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谐文化的建设,因为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精神动力。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成为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而诚信则是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说,它是民族文化的血脉。小至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和一个部门,大至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诚信,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必化为乌有,其结果必将是家庭的分裂和社会的动乱。所以管子一再告诫人们“毋访于佞,言毋用佞人也,用佞人则私多行。”这是中国的历史所证明了的,远的不必追述,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场“史无前例”的史实,不正是诚信失却的恶果吗!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且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英明论断,及时地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总目标。其实,“和谐文化”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不断地继承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内容。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可见,和谐文化源远流长,是千百年来不断丰富、发展下来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治国之道”。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时代要求,承上启下,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文化因素,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因此,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而“和谐文化”的建设必须以“诚信”为基础。正因为如此,在“八荣八耻”中把“诚信”作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用以评价人们实践行为道德的价值尺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个人对自己行为的道德评价的认识、判断、态度、感情和动机的一系列心理反映活动,即在个人良知中所包含的知耻和自尊的内心活动。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把“诚实守信”作为重要的道德原则。讲诚信不仅仅是个人人格的标志,而且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大体。所以,我们要强调“诚实守信”,这就是“在职业活动中忠于职守,不弄虚作假,诚实经营、劳动,合理合法地获取利润和报酬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当前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要突出诚实守信这个重点,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关注流通领域、服务行业和窗口信用状况,集中解决食品安全、医药卫生、教育培训、通信资费、旅游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大对虚假违法广告、虚假优惠促销等问题的治理,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使“诚信”更加具体化,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诚信是做人的基准
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把“诚信”放到了关乎个人人格、事业成败和国家兴衰的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认为“唯天下至诚”可以“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叁矣。”“故至诚不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覆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把“诚信”放在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可以与天地等同。据笔者粗略统计,在《论语》里关于“诚信”的言论也有17处之多,其中涉及交友、做人的就有10处。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就无以做人。做人做事要讲诚信,与人交往也要讲诚信,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篇》)这就如同“大车无輗,小车无辄,其何以行之哉。”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就难以立人立事。当然,“诚信”也有真伪之分,不能把貌似“诚信者”当作真诚之人,一定要分清“君子”和“伪君子”。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善于识别虚假的行为和人物。所以,孔子说“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颜渊篇》)他把“诚信”作为择友的一个标准。认为“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把“诚信”排在第二,印“友谅”(《季氏篇》)。那么,怎样才是“诚信”呢?诚信也是有原则的:讲诚信必须有是非标准,对于自己朋友的缺点毛病,不能因为是朋友,就爱屋及乌,而应该真诚地提出善意的劝告和批评,不能偏袒。他说:“忠焉,能勿诲乎’”(《宪问篇》)但是,“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篇》),真诚地劝告是必须的,如果他不采纳,那也只好听其自便了。这种诚信思想和观念在洋洋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不断地创新、发展而愈来愈深刻,愈来愈丰富,已经成为铸造中华民族人格魅力和民族精神品格的基本要素,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动力。
在我省,各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诚信”思想,正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青海高原的重要精神力量,不论在民族内部,还是各民族之间的往来无不以“诚信”为基础,并在教育自己的后代中也无不强调诚信做人的基本原则,都把诚信作为做人处事的一个重要标准。例如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回族都在自己的礼仪、习俗、民间文学,以及典章制度中,对诚信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记述:阐释和规定。例如:藏族的《萨迦格言》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说教和对虚伪、奸诈的人和事的鞭挞和揭露,例如:“人分良莠不一样,善恶真假腹中藏;莫听嘴上漂亮话,考察实际便分晓。”(《国王修身论》),把“诚信”作为区别人品良莠的标准。在《水喻格言》里又说:“诚实又聪明的人,总向别人求学问;草原的徐徐涓流,潺潺流淌把花寻。”形象地说明诚实的人应该具有的善于虚心向别人请教,用知识充实自己,并用自己的才能和所学的知识去为社会服务的高尚品德。在藏族社会中,不但把“诚信”作为教育自己后代的重要内容,而且在习惯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例如松赞干布依据佛教戒律《十善法》的内容制定世俗法共20条,其中有3条就是关于“诚信”的规定。如:“说谎者割舌或命发誓”;“出言忠信”;“斗称公平,不用伪度量衡”等。这些规定尽管受时代的局限,有消极、落后的成分。但就强调“诚信做人”的这一原则而言,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此外,在各民族的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中也有大量的关于“诚信”的故事和说教,特别是在无文字的撒拉族等民族的口承故事中,有许多都是代代传承 下来的“传家珍宝”,成为教育民族后代的重要教材。例如《皮帽子的故事》教育人们有错就改,作“诚信”的人;《撒金戒指和银盘指的姑娘》、《狐狸的下场》等,说的是诚实的人终有好报,不诚实的人必遭报应的故事。
