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诗集的回忆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63427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夏流火,上海的天气忽然迎来一阵难得的大雨,在高式熊先生延安路四明村的旧居,拿出新近得到的高振霄太史(图1)手写梅花诗二百首印本(图2),我请他在后面题跋。看着窗外如晦的风雨,缓缓吸了一口烟,高师慢慢讲起了八十年前的故事。
  这是我父亲辞馆以后赋闲在家所写的梅花诗。他在光绪甲辰最后一次殿试成进士,入翰林,民国成立后没有做过官,只以教馆和写字维生。他原本在虹口陈家做西席(教书先生),1930年日寇逼近虹口,父亲就辞了馆,搬到四明村现在这个房子居住。他喜欢梅花,空闲时间多了,自己每日写梅花诗一首,在第一册的跋中,父亲自己写着,从辛未(1931)冬十月初三日到腊月十九日写成一百零一首,于是就印了初集,后来又写成一百首,是为续集。当年上海北平广州等地翰林太史们书法很受欢迎,父亲的书法和当时的太史公们颇有不同,他每天临写汉碑和魏碑,行书中掺入碑体,别具风格,求字的笔单不少。
  给诗集题签的是顺德人苏宝禾,曾经在礼部做过点小官,他父亲是李文田的学生苏若瑚,他自己的隶书写得雅气,父亲和他特别要好,经常让我送书信到他家里,抬头都写“幼宰礼部”,他在自己家靠教顺德同乡的孩子维生。他做过京官,会讲官话,所以能和父亲沟通。其他广东遗民住上海的有些也有语言沟通问题,朱汝珍年伯讲官话就不错,最难懂的是东莞张其淦,他只会说东莞话,离我家住得很近,有一回父亲让我送东西到他家里,我骑上自行车到了门前,链条掉了,进门想问世伯讨个工具修单车,说了半天老太史始终没弄懂,只好讨来纸笔写给他看才解决。
  诗集前面写序题诗的有好几个人。开头的这个朱孔阳,不是上海写字画画那个朱孔阳。当时我记得上海有三个朱孔阳:一个是做骨董生意的:一个是写字画画的云间朱孔阳;这个是浙江奉化人,他是做银行生意的,和父亲算是同乡,又喜欢父亲的字和诗,这诗集是他出资印的,所以他的序言放在最前面。(图5)
  第一个题诗的是陈夔龙(图4),做过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我叫他太老师,是我父亲的老师。他住在孟德兰路(现在叫江阴路)的一所大房子,我去过很多次,但是我是晚辈,很少有机会和太老师说话。他在1948年过世,上海家里还剩有大量的藏书。他没有儿子,有个过继的儿子叫陈昌豫,长得瘦长,白脸,对于家里的东西不是很懂。父亲让我去陈家帮忙整理藏书,我弄了好几个月,每一函书打开,写签条,整理包好,装了整整四十九个大箱子。太老师一过世,家里就忙着卖掉房子,要换小房,当时兵慌马乱,哪里有人顾得上这些书,小房子也放不下这些箱子,问了几个卖旧书的,都没人搭理,陈昌豫就叫来卖废纸的,将这四十九箱子书全当废纸称掉了,像桌子这么大的一个个箱子啊。
  接着题诗的是刘锦藻,他是咱同乡,南浔刘家可真了不得,我们家和刘翰恰比较熟,他住在胶州路,常来我家,和父亲谈得来。刘锦藻是刘翰怡的父亲,是张謇同科的进士,也是浙江兴业银行的创办人之一,比我父亲还老一辈。他盖在引首的这个“凤池耆硕”章,就是宣统皇帝赐给他的。刘家大概有八个兄弟,全部住上海,我见过三四个,老五、老六和我家都很熟。以前的富家子弟,大多有文化有教养,刘家就是典型的例子。(图5)
  后面题诗的这个徐乃昌(图6),我也见过他,搞版本的,是藏书家。他过世以后家里人在老西门开了一家店,卖他的藏书过活。徐乃昌后面题诗的是赵润,又叫赵半坡,是个画家,也住在四明村,我们家住七十八号,他住在五十八号。四明村是当时上海顶好的房子,不少书画家住这里,当时王福庵老师,赵叔孺老师也住在附近。我父亲画梅花没有师承,他每天画好以后,就让我拿着给对门赵半坡看看,赵看了之后,会很认真的每一张都写一个小纸条,让我带回家给父亲。这个题诗的字,我看是父亲给代笔写的,父亲能写多种字体,赵只会画画,不会书法,所以让父亲给他代写。(图7)
  最后题跋的这个程宗伊,是嘉兴盐官人,满口的嘉兴土话,很不好懂,但是人非常好,很和蔼,和父亲是同年进士,他身材高大,我现在还能记起他说话的神气。他在刘翰怡家教馆,字也写得很好。在上海和父亲同年的还有钱崇威,字自严,也住在上海,活到了九十九岁。
  父亲自己不会刻印,但是他喜欢印章,这诗册上面几方印章,都是名家所刻,有些在“文革”的时候抄走了,可是我还记得很清楚。引首的朱文“我太史也”,闲章白文“光宣侍从”,是赵叔孺老师刻的。父亲做的官衔是侍讲衔编修,也算是天子的文学侍从。开头的一方白文“绛云在宵”和后面的“一生低手拜谢山”,是我们同乡王禹襄刻的,他字惜庵,名气不大,可印刻得真是好。谢山是全祖望,清代名家,是我们宁波同乡。落款的两方印,都是广东印人的手笔,朱文的“顽头陀”,是当时住上海的易大厂刻的,另一方“洞天真逸”,我父亲的号,是余仲嘉刻的,他是番禺人,也住上海,是个哑巴,刻印和扇骨尤其有名。
  这诗集用的纸很讲究,当时只印了两百套,现在我家里的一套也好多年没翻出来了。在这些老纸上题跋,应该用松烟墨,可是现在没有人用松烟了,现在的人什么都不讲究,父亲对我说,甲辰科殿试的时候,他用的是自备的油烟参合松烟墨,松烟够黑,油烟够光,这才符合殿试的要求。旧时对于写字画画,纸张,笔墨,印章,印泥,都大有学问,这些现在都没人懂,也没人讲究了。小时候跟在父亲身边,每日他给我讲经学,写字,看着世伯们跟他说话,记忆都很深,八十年了,还是如像昨天的事情一样,清晰得很。(图8,高式熊先生的题跋)
其他文献
风雷激荡的辛亥革命,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代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利益诉求的历史人物,他们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政治历史舞台上依次登场,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营造了辛亥革命前后纷繁复杂的历史场景,也共同作用并影响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一百年后,当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当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都已先后逝去,我们又将如何透过如烟往事,去触模那个时代的脉搏与律动,去感知这些历史人物的胸怀与热忱。也许,
