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高质量地利用阅读主体的阅读期待完成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把握话题的特点,找准有价值的话题,有效设置并优化话题是关键。
一.优化预设话题,激活阅读期待。
事实上在课堂开始前问题都是预设性的,优化预设话题转化为生成性问题,要突出整体性、层次性,要换位思考,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整体性
在《春》的教学中,学生经过几遍朗读已增强了对语言的感受力,加深了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的理解,此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对话话题:“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力深厚,文中不少凝炼形象的词语和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值得细细品味。下面就请同学们就你喜欢的段落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老师在课前对自己喜欢的‘春雨图’作了一番评析,你们可以参考一下。同学们在评析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一些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这一话题的优化避免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和态度被排除在教学关注范围之外的弊端,通过欣赏精彩语句来体现三个维度目标的整体性。
2.层次性
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低到高,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话题的设置、选择和组合也相应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一堂好课的话题绝不是波澜不惊,并驾齐驱。从层次性角度优化话题,激活思维,可推动学生更深处的情感交流和碰撞。
3.换位思考,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阅读教学对话的实质是阅读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对文章意义的解释和建构。对话的质量可取决于读者主动参与的程度和感悟、理解与情感体验的层次和深度。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对文本存在着忽视甚至漠视。此时,作为阅读教学合作共同体的教师就要帮助、引导、指导学生进入作品的世界中去。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把自己当成学生去研究思考文本,设想学生的兴奋点或疑问点,设想学生对文本的“第一印象”,抓住阅读碰撞点,优化话题,激发学生对话期待。
话题是一种“碰撞”,是读者与文本之间视界融合、精神相遇的产物,它最大的特点是生成性,在交互对话的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话题,在话题设置中尤其要注意动态的变化。
二.优化生成话题,发挥阅读潜能。
生成话题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教材编者与学生、老师与文本在交互对话中不断地生成新的话题。
1.优化落点在文本阅读和感受的生成话题
在羊刚老师撰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案例中(见上海《语文学习》2003.11)围绕的核心问题是杜十娘形象的分析研讨,在教师的精心启发和耐心诱导下,这个核心问题又被分解为几个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小问题——杜十娘为什么要“从良”?她苦心积攒的百宝箱说明了什么?杜十娘为什么要“怒沉百宝箱”?为什么要等孙富兑足一千两银子以后“怒沉百宝箱”?除了第一个问题(杜十娘为什么要“从良”?)是由教师直接提出以外,其他话题并不是教师刻意提出的,而是由学生讨论生成的。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杜十娘为什么要‘从良’”时,从“鸨儿贪财无义”的角度回答,而不是直接从杜十娘自身思想性格出发。显然此时生成的话题会诱导后面的学生继续向外进行“社会历史原因”的探寻,而不是向内转向对杜十娘性格的挖掘。羊刚老师用“也就是说,她看重的是情义”巧妙过渡,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把话题转到性格分析上。老师因势利导,采用“肯定”、“过渡”的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优化落点都在文本阅读和感受上的话题,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现场中的身份也自然演化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与合作者。
2.优化疏导教学流程的生成话题
在郑桂华老师执教的《安塞腰鼓》教学现场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课前郑老师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缺乏感觉,先看一段《安塞腰鼓》的录像,感受气势,学生说出观看后的感觉。教师板书:整齐、雄壮、壮观、原始的、朴素的、来自大自然的。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样一种感觉再来朗读《安塞腰鼓》,肯定会有新的感觉。可是学生在读后说不出新的感受,并没有把关注点从事件转移到文本,教学现场冷场可能是郑老师没有预设到的,但郑老师根据教学现场优化了话题。“大家在朗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有些句子就不那么明显。能不能独立地圈一圈?”话题的呈现正是学生“偾悱”之际,学生一启就发,教学流程连贯,教学内容在教学流程的调控下有效生成。