为什么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大量的关于论述“诚信”的典籍、箴言和大量的传说故事呢?,那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人的思想、行为的健康、正确与否关乎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的和谐、安定与否。例如一对夫妻如果有了不诚实的人,就会出现夫妻不和,相互猜疑,造成家庭分裂;对于一个部门、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如果在当权者中出现了不诚实的人,就会造成领导班子的不团结,失去群众的信任而瘫痪无能,给单位、部门或者地区、国家带来灾难。管子说:“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先代圣王之所以重视诚信,因为诚信,可以使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和平相处、团结友爱。管仲在和桓公讨论国事的时候,桓公对他说:如果现在不去救杞国,以后就没有理由讨伐宋国了。他说:“诸侯之君,不贪于土。贪于土必勤于兵,勤于兵必病于民,民病则多诈。夫诈密而后动者胜,诈则不信于民。夫不信于民则乱,内动则危于身。”他劝告桓公不要贪婪别国的土地,否则就会战争不断,给人民造成灾难,“诈密”可以用于战争,但不能用于自已的人民,如果对自己的人民不讲诚信,人民就不会信任你,这样,国内必将发生动乱,动乱就会使国家导致危亡。可见,普通的老百姓要讲诚信,一个领导者不论其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都更要讲诚信。诚信是做人的基准,对于伟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是一样的,失去了这个基准,就无以立入,他即使是曾经为人做过好事,也会在人们的心目中茫然失色的,这是千百年来的中华历史所证明了的。
二、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自古以来,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总是处于主导、支配的地位,体现着那个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本价值体系,其中都无不提出“诚信”的问题。尽管“诚信”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但都无不把它作为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来为其社会秩序、社会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作精神依托。孔子曾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主持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不仅要忠于职守,讲究信用,不可有疏虞之为和欺诈之心,就是一个家庭的主人、一个单位的领导、一个普通的人,都应该如此。我们今天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根据时代要求,赋予“诚信”以新的内涵,使之成为实现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我们所说的“诚信”与历史上的传统的“诚信”虽然有着时代的差异,但它的基本精神还是一脉相承的。例如管子在他的《五辅》中说:“八者各得其义,则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蔽,为人夫者敦愫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他所说的“八者”是指“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显然,诚信必须以“礼”为依据,用“八礼”来作为诚信的标准教育百姓,强调了“礼”的重要。在那个时代里,等级森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有其位,互有区别,这是封建社会所必须的“诚信”标准,我们不必苛求古人,但他又提出了讲诚信而不能结党营私,贫、富必须有“度”的思想,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要求的儒家道德规范体系,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体现出来的荣辱观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荣辱观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诚信”美德,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据笔者之陋见,在“八荣八耻”中,“诚信”是基础,没有诚信,一切都是无稽之谈,是毫无意义的空话。所谓“诚信”,就其外延来看,领导与被领导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社团与社团之间,凡是人所活动的一切社会环境中人人都应该以诚相待,而不应该有欺诈行为和虚伪之心。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在“诚信”的基础上,才能培育和谐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使各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营造一个十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风尚。
但是,毋庸讳言,当前,在一些人、一些地方、一些行业中,荣辱观错位所引发的社会矛盾,还是存在的。诸如:奸商恣行,伤害消费者的利益的事件仍有发生,敲诈勒索、弄虚作假的事依然不少;是非颠倒、善恶不辨、美丑不分的事还没有绝迹,等等。这一切看起来,都似乎是少量的,零散的,无序的,但细细观察,又都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即与诚信的失却有着内在的必然,它明确地告诉我们:诚信教育亟待加强。我们必须提倡“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否则,道德滑坡,诚信危机,必然带来法治乏力,社会不宁。因此,在全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倡导诚实守信,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它不仅关乎着我们能否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而且也关系着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不可等闲视之。
三、小结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成为各族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在当前,就是要教育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勤奋努力,工作精益求精,专心致志地尽力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要突出诚实守信这个重点,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讲诚信,就必须忠于人民、忠于祖国;诚信不但是个人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一切社会团体都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失去诚信,人必秽行,失去民心,事业必衰。现实生活中大量的事实都证明了这个真理。在我们身边曾经兴盛一时的某企业,一开始不论服务态度还是产品质量,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许,但是,为时不长,门可罗雀,很快衰落了;信誓旦旦的一些领导干部,一开始还记着自己的诺言,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但是,为时不长却落水为囚,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究其原因无不是背弃了自己诺言,背弃了诚信,欺骗消费者,或者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甚至贪权、贪钱、贪色而走向堕落的。