期刊
陆丹林(1895-1972)斋名红树室,广东三水人。陆丹林在“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前就加入了同盟会,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些国民党中“元老”级的政治人物,曾有过一段短暂的从政经历。后来他来到上海发展,逐渐远离政治圈子,加入著名诗人团体“南社”,并开始从事报刊编辑,先后曾主编许多报刊杂志。尤其以文史和书画刊物而闻名,堪称是当年内地和港澳两地的第一“名编”。自此,中国政坛上少了一个政治家或政客,
期刊
过云楼是苏州望族顾氏的藏画藏书楼,以藏有宋元以来佳椠名钞、珍秘善本、书画精品曾名闻遐迩。顾氏祖孙四代从事文物古董收藏,历经百余年清芬世守、递藏有绪,在中国收藏史上罕有其匹。过云楼主人又在桑梓苏州造园雅集,流传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自古珍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所谓“物聚必散,久散复聚”,如今的过云楼因岁月变迁已由原来的深宅大院变为沿街浅屋,而顾氏传承百余年的藏品,亦早已散于各处,正似那过眼
期刊
兴中会产生最早宣传民主革命的报纸    孙中山开始从事革命,以他创设革命团体兴中会为标志。1894年,孙中山去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反清革命,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兴中会。之后在香港、广州、横滨、河内、旧金山等地建立组织。这在当时——19世纪末,不少人仍希冀通过改良方式拯救国家于危亡之时,孙中山等人走的是一条新路子。  其实早在1893年,孙中山等人就在广州城南广雅书局抗风轩集会,策
期刊
这并不是一份完整的关于中国艺术评论家的活动年表,而是站在21世纪回望新中国以来与艺术评论相关的各个关键点,所回顾之事,或多或少对中国的现当代艺术进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推动或阻碍。可以看到,在20世纪末以前,艺术评论的阵地大都局限于纸上,报刊成为艺术家与评论者发声的重要渠道,同时也看到艺评人围绕着各种画种或绘画风格而讨论的局限性;如果以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为标志性事件,批评家策展人
期刊
第18届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TAIPEI)于8月26日至29日登场,展会吸引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界相关人士,尽管四日的展期比过往少一天,但参观人数却突破往年纪录,达到四万五千人。今年台北艺博会的坚强国际实力引起相关国际博览会人士的重视,许多世界知名的美术馆代表均前往参观,其中包含香港Art HK总监、新加坡Art Stage总监、北京CIGE负责人、上海SHcontemporary负责
期刊
本次刊登的武汉两所大学的藏书票,与两位近代名人——韦棣华女士、闻一多先生渊源颇深。  1899年11月,39岁的韦棣华女士不远万里从纽约来到了武汉,她此行的目的主要是看望在文华书院任教的弟弟。然而,这次普通的探亲旅行,改变了她的下半生,也改写了中國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历史。韦棣华女士终生未嫁,将后半生都奉献给了中國公共图书馆事业,被民國总统黎元洪称为“中國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  而1928年,年仅
期刊
2011年9月10日,由国内独无二的高端艺术生活杂志联袂合景·天湖峰境、广州乾朝珠宝有限公司主办的“玲珑剔雕天价翡翠赏鉴会”在广州“天湖峰境”高端别墅群如期举行。活动当天,《收藏·拍卖》的部分读者及银行VIP客户等汇聚一堂,与价值超过千万的精美翡翠饰品、把玩件相遇,领略其玲珑剔透的纯净,尊享场雕琢珍宝的艺术盛会。  近年来,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高走,珠宝收藏者对翡翠珍宝的追求倍增。而翡翠资源极其有
期刊
宁夏——充满着神秘色彩的西夏之都。当飞机徐徐降落于沙漠中的河东机场之时,你会发现,它与人们想象中的苍茫是不一样的。在瀚漠金沙中,黄河如同新月一般,静静地流淌,孕育着令人神往的两夏古国文明。    扑朔迷离的西夏    西夏国的存在仅仅只有190年,与辽、金、宋曾经相鼎立,其版图方圆2万余里,强盛时期的领土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抵大漠。成吉思汗在逐鹿中原的时候军队所向披靡,唯独在攻打西夏时
期刊
一谈起辛亥革命,人们都说广东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和发源地。其实,广东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各个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尤其是文化艺术方面。其他按下不表,且以美术领域论之。    中国的第一幅现代漫画    毕克官、黄远林在《中国漫画史》中提到,1903年12月15日在在海创刊的《俄事警闻》上曾刊《时局图》(图1)“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近代报刊漫画。它表明我国近代报刊漫画的兴起至少在一九零三年就开始了。”《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