诗词的写作缘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如,韦应易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题中“送李胄”且在“暮雨”中,很明显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五、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词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由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
六、了解写作诗词的背景
诗人在诗里所寄寓的情感往往是诗作者内心的外露、真情的表白。诗的主旨思想与诗人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一、注重课堂引导和训练
课本中有很多极其经典而又鲜活的诗词素材,以课本复习为切入点,以教材中的典型诗句为例子,重视课本中的练习,能较好地实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迁移。高考试题中的表现手法考题设置,题型也基本不脱离课文。因此,将课文上的诗句设计成题,让学生练习,以练习促复习,是不错的做法。如,根据课文归纳表现手法:杨柳岸晓风残月(情景交融);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直抒胸臆);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用典、借古抒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景结情)。再比如,结合课文归纳虚实结合的手法:柳永的《雨铃霖》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姜夔的《扬州慢》虚实相济,写出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二、全面提升文化素养
在古诗中,春花秋月、西风落霞、古树花鸟、羌笛黄沙、金戈铁马、红巾翠袖、亭台轩榭、诗酒文章、历史掌故、轶事趣闻等,总之,只要能够入题的,无不被诗人纳入诗中,而且赋予中国味的深意。要求学生对常见意象的寓意要深入了解,如,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菊:隐逸,高洁,脱俗;“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愁;明月除常见的思念外,还蕴涵边人的悲愁、时空的永恒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采薇:借指隐居;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等。
这就需要学生平时扩大阅读面,要多读古诗,熟知古诗词中意象的深意,还要尽量多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和生活的经历,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处境和心境,以便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意境。
三、了解高考要求
语文科《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鉴赏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景物。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容,就是要分析、判断它们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诗词都是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的,鉴赏诗词不能抛开诗词的形象,只有分析诗词的形象,才能把握住诗人的感情脉搏,找出它暗示或启迪读者的意蕴。其中,重点是应该领悟诗词的意境。“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这里的“意”指思想感情,“境”指生活画面。
2.评价思想情感内容。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和生活杂感五类。如,忧国伤时的作品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等等。建功报国的作品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而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等等。思乡怀人的作品有: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等等。长亭送别的作品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等等。生活杂感的作品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等等。
四、抓住诗词的题目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一般都能体现诗词的写作缘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如,韦应易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题中“送李胄”且在“暮雨”中,很明显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五、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词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由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
六、了解写作诗词的背景
诗人在诗里所寄寓的情感往往是诗作者内心的外露、真情的表白。诗的主旨思想与诗人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