可见,诚信,对于一个人来说,它就是血脉,没有了血脉,就如同失去了灵魂的行尸走肉,只留下一个人样的躯壳;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失去了诚信,必然人心涣散,最终必将是一个覆巢无完卵的结局。“民无信不立”,失去了人民的信任,任何领导者不论他有多么大的本领,也都将一事无成。因此,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应该加强诚信教育,加大以诚信教育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对文化事业的引导,“通过先进文化的熏陶,引导广大群众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抵制低级趣味。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在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创新,并在发展创新中,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包含着“诚信”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民族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根,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的作者所说的“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和发展目的,也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我们应该深入发掘各民族文化中诚信资源,不断弘扬“诚信”的传统美德,开创和谐文化建设的新境界,让中华各民族文化的“血脉”更加旺盛发达,长流不息。
诚信是做人的基准
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把“诚信”放到了关乎个人人格、事业成败和国家兴衰的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认为“唯天下至诚”可以“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叁矣。”“故至诚不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覆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把“诚信”放在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可以与天地等同。据笔者粗略统计,在《论语》里关于“诚信”的言论也有17处之多,其中涉及交友、做人的就有10处。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就无以做人。做人做事要讲诚信,与人交往也要讲诚信,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篇》)这就如同“大车无輗,小车无辄,其何以行之哉。”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就难以立人立事。当然,“诚信”也有真伪之分,不能把貌似“诚信者”当作真诚之人,一定要分清“君子”和“伪君子”。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善于识别虚假的行为和人物。所以,孔子说“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颜渊篇》)他把“诚信”作为择友的一个标准。认为“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把“诚信”排在第二,印“友谅”(《季氏篇》)。那么,怎样才是“诚信”呢?诚信也是有原则的:讲诚信必须有是非标准,对于自己朋友的缺点毛病,不能因为是朋友,就爱屋及乌,而应该真诚地提出善意的劝告和批评,不能偏袒。他说:“忠焉,能勿诲乎’”(《宪问篇》)但是,“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篇》),真诚地劝告是必须的,如果他不采纳,那也只好听其自便了。这种诚信思想和观念在洋洋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不断地创新、发展而愈来愈深刻,愈来愈丰富,已经成为铸造中华民族人格魅力和民族精神品格的基本要素,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动力。
在我省,各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诚信”思想,正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青海高原的重要精神力量,不论在民族内部,还是各民族之间的往来无不以“诚信”为基础,并在教育自己的后代中也无不强调诚信做人的基本原则,都把诚信作为做人处事的一个重要标准。例如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回族都在自己的礼仪、习俗、民间文学,以及典章制度中,对诚信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记述:阐释和规定。例如:藏族的《萨迦格言》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说教和对虚伪、奸诈的人和事的鞭挞和揭露,例如:“人分良莠不一样,善恶真假腹中藏;莫听嘴上漂亮话,考察实际便分晓。”(《国王修身论》),把“诚信”作为区别人品良莠的标准。在《水喻格言》里又说:“诚实又聪明的人,总向别人求学问;草原的徐徐涓流,潺潺流淌把花寻。”形象地说明诚实的人应该具有的善于虚心向别人请教,用知识充实自己,并用自己的才能和所学的知识去为社会服务的高尚品德。在藏族社会中,不但把“诚信”作为教育自己后代的重要内容,而且在习惯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例如松赞干布依据佛教戒律《十善法》的内容制定世俗法共20条,其中有3条就是关于“诚信”的规定。如:“说谎者割舌或命发誓”;“出言忠信”;“斗称公平,不用伪度量衡”等。这些规定尽管受时代的局限,有消极、落后的成分。但就强调“诚信做人”的这一原则而言,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此外,在各民族的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中也有大量的关于“诚信”的故事和说教,特别是在无文字的撒拉族等民族的口承故事中,有许多都是代代传承 下来的“传家珍宝”,成为教育民族后代的重要教材。例如《皮帽子的故事》教育人们有错就改,作“诚信”的人;《撒金戒指和银盘指的姑娘》、《狐狸的下场》等,说的是诚实的人终有好报,不诚实的人必遭报应的故事。
为什么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大量的关于论述“诚信”的典籍、箴言和大量的传说故事呢?,那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人的思想、行为的健康、正确与否关乎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的和谐、安定与否。例如一对夫妻如果有了不诚实的人,就会出现夫妻不和,相互猜疑,造成家庭分裂;对于一个部门、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如果在当权者中出现了不诚实的人,就会造成领导班子的不团结,失去群众的信任而瘫痪无能,给单位、部门或者地区、国家带来灾难。管子说:“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先代圣王之所以重视诚信,因为诚信,可以使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和平相处、团结友爱。管仲在和桓公讨论国事的时候,桓公对他说:如果现在不去救杞国,以后就没有理由讨伐宋国了。他说:“诸侯之君,不贪于土。贪于土必勤于兵,勤于兵必病于民,民病则多诈。夫诈密而后动者胜,诈则不信于民。夫不信于民则乱,内动则危于身。”他劝告桓公不要贪婪别国的土地,否则就会战争不断,给人民造成灾难,“诈密”可以用于战争,但不能用于自已的人民,如果对自己的人民不讲诚信,人民就不会信任你,这样,国内必将发生动乱,动乱就会使国家导致危亡。可见,普通的老百姓要讲诚信,一个领导者不论其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都更要讲诚信。诚信是做人的基准,对于伟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是一样的,失去了这个基准,就无以立入,他即使是曾经为人做过好事,也会在人们的心目中茫然失色的,这是千百年来的中华历史所证明了的。