“优化话题”使阅读更灵性、意义更丰富、感悟更深刻、课堂更精彩。
杨梅,教师,现居江苏邗江。
一.优化预设话题,激活阅读期待。
事实上在课堂开始前问题都是预设性的,优化预设话题转化为生成性问题,要突出整体性、层次性,要换位思考,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整体性
在《春》的教学中,学生经过几遍朗读已增强了对语言的感受力,加深了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的理解,此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对话话题:“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力深厚,文中不少凝炼形象的词语和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值得细细品味。下面就请同学们就你喜欢的段落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老师在课前对自己喜欢的‘春雨图’作了一番评析,你们可以参考一下。同学们在评析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一些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这一话题的优化避免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和态度被排除在教学关注范围之外的弊端,通过欣赏精彩语句来体现三个维度目标的整体性。
2.层次性
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低到高,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话题的设置、选择和组合也相应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一堂好课的话题绝不是波澜不惊,并驾齐驱。从层次性角度优化话题,激活思维,可推动学生更深处的情感交流和碰撞。
3.换位思考,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阅读教学对话的实质是阅读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对文章意义的解释和建构。对话的质量可取决于读者主动参与的程度和感悟、理解与情感体验的层次和深度。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对文本存在着忽视甚至漠视。此时,作为阅读教学合作共同体的教师就要帮助、引导、指导学生进入作品的世界中去。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把自己当成学生去研究思考文本,设想学生的兴奋点或疑问点,设想学生对文本的“第一印象”,抓住阅读碰撞点,优化话题,激发学生对话期待。
话题是一种“碰撞”,是读者与文本之间视界融合、精神相遇的产物,它最大的特点是生成性,在交互对话的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话题,在话题设置中尤其要注意动态的变化。
二.优化生成话题,发挥阅读潜能。
生成话题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教材编者与学生、老师与文本在交互对话中不断地生成新的话题。
1.优化落点在文本阅读和感受的生成话题
在羊刚老师撰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案例中(见上海《语文学习》2003.11)围绕的核心问题是杜十娘形象的分析研讨,在教师的精心启发和耐心诱导下,这个核心问题又被分解为几个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小问题——杜十娘为什么要“从良”?她苦心积攒的百宝箱说明了什么?杜十娘为什么要“怒沉百宝箱”?为什么要等孙富兑足一千两银子以后“怒沉百宝箱”?除了第一个问题(杜十娘为什么要“从良”?)是由教师直接提出以外,其他话题并不是教师刻意提出的,而是由学生讨论生成的。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杜十娘为什么要‘从良’”时,从“鸨儿贪财无义”的角度回答,而不是直接从杜十娘自身思想性格出发。显然此时生成的话题会诱导后面的学生继续向外进行“社会历史原因”的探寻,而不是向内转向对杜十娘性格的挖掘。羊刚老师用“也就是说,她看重的是情义”巧妙过渡,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把话题转到性格分析上。老师因势利导,采用“肯定”、“过渡”的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优化落点都在文本阅读和感受上的话题,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现场中的身份也自然演化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与合作者。
2.优化疏导教学流程的生成话题
在郑桂华老师执教的《安塞腰鼓》教学现场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课前郑老师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缺乏感觉,先看一段《安塞腰鼓》的录像,感受气势,学生说出观看后的感觉。教师板书:整齐、雄壮、壮观、原始的、朴素的、来自大自然的。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样一种感觉再来朗读《安塞腰鼓》,肯定会有新的感觉。可是学生在读后说不出新的感受,并没有把关注点从事件转移到文本,教学现场冷场可能是郑老师没有预设到的,但郑老师根据教学现场优化了话题。“大家在朗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有些句子就不那么明显。能不能独立地圈一圈?”话题的呈现正是学生“偾悱”之际,学生一启就发,教学流程连贯,教学内容在教学流程的调控下有效生成。
“优化话题”使阅读更灵性、意义更丰富、感悟更深刻、课堂更精彩。
杨梅,教师,现居江苏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