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特尼:20世纪初美国艺术的推手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luj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惠特尼美术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聚焦20世纪到2l世纪的美国艺术。尤其特别的是,美术馆所举办的年/双年展,总是为年轻的和不算有名气的艺术家的作品提供集中展示的机会。馆藏艺术品的材质和媒介形式多样。18000件作品中,以其包含许多20世纪上半世纪重要的作品在内、规模不断增长的永久藏品为特点,并注重展出、收藏在世艺术家作品。
  1931年由个人创办的惠特尼美术馆,让人不得不想起20世纪初左右,大批由私人收藏为基础而创办的美术馆成立。其中大部分的创办者都有显赫的家境:父亲均为工业巨头的让·保罗·盖蒂(Jean Paul Getty)和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Isabella Stewart Gardner),而葛楚·范德伯尔特·惠特尼女士(Gertrude Vanderbilf Whithey),也不例外。
  然而,在惠特尼美术馆的历史介绍中,第一句却以雕塑家身份的惠特尼切入:“雕塑家葛楚·范德伯尔特·惠特尼,代表着彼时美国在世艺术家,创造了惠特尼美术馆。”(The Whith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was borne out of sculptor Gertrude Vanderbilt Whithey's advocacy on behalf of livina American artists.)对惠特尼雕塑家身份无意的加以突显,暗示着这位私人美术馆创办者,轨迹与同时代的其他藏家不同,可谓甚是戏剧性。
  
  独立、冒险的少年惠特尼
  
  1875年11月9日,葛楚·范德伯尔特(即未婚的惠特尼)出生于纽约声明显赫的范德伯尔特家族(United States Vanderbilt family.):曾祖父是航海业和铁路业大亨科尼利厄斯·范德伯尔特(Cornelius Vanderbilt),而祖父威廉·亨利·范德伯尔特(William Henry Vanderbilt)成功地拓展家族的铁路业,比其父更为成功:父亲科尼利厄斯·范德伯尔特二世,除了财富上分别继承了科尼利厄斯·范德伯尔特五百万美元遗产和威廉·亨利·范德伯尔特七千万美元的遗产,自己本身也是美国著名社交家和商人。
  在葛楚·范德伯尔特出生前一年,她五岁的姐姐不幸去世,作为家中留下来的唯一的女儿,葛楚和哥哥们科尼利厄斯、威廉相处得很融洽。夏天在美国罗德岛的纽波特家族避暑山庄,葛楚会加入哥哥们那些“粗野的”运动项目中——摘草莓,捡石头,攀岩爬山,等等。她甚至非常崇拜她的哥哥们。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小葛楚特非常渴望成为一个男孩——贯穿她一生,正是那小时发展起来的强烈的独立人格。年轻的葛楚和一个年轻姑娘所该表现的完全不一样:她对于生活细节的各个方面都非常敏感,她注意着在生活世界中出现的形状、肌理和运动的细节。尽管葛楚非常沉醉于自己的内在世界,她的父母却极不看重创造与冒险精神——在不少关于惠特尼夫人的传记中,作者会用“won't allow”来叙述这种关系,似乎年轻的葛楚·范德伯尔特甚至为自己的天赋和敏感而与家里发生过冲突。创造与冒险精神从不在范德伯尔特家族的传统之中。
  1896年,葛楚21岁,她嫁给富有的哈利·佩恩·惠特尼(Harry Payne Whitney)。惠特尼先生的父亲是律师,而母亲是石油公司主管的女儿。成为了惠特尼夫人的葛楚·范德伯尔特,以及她可动用的令人吃惊的财力,是后来惠特尼美术馆成立的基础。
  
  从雕塑家到收藏家
  
  家庭从小对惠特尼夫人的严格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她对艺术的热情。1901年的欧洲旅程使惠特尼夫人重新“发现”了在自己体内深藏的热情——她的内心一直希望成为一名雕塑家,以释放自己对于现实那磨练以久的独特眼光。在欧洲,她开始参观各地的美术馆,在法国巴黎她看到了梵高、高更和塞尚的作品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与艺术的接触进一步地激发了惠特尼夫人对生活实在的感受,她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切实地触摸到这些生活的感受。
  回国后,她在纽约艺术学生同盟(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学习,后来更是到巴黎拜法国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为师,学习雕塑。终于,她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和法国柏西(Passy)开设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事实上,她的城市公共雕塑赢得不少赞誉,甚至在欧洲和美国都受到了广泛关注。
  