二、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自古以来,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总是处于主导、支配的地位,体现着那个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本价值体系,其中都无不提出“诚信”的问题。尽管“诚信”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但都无不把它作为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来为其社会秩序、社会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作精神依托。孔子曾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主持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不仅要忠于职守,讲究信用,不可有疏虞之为和欺诈之心,就是一个家庭的主人、一个单位的领导、一个普通的人,都应该如此。我们今天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根据时代要求,赋予“诚信”以新的内涵,使之成为实现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我们所说的“诚信”与历史上的传统的“诚信”虽然有着时代的差异,但它的基本精神还是一脉相承的。例如管子在他的《五辅》中说:“八者各得其义,则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蔽,为人夫者敦愫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他所说的“八者”是指“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显然,诚信必须以“礼”为依据,用“八礼”来作为诚信的标准教育百姓,强调了“礼”的重要。在那个时代里,等级森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有其位,互有区别,这是封建社会所必须的“诚信”标准,我们不必苛求古人,但他又提出了讲诚信而不能结党营私,贫、富必须有“度”的思想,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要求的儒家道德规范体系,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体现出来的荣辱观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荣辱观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诚信”美德,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据笔者之陋见,在“八荣八耻”中,“诚信”是基础,没有诚信,一切都是无稽之谈,是毫无意义的空话。所谓“诚信”,就其外延来看,领导与被领导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社团与社团之间,凡是人所活动的一切社会环境中人人都应该以诚相待,而不应该有欺诈行为和虚伪之心。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在“诚信”的基础上,才能培育和谐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使各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营造一个十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风尚。
但是,毋庸讳言,当前,在一些人、一些地方、一些行业中,荣辱观错位所引发的社会矛盾,还是存在的。诸如:奸商恣行,伤害消费者的利益的事件仍有发生,敲诈勒索、弄虚作假的事依然不少;是非颠倒、善恶不辨、美丑不分的事还没有绝迹,等等。这一切看起来,都似乎是少量的,零散的,无序的,但细细观察,又都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即与诚信的失却有着内在的必然,它明确地告诉我们:诚信教育亟待加强。我们必须提倡“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否则,道德滑坡,诚信危机,必然带来法治乏力,社会不宁。因此,在全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倡导诚实守信,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它不仅关乎着我们能否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而且也关系着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不可等闲视之。
三、小结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成为各族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在当前,就是要教育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勤奋努力,工作精益求精,专心致志地尽力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要突出诚实守信这个重点,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讲诚信,就必须忠于人民、忠于祖国;诚信不但是个人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一切社会团体都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失去诚信,人必秽行,失去民心,事业必衰。现实生活中大量的事实都证明了这个真理。在我们身边曾经兴盛一时的某企业,一开始不论服务态度还是产品质量,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许,但是,为时不长,门可罗雀,很快衰落了;信誓旦旦的一些领导干部,一开始还记着自己的诺言,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但是,为时不长却落水为囚,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究其原因无不是背弃了自己诺言,背弃了诚信,欺骗消费者,或者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甚至贪权、贪钱、贪色而走向堕落的。可见,诚信,对于一个人来说,它就是血脉,没有了血脉,就如同失去了灵魂的行尸走肉,只留下一个人样的躯壳;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失去了诚信,必然人心涣散,最终必将是一个覆巢无完卵的结局。“民无信不立”,失去了人民的信任,任何领导者不论他有多么大的本领,也都将一事无成。因此,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应该加强诚信教育,加大以诚信教育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对文化事业的引导,“通过先进文化的熏陶,引导广大群众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抵制低级趣味。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在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创新,并在发展创新中,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包含着“诚信”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民族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根,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的作者所说的“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和发展目的,也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我们应该深入发掘各民族文化中诚信资源,不断弘扬“诚信”的传统美德,开创和谐文化建设的新境界,让中华各民族文化的“血脉”更加旺盛发达,长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