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鉴赏复习备考策略研究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xiaok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其他题型,古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大的,部分考生得分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不理解诗词的内容,缺少积累,缺乏诗词赏析的基本常识;另一方面,学生答题时表述未能抓住题干,未能根据题干的暗示用准确的术语规范地表达。怎样让诗词鉴赏的备考收到较好的效果呢?以下谈一点思路和做法:
  一、注重课堂引导和训练
  课本中有很多极其经典而又鲜活的诗词素材,以课本复习为切入点,以教材中的典型诗句为例子,重视课本中的练习,能较好地实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迁移。高考试题中的表现手法考题设置,题型也基本不脱离课文。因此,将课文上的诗句设计成题,让学生练习,以练习促复习,是不错的做法。如,根据课文归纳表现手法:杨柳岸晓风残月(情景交融);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直抒胸臆);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用典、借古抒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景结情)。再比如,结合课文归纳虚实结合的手法:柳永的《雨铃霖》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姜夔的《扬州慢》虚实相济,写出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二、全面提升文化素养
  在古诗中,春花秋月、西风落霞、古树花鸟、羌笛黄沙、金戈铁马、红巾翠袖、亭台轩榭、诗酒文章、历史掌故、轶事趣闻等,总之,只要能够入题的,无不被诗人纳入诗中,而且赋予中国味的深意。要求学生对常见意象的寓意要深入了解,如,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菊:隐逸,高洁,脱俗;“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愁;明月除常见的思念外,还蕴涵边人的悲愁、时空的永恒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采薇:借指隐居;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等。
  这就需要学生平时扩大阅读面,要多读古诗,熟知古诗词中意象的深意,还要尽量多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和生活的经历,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处境和心境,以便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意境。
  三、了解高考要求
  语文科《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鉴赏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景物。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容,就是要分析、判断它们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诗词都是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的,鉴赏诗词不能抛开诗词的形象,只有分析诗词的形象,才能把握住诗人的感情脉搏,找出它暗示或启迪读者的意蕴。其中,重点是应该领悟诗词的意境。“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这里的“意”指思想感情,“境”指生活画面。
  2.评价思想情感内容。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和生活杂感五类。如,忧国伤时的作品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等等。建功报国的作品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而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等等。思乡怀人的作品有: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等等。长亭送别的作品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等等。生活杂感的作品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等等。
  四、抓住诗词的题目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一般都能体现诗词的写作缘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如,韦应易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题中“送李胄”且在“暮雨”中,很明显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五、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词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由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
  六、了解写作诗词的背景
  诗人在诗里所寄寓的情感往往是诗作者内心的外露、真情的表白。诗的主旨思想与诗人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其他文献
《受戒》是汪曾祺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这篇小说以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为背景,描述了小和尚明子和农家女小英子朦朦胧胧、青涩纯洁的初恋,同时也展现了当地一些农民以及和尚的生活风貌。  下面,先通过明海和小英子初次见面的一段对话描写,来认识一下小英子。  “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  明子点点头。  “当和尚要烧戒疤呕!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你叫什么?”  “明海。
期刊
古语有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毛主席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再好的厨艺,没有食材也只能画饼充饥;再高明的决策者,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也难有必胜的信心。写作即如此,没有足够的词汇储备和素材积累,断然写不出佳作。君不闻郭沫若诗云“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君不闻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写作素材的积累也是如此,其起源于课内,延伸于生活。  高一下半年开始,
期刊
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的画面是这样的:水面上一叶扁舟,舟上一翁独坐,垂钓江中,扁舟四周,淡淡的笔墨勾勒出几道寒波。整个画面除此之外,大部空白,但却似乎满幅皆水,表现出烟波浩渺、苍茫辽远的深邃境界和清寒意象。那几道清波是以少概多、以虚总实的笔法,是一种“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学境界。  画面构图过满过实,给人以压抑感,画面就失去了灵动与飘逸,显得死气沉沉。而有了空白,便给了观赏者以遐想
期刊
高考语文复习课该怎么上,讲什么内容,重点讲哪些知识点,知识点有怎样的规律。这些都是值得去探讨的东西,高考语文复习课必须向科学、合理、明确、高效要成绩。针对即将来临的2013年高考,高三语文教师主要做法如下:  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这里的“法”,指的是《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省区)》和《2013年考试说明》。新课标统领考纲,考纲明确考题,而考题的设置指导着教学方向。在高考的复习
期刊
“下面,请大家先朗读课文,进行预习……”在过道里,听着学生的朗读,感觉就像在候车大厅里听到的报站声和提醒声,像“机器人”一般毫无感情,平淡苍白。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不仅仅在于文字表意的丰富性和其内蕴的含蓄性,也在于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读起来更可体会它的抑扬顿挫。可是苍白的朗读,怎么可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美?怎么能让学生真正爱语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不但看到美,而且读
期刊
朱永新教授说:“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际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读书就意味着教育。”  阅读是生命的必需,是提高生命质量的保证。但现在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对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喜爱有加,而对经典文本却比较冷漠。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因多食“快餐”少食“精食”而营养不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将阅读大众文化与经典文化结合
期刊
阅读是智慧和精神的源泉,让人性在前人思想的辉映下变得更纯美。而当今社会,信息时代卷着知识经济一起到来,阅读更是愈来愈受到重视,甚至成为提高生存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阅读教学倍受关注。随着课改的深入,许多前辈在这方面作过很多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意见,有效地促进了阅读教学的改革。然而反观当前的教学实践,阅读课堂仍然存在着不足和误区。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反思  
期刊
众所周知“文史不分家”,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又很容易忽视这一点。现在,高中学校一般都是语文和历史分科教学的,这样,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本位主义”。语文老师教授语文,学生专学习语文知识;历史老师教授历史,学生专学习历史知识。文史互不相干,忽略了学习的整体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了。  一、历史知识的穿插要紧扣学习内容  语文本身是生
期刊
爱,犹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它无影无形,常常会被人们所忽略。可是人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了生命,成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犹如亲子之爱,如此平凡。  第一次看《爱的教育》,仅仅匆匆翻看了一遍,当时并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在翻阅其他书籍时,看到这样一段文字:“让学生学会感恩,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当务之急和重要内容,同时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要有科学的
期刊
蒙太奇,原为建筑术语,意为构成、装配,运用到影视制作方面,就是将画面剪辑和合成的一种手段。而将它用到作文写作中,就是将一个个与中心有关的画面或故事,有目的地按某种方式串联或组接起来,使之产生对比、衬托、制造悬念等作用,为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旨服务。这种方法又叫“镜头剪辑法”“画面切换法”“片段组合法”等。  在平时作文中,运用蒙太奇手法,行文简洁、明快、有气势。有排比段式的外在形态和内在韵律,并且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