  垃圾桶画派:惠特尼夫人的第一批收藏
  
  藏什么?是每个藏家一开始必须思考的问题。在20世纪初期,正是欧洲现代艺术勃兴的时期,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层出不穷。然而在美国,想法新异的本土艺术家却难以找到展示、出售自己作品的地方。惠特尼夫人有学习雕塑的经历,深知这些新锐艺术家面临的困境,决定开始购买并展出这些新锐艺术家的作品。从1907年起到她1942年去世之时,惠特尼夫人都是美国本土艺术的最大买家之。
  1908年,继承了家族财产的惠特尼夫人参观了麦克白画廊(Macbeth Gallery)的展览。麦克白画廊当时正展出美国艺术家团体“The Eight”的作品。“The Eight”是当时一批离经叛道的画家,也被称为“垃圾桶画派(The Ashcan School)”,他们反对纯理论艺术,关注现代都市丑陋、粗野,观察现代生活以寻求其自己的主题。惠特尼夫人带着四幅油画走出麦克白画廊,其作者分别是佐治(George Luks)、艾弗雷特(Everett Shinn)、恩尼斯特(Ernest Lawson)和罗伯特(Robert Henri)——“The Eight”团队的领军人。她的收藏生涯由此正式开始。The Eight的作品理所当然的成为后来惠特尼双年展中的展品,其风格大都为具象并且对当下社会有强烈的隐喻。
  惠特尼的藏品是反主流的、反学院的,甚至到今天,不少人认为惠特尼的收藏品混乱而不知线索何在。有人这样戏谑:“事实上,对于在1900年到1935年间、在惠特尼夫人的地方展出作品超过100件的艺术家们而言,马蒂斯和杜尚仿佛从不存在:被后来公认为美国当代艺术起源的1913年纽约军械库艺术博览会(the Armory Show)也对他们没有影响;而北美地区更像是世界被遗忘的角落。”也有学者认为,惠特尼夫人的收藏焦点是她所处的时代的当代艺术。尽管惠特尼所关注的艺术家作品当时看来并不成熟,但多元自由的创作风格正是美国精神的最大体现。
  
  被大都会美术馆拒之门外
  
  惠特尼夫人对艺术的巨大热情同样体现在艺术赞助上,1913年,她赞助了在美国艺术史上著名的纽约“军械库展览”,第一次向美国公众大规模地介绍美国和欧洲的现代艺术。1918年,惠特尼夫人在 纽约创立了惠特尼工作室(Whitney Studio Club)。她对美国当时的先锋派作品特别感兴趣,并且不断地挖掘新的有潜力的艺术家。在助理朱莉安娜·福斯(Juliana Force)的帮助下,惠特尼夫人收藏近700件美国本土的现代艺术作品。1929年,她向大都会美术馆提出捐赠,其中包括著名艺术家爱德华·霍珀的作品,甚至连建立美术馆和作品保养维护的所需费用都已经准备好一起捐献,希望美国新兴的现代艺术在美国最大的艺术殿堂中有一席之地。但大都会美术馆的保守负责人和董事会以“美国的现代艺术没有收藏的价值”为理由,拒绝了惠特尼夫人的捐赠。
  20世纪初,美国艺术和美国艺术家处于一个被人蔑视的地位——就像欧洲一个简陋贫穷的、让人尴尬的亲戚。美国本土的艺术相当保守而且崇拜欧洲,艺术品的展出、购买和教育几乎都由美国国家设计学院主导。1929年,纽约现代艺术馆(Museum of Modern Art)成立,一开始也只是收藏和展出欧洲现代艺术作品。惠特尼夫人深感身边朋友对欧洲新的艺术形式过分热捧,而忽略了美国本土的艺术力量。她决定改变这种不平衡的现状,大都会美术馆拒绝与纽约现代艺术馆的开幕,无疑更加坚定了她的决心:自己开办个美术馆。1929年到1931年间,在格林威治村西街8-12号的三间并排的房子——其中一句曾是惠特尼工作室——被建筑家诺埃尔-米勒(Noel L.Miller)改造成惠特尼夫人的家和惠特尼美术馆。1931年惠特尼美术馆正式开门迎客,专注收藏和展示美国本土新锐艺术。朱莉安娜-福斯是美术馆第一任的主管。1954年,美术馆搬址到西街54号。1963年,因藏品的增加,惠特尼美术馆搬到了现在的地址,麦迪逊大街。现在我们看到的惠特尼美术馆由马歇·布劳耶(Marcel Breuer)与汉密尔顿(Hamilton Smith),并由迈克尔(Michael Irving)作为建筑顾问设计,于1966年开幕。
  被大都会拒之门外作品成为惠特尼美术馆的基础,作品包括汤玛斯(Thomas Hart Benton),佐治(George Bellows)、斯图尔特(Stuart Davis)、霍普(Edward Hopper)、莫里斯(Maurice Prendergast)和约翰(John Sloan)o惠特尼夫人利用她的余生努力地丰富馆藏,1948年,为了迎合美国当时蓬勃发展的当代艺术氛围,惠特尼美术馆开始接收捐赠作品。1970年,惠特尼美术馆接收了大量爱德华·霍普的遗作,该项捐赠是美术馆史上最大的一批捐赠。根据霍普的遗孀约瑟芬的遗嘱,捐赠包括大约2000幅油画、水彩、素描和版画——作品跨越霍普的学生时代至晚年。1976年,美术馆接受了罗伦斯的遗产(Lawrence H.Bloedel)其中包括米尔顿(Milton Avery)、查尔斯(Charles Demuth)、奥姬芙(Georgia O'Keeffe)、拉里(Larty Rivers)、查尔斯·希勒(Charles Sheeler)等20世纪美国现代派大师的作品。1979年,善于表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纽约生活的艺术家雷金纳德(Reginald Marsh)的遗孀费利西亚(Felicia Meyer Marsh)捐赠了超过850张绘画、油画研究、素描、速写等等,这批藏品使惠特尼美术馆成为研究雷金纳德的重镇。
  
