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的学习是平时积累而成的,掌握知识的多少依靠的是平时对知识的获取量。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开始慢慢学会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这是由生活环境以及学习环境不断变化而产生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提升高中历史課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探究
引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更改与完善,学生已经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发挥特长,主动学习。教师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途径,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每一名学生都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探索发展的能力。
一、“阻碍”学生提出问题的根源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在我国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是处于被动的一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学生只需要将老师提出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在课堂上不允许插话,也就没有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这样会使得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完全跟着教师的思路来,思维无法得到拓展。
(二)问题缺乏逻辑性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提出的问题往往无法得到正确的回应与解答。部分学生思维转换能力较差,对于教师讲授的知识无法更快的接受与理解,会提出水平较低的问题。教师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会采取忽略或模棱两可的回答,甚至还会对学生进行批评。学生提出问题后,无法得到教师的正确回应,久而久之,会使得学生缺乏提出问题的信心与积极性,无法养成提出问题的好习惯,也无法真正融入到高中历史的课堂中来。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一)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由于学生的思维极其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摒弃传统观念,与学生做朋友。学生将老师当成可以与他一同学习的朋友,而不再是敬畏的老师,可以使得学生放宽心态的认真学习,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及时向老师提问,寻求帮助。教师应该注重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用宽容理解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在每一次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都体现出了学生选择信任老师以及表达自身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所以,历史教师应该理解学生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学生付诸的情感。维护好民主,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才可以使得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大胆提问,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认真积极的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教师在维护好与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应该不断在情感上激励学生,养成真正的问题意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历史课堂的学习质量。
(二)养成正确的问题意识
由于历史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科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或大或小的问题。学生之所以没有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良好的启发,不知道如何寻求解答。这边要求历史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创造有利的提问题的时机,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在人民版必修一的五单元《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中,讲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也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特点。由于这些政策对于学生来说缺乏准确的定义,学生可能无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求同存异”方针提出后,“同”与“异”的含义是什么?面对美国重返亚太的大背景形式下,我们的国家应该提出怎样的应对政策?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在让学生进行解答问题的同时,也应该要求他们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将问题题在正确的位置上,引发正确的思考,从而获得解答。
(三)构建知识框架,培养问题意识的理论性
在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中,通常会采取结构框架的方法,将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而历史的学习也应该构建一个知识框架,学生在对自己框架进行构造时,必须通过提出各种问题来进行丰富。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掌握历史基本的知识,掌握知识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自己框架的不足之处,提出问题得到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从而完善自身的历史框架结构。例如,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的第四课《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国家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课本上给出的根本原因是受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影响,根本目的是巩固君主专制统治,而直接目的是维护国家的赋税来源。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正确的认识到重农抑商政策的提出不单单是这几个原因,这就要求学生及时向教师提出疑问,与同学们共同思考。实际上,重农抑商政策的提出还应该受到法家抑商思想的影响以及“重利轻义”观念的影响。教师帮助学生填充重要的知识点,学生也应该主动将自己的知识框架不断完善。
三、总结
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思维的逻辑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与思维能力是每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养成一个民主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动脑思考,作为历史学习的实践者,提出自己的问题,及时获得解答。学习历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习的必备技能之一,如何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的更加完善,是每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都应该不断探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銮君,黄晓坚.潮侨文化融入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索——基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视角[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5:80-85.
[2]何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4:74-75.
[3]张燕婷.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4:229.
[4]张书敏.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01:83.
[5]管文华.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9,10:128.
本文系三明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度立项课题:“新形势下高中历史课堂树立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JYKT-19053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探究
引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更改与完善,学生已经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发挥特长,主动学习。教师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途径,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每一名学生都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探索发展的能力。
一、“阻碍”学生提出问题的根源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在我国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是处于被动的一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学生只需要将老师提出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在课堂上不允许插话,也就没有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这样会使得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完全跟着教师的思路来,思维无法得到拓展。
(二)问题缺乏逻辑性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提出的问题往往无法得到正确的回应与解答。部分学生思维转换能力较差,对于教师讲授的知识无法更快的接受与理解,会提出水平较低的问题。教师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会采取忽略或模棱两可的回答,甚至还会对学生进行批评。学生提出问题后,无法得到教师的正确回应,久而久之,会使得学生缺乏提出问题的信心与积极性,无法养成提出问题的好习惯,也无法真正融入到高中历史的课堂中来。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一)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由于学生的思维极其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摒弃传统观念,与学生做朋友。学生将老师当成可以与他一同学习的朋友,而不再是敬畏的老师,可以使得学生放宽心态的认真学习,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及时向老师提问,寻求帮助。教师应该注重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用宽容理解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在每一次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都体现出了学生选择信任老师以及表达自身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所以,历史教师应该理解学生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学生付诸的情感。维护好民主,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才可以使得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大胆提问,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认真积极的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教师在维护好与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应该不断在情感上激励学生,养成真正的问题意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历史课堂的学习质量。
(二)养成正确的问题意识
由于历史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科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或大或小的问题。学生之所以没有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良好的启发,不知道如何寻求解答。这边要求历史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创造有利的提问题的时机,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在人民版必修一的五单元《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中,讲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也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特点。由于这些政策对于学生来说缺乏准确的定义,学生可能无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求同存异”方针提出后,“同”与“异”的含义是什么?面对美国重返亚太的大背景形式下,我们的国家应该提出怎样的应对政策?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在让学生进行解答问题的同时,也应该要求他们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将问题题在正确的位置上,引发正确的思考,从而获得解答。
(三)构建知识框架,培养问题意识的理论性
在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中,通常会采取结构框架的方法,将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而历史的学习也应该构建一个知识框架,学生在对自己框架进行构造时,必须通过提出各种问题来进行丰富。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掌握历史基本的知识,掌握知识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自己框架的不足之处,提出问题得到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从而完善自身的历史框架结构。例如,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的第四课《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国家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课本上给出的根本原因是受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影响,根本目的是巩固君主专制统治,而直接目的是维护国家的赋税来源。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正确的认识到重农抑商政策的提出不单单是这几个原因,这就要求学生及时向教师提出疑问,与同学们共同思考。实际上,重农抑商政策的提出还应该受到法家抑商思想的影响以及“重利轻义”观念的影响。教师帮助学生填充重要的知识点,学生也应该主动将自己的知识框架不断完善。
三、总结
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思维的逻辑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与思维能力是每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养成一个民主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动脑思考,作为历史学习的实践者,提出自己的问题,及时获得解答。学习历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习的必备技能之一,如何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的更加完善,是每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都应该不断探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銮君,黄晓坚.潮侨文化融入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索——基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视角[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5:80-85.
[2]何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4:74-75.
[3]张燕婷.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4:229.
[4]张书敏.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01:83.
[5]管文华.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9,10:128.
本文系三明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度立项课题:“新形势下高中历史课堂树立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JYKT-19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