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课题,其目标主要是想通过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来“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很多教学误区,这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影响着语文教育的全局。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几点建议,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一.激发阅读兴趣,启动学生内驱力
1.从创设情感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情感是语文教学灵魂,要突出语文教学人文性,基点就在于情感。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大多闲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为了帮助学生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教师可在上课前创设出与课文相符合的情感气氛,让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从而激发其阅读的兴趣。
2.活用现有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宜重点研读的课文,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参或别人对作品的定论,而应以学生为主,启发他们反复阅读,自主感受。
3.从诵读训练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要培养语感必须加强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以“读”揣摩词意,以“读”感悟意旨,以“读”进入情境。教师充满感情、抑扬顿挫的诵读,对学生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能使学生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诵读训练时,教师可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位文章。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每日读书的习惯 2、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3、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善于发问的习惯5、培养善于捕捉信息的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逐渐养成,并且终生受用。
三.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技巧
1.朗读:《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的时间指导朗读。
2.跳读法:指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有选择性地阅读。如果与自己需要有关的重点读,无关的则跳过去不读。它重在“为我所用”,同时又保证读的数量。
3.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4.猜读法:就是拿到书,看到书名先闭目静思,认真地猜,猜书中的内容,写法,结构……然后再打开书来读。如果作者写的和自己猜的一样,就不必细读,如果不一样,就要细读,进行对比研究。猜读可以节约时间,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5.旁注:如果是自己买的书,可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注在书上。可以就词句、段作批注,也可以在文末就全书的心得作注。
四.提倡阅读自主,读出共性中的个性
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阅读“自主”意识实质上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主人意识。正象鲁迅所说:“自已思索,自已做主。”现代教育观念也一再强调要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教师以“引导”为主,“引”是方法,“导”是应采取的态度和过程;在学生方面,保护个性,释放个性,张扬个性是他们普遍的心理,特别是现代中学生,他们渴望运用自已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来审视文学作品,从而表现自已的评价与思索。顺应这一心理和现实,鼓励阅读主体的个性张扬,阅读就会出“新”。作为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作品,而不是带着作品走向学生,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去研读课文,用自身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两次写到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的蹒跚的背影,教师要引发学生启动相关的“心理图式”(已有的知识结构)领会其平凡之中的深长意味。这样,讨论中就会有各具个性的阐释:突出父亲背影留给我记忆的深刻;写父亲背影的朴素;与铺在坐位上的紫毛大衣对比,写父亲背影的仁慈厚爱;侧写父亲老境的颓唐,渲染伤感的气氛……当学生们用富有个性化的体验解读作品时,父亲的背影便丰满明晰起来,这样《背影》就不再是一篇普通的课文,而是镌刻在他们心中的一尊雕像,它必然会随时出现在某一个时刻,以其朴素的力量陪伴他们的人生旅程。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与时俱进地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田伟,教师,现居河北迁安。
一.激发阅读兴趣,启动学生内驱力
1.从创设情感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情感是语文教学灵魂,要突出语文教学人文性,基点就在于情感。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大多闲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为了帮助学生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教师可在上课前创设出与课文相符合的情感气氛,让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从而激发其阅读的兴趣。
2.活用现有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宜重点研读的课文,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参或别人对作品的定论,而应以学生为主,启发他们反复阅读,自主感受。
3.从诵读训练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要培养语感必须加强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以“读”揣摩词意,以“读”感悟意旨,以“读”进入情境。教师充满感情、抑扬顿挫的诵读,对学生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能使学生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诵读训练时,教师可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位文章。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每日读书的习惯 2、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3、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善于发问的习惯5、培养善于捕捉信息的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逐渐养成,并且终生受用。
三.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技巧
1.朗读:《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的时间指导朗读。
2.跳读法:指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有选择性地阅读。如果与自己需要有关的重点读,无关的则跳过去不读。它重在“为我所用”,同时又保证读的数量。
3.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4.猜读法:就是拿到书,看到书名先闭目静思,认真地猜,猜书中的内容,写法,结构……然后再打开书来读。如果作者写的和自己猜的一样,就不必细读,如果不一样,就要细读,进行对比研究。猜读可以节约时间,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5.旁注:如果是自己买的书,可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注在书上。可以就词句、段作批注,也可以在文末就全书的心得作注。
四.提倡阅读自主,读出共性中的个性
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阅读“自主”意识实质上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主人意识。正象鲁迅所说:“自已思索,自已做主。”现代教育观念也一再强调要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教师以“引导”为主,“引”是方法,“导”是应采取的态度和过程;在学生方面,保护个性,释放个性,张扬个性是他们普遍的心理,特别是现代中学生,他们渴望运用自已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来审视文学作品,从而表现自已的评价与思索。顺应这一心理和现实,鼓励阅读主体的个性张扬,阅读就会出“新”。作为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作品,而不是带着作品走向学生,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去研读课文,用自身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两次写到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的蹒跚的背影,教师要引发学生启动相关的“心理图式”(已有的知识结构)领会其平凡之中的深长意味。这样,讨论中就会有各具个性的阐释:突出父亲背影留给我记忆的深刻;写父亲背影的朴素;与铺在坐位上的紫毛大衣对比,写父亲背影的仁慈厚爱;侧写父亲老境的颓唐,渲染伤感的气氛……当学生们用富有个性化的体验解读作品时,父亲的背影便丰满明晰起来,这样《背影》就不再是一篇普通的课文,而是镌刻在他们心中的一尊雕像,它必然会随时出现在某一个时刻,以其朴素的力量陪伴他们的人生旅程。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与时俱进地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田伟,教师,现居河北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