  少预算与奇策略
  
  相对于其他私立美术馆而言,惠特尼美术馆的收藏预算并不算多。然而,它对收藏品的特别定位使这为数不多的收藏预算用得其所。惠特尼美术馆关注在世艺术家的作品,特别是那些年轻和不知名的艺术家。惠特尼美术馆从1932年开始举办大型的年展,1973年起变为双年展,展示新近的美国艺术作品。从这些大型展览中挖掘并收藏作品,这是惠特尼夫人开始经营美术馆的一种收藏方式。从展览中获得的作品,包括不少大师之作:美国超现实主义兼抽象派艺术家艾修尔(Arshile Gorky)、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斯图亚特(Stuart Davis)、波普艺术家贾斯伯(Jasper Johns)等。即使是到今天,双年展依然是惠特尼美术馆扩增其固定藏品的一个重要途径。
  美术馆在惠特尼夫人与第一届管理人安吉丽娜·福斯去世后,面临着收藏资金来源的问题。1956年,由藏家、画商和慈善家组成的惠特尼美术馆的支持团队成立了机构The Friends,并由热心的收藏家和关注美国艺术的人来负责统筹,从每次的展览中为美术馆的永久陈列收购藏品。例如弗朗茨·克莱恩的Mahoning(1956)、威廉·德库宁的《通往河流的门》、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作品等都经由The Friends购得,事实上,惠特尼美术馆藏的对抽象艺术的收藏与The Friends密不可分。
  1975年以后,惠特尼也将录像、摄影或电影艺术列入收藏。1981年开始收藏装置艺术类作品。1989年更进一步开始收藏行为艺术作品。这使得惠特尼博物馆在美国成为当代艺术的先驱,也奠定了后来惠特尼双年展的地位。惠特尼美术馆的收藏以保存最有价值的美国20世纪艺术闻名,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20世纪初期美国艺术全面而透彻的平台。惠特尼双年展在美国艺术领域有着重要地位,对大众而言,惠特尼双年展是了解美国当代艺术最新动态的一面不能忽略的窗口;对艺术家而言,年轻艺术家甚至学生,都有机会在此集中展示。另一方面,因活跃于纽约市中心的画廊世界——一个赶时髦的、拜金的、有全球性影响的景观——惠特尼美术馆同时也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美术馆。
其他文献
盛夏流火,上海的天气忽然迎来一阵难得的大雨,在高式熊先生延安路四明村的旧居,拿出新近得到的高振霄太史(图1)手写梅花诗二百首印本(图2),我请他在后面题跋。看着窗外如晦的风雨,缓缓吸了一口烟,高师慢慢讲起了八十年前的故事。  这是我父亲辞馆以后赋闲在家所写的梅花诗。他在光绪甲辰最后一次殿试成进士,入翰林,民国成立后没有做过官,只以教馆和写字维生。他原本在虹口陈家做西席(教书先生),1930年日寇逼
期刊
《杂画二十九幅》系齐白石九十一岁时所作,美籍华人收藏家、画家杨思胜先生收藏,是育人以美、惠人以乐的好作品。各纵27厘米,横40.5厘米(若干幅尺寸稍有不同,纵横相差各约1厘米左右),绘蔬果杂卉,鸡蛙鼠虫,构图简约,笔墨率性,水墨设色间之,有老辣童真之趣。观《杂画二十九幅》,我有三点体会:  一、曾有人以“返老还童”比喻齐白石的晚年绘画,这一比喻让许多艺术家羡慕。所谓“返老还童”大约有两层意思,一个
期刊
“私募基金”,这个在金融领域家喻户晓的名词现在也成为了艺术品市场中的一个全新课题,在全民艺术投资火热异常的状况之下,艺术品私募基金的进入可以让资金大鳄横行的艺术品市场多一写参与者,但这是不是又是一轮新的资本运作呢?众多私募基金的出现真的是好消息吗?根据我们的一些了解,现在“基金”已经成为一个时髦名词,但是各种基金的操作方式、艺术家筛选、操作人员的专业程度等等让人感觉它的热情好像大于了理智,会不会出
期刊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民主革命者所领导的旨在推翻独裁政权、建立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转眼已过去整整一百周年。在回顾这场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时,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辛亥风云人物浮现在眼前。他们之中有身先士卒的革命党人(如孙中山、黄兴),也有顽固守旧的保皇派(如康有为):有壮怀激烈的新军将领(如蔡锷),也有异军突起的北洋军系(如段祺瑞);有同情革命的社会贤达(如江孔殷),也有阻挠革命的遗老遗少(如张勋);有踌躇满
期刊
在我知道的视觉艺术作品中,传世最难的是摄影。算不上是艺术的有历史价值的摄影作品是另一回事。我想到艺术摄影传世这个问题,因为有几家拍卖行要求我拿出作品去拍卖。不能传世卖不起价,是困难。衡量一下,今天的彩色相纸可以久存不变,尤其是用金属纸,有助。扫描底片后由计算机整理,也有助。一张底片可以复制作品无数,作品不可能值钱。那就约束每底只制三张吧。问题是,任何人拿到你的原作,可以扫描然后复制无数,上帝也不容
期刊
长长的表链上面系着雕琢精致的怀表,轻按一下机簧,表盖“啪”的一声弹出来,从表盘中传出的清脆的答声暗含着科技史发展的重要技术,这都处处让怀表透着儒雅的气息。时至今日,拥有一枚制作精良的怀表,仍然是男士们尽显绅士风味及贵族风范的象征。因此一枚罕见、品相良好,特别是那些做工精细、带有浓厚艺术气息的,又是诸如百达菲丽、卡地亚、江诗丹顿、爱彼和劳力士等名牌的古董怀表更是男士们趋之若鹜的珍宝。    皇室贵族
期刊
艺评、策展、创作是一种动态生产的过程,它并非是一个前后接棒的工作,往往是一个交互生成的关系与状态,策展人在展览规划中与艺术家互动、沟通,这个过程中交织了大量的理念沟通,而策展实践本身也成为艺评的对象,这又成为艺评与策展人对作品解读的论辩过程。艺评的生产过程是专业的观众与生产者的沟通对话与交流。  艺术评论是否可以站在全然超然、客观、公正的角度,成为艺术产业链条上的“最终裁决者”,或者这只是一个美丽
期刊
福建省德化县制瓷的历史与规模仅次于景德镇。它在国内的名声不够大是因为德化瓷宋元明清通过泉州港多销往海外,换句话说,德化当时属于外向型企业,所以中国人了解德化瓷还不如外国人普及。  德化最著名的瓷莫过于德化白瓷。德化白瓷在欧洲有中国白之称,可见其影响力。这种瓷化程度高、白度大的优质白瓷,曾让欧洲人叹为观止,赋予许多极富诗意的名字,如鹅绒白,象牙白,猪油白,葱心白。几百年前,当欧洲还不知烧瓷工艺时,中
期刊
岭南画坛的隐者吴灏,虽数十年不求闻达于主流画界,在自己的艺术天地里自得其乐,其画作却被谢稚柳评价为: “足使青藤却步、苦瓜袖手。”。自称为“岭南派叛徒”的吴灏家学渊源,自幼酷爱艺术,5岁学画,18岁考入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为校长丁衍庸所器重。24岁拜谢稚柳为师,学业精进,绘画上追宋、元水墨,下及明董其昌、徐渭,清八大山人、石涛,直取古人神韵。近日,“大道甚夷——吴灏艺术展”在澳门艺术博物
期刊
2010年6月5日北京春季拍卖,一副美国回流的元代王蒙的《秋山萧寺图》以1.3664亿元成交,而这件作品曾经的主人,庞莱臣就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这样庞氏旧藏创下了庞莱臣“虚斋”收藏拍卖纪录之最,此文将为读者解读这位曾经纵横于中国收藏界并与鉴定大家吴湖帆等人交往甚密的儒商实业家。    儒商实业家吝宝不吝财    庞元济(1864-1949年),字莱臣,号虚斋,浙江吴兴人(今湖州)。其祖先因经商自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