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结尾教学的优化设计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num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课的结尾应象开课一样重视,注重精心优化,使之成为既是本堂课教学的结尾又是开启下一堂的开始,有较强的诱思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产生想继续探究的学习欲望。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结尾;设计;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5-0-01
  人们常常强调新课导入,却很少人关注课的结尾。其实,作为一堂好课,结尾也同样需要精心设计,我们不仅要有“凤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才能为好课划上“圆满的句号”,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但这样的效果,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象开课那样精心设计,使课的结尾颇具匠心,使人产生无限遐思,犹如丝竹之声,余音绕梁。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课尾的优化设计。
  一、运用归纳总结式,强化知识梳理总结
  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结尾方法,既简单,又经济,是我们教师乐意而采取的惯用策略。也就是在一堂课结束时,我们组织引导学生回头看,梳理教学流程,总结本堂课所学知识,归纳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不需要去设计寓意深刻的哲理语句,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象,根据文本的特点就可以自然结束,水到渠成,干净利落。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马拉松》、《植树的季节》等课文时,我们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效果也较明显。
  二、运用回味式结尾,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在结尾时,有意不把问题讲透,留有余地,让学生去咀嚼、思考,悟出其中的道理;或者揭示新的矛盾,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作答,以激发学生下一次学习新课的求知欲,即这课的尾为另一课的头架桥作铺垫。这种结尾方法,艺术性要求高,既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又不使学生感到费解、不可琢磨,不被误认为是有意为难。这其中有一个度的问题,掌握好这个度就是艺术。一般说来,这种结尾的度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性质、难易的程度以及学生的水平,让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能够悟出道理,或找到答案。此外,使用这种方法,应在下次上课时进行检查复习,看看有多少学生悟出道理,全然明白。例如我教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时,则采用了其方法。《一夜的工作》通过描述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满怀深情地赞颂了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片断,以小喻多,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出总理的为人了。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我又让学生自读一篇名叫《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课文。我问:“同学们,总理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美好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一启发,使得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贡献不求享受,的确是新中国的好总理;也有的说: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有一次……
  三、运用拓展式结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延伸式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课终进完成。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再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课后我布置同学们以6—8人小组排演课文剧,在班上表演,并选出优秀的一队,老师再作辅导,无论从道具到音响,舞台设计等都作精心的编排,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此举轰动了全校。同学们通过朗诵表演,使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四、运用赏评式结尾,引导学生积极体验
  赏评式结尾也是语文教学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就是在课的结束时,引导学生欣赏和品评课文,感受课文的立意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可以让学生自由高声朗读或低声慢吟,领悟课文的神韵;也可以由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以画龙点睛式的评点;还可以借助幻灯投影和录音电教媒体,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们就可以在阅读总结环节,播放配上欢乐曲调的朗读录音教材,结合演示多媒体幻灯,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在漓江两岸的风光画面刺激下,产生欣赏情感,故而有想看、想听、想读的需求。这样结尾,运用多种电教手段,把语言形象、画面形象、音乐形象紧密结合起来,使文、画、曲、意、情融为一体,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自然的美,充满愉悦的气氛,又升华了课堂,让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总之,课终安排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特别是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学方法、模式日益丰富多样,我们要因文设计,因课把握,因实结尾,才能不牵强,才能不节外生枝“长尾巴”。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辨证认识课的结尾与开始,要把这堂的结尾当作下一堂的开始,富有升华和激趣,犹如一曲荡气回肠的赞歌,给人诗意般的感觉,余音绕梁,心头荡漾,催人奋进,使学生久久不愿离去。
  参考文献:
  [1]王海琴,小学语文课堂结尾设计初探[J].甘肃教育,2014年。
  [2]杨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结尾设计[J].时代教育,2012年。
  [3]胡燕,小学语文课结尾藝术[J].江西教育,2013年。
其他文献
“北郭诗人”在文章观上坚持“明道”,在诗学观上坚持“缘情”,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源于他们对“道”的理解。“道”首先是天地人文、物理人情之规律,于是他们用“缘情”的方式
基于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在粒子探测器信号处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论文基于“快通道+慢通道”结合的方式设计了一个适于SOC设计的粒子探测器读出电路,并采用FPGA仿真平台对所设计
【摘 要】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进程中,学生的自我个性张扬,为了顺应学生的发展年龄特征,教学课堂也应是生机勃勃、诙谐有趣的。教师利用布依文化有利于打造富有活力的课堂环境、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在轻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布依文化;小学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
为解决和填补中小型废旧金属冶炼企业开展放射性检测工作的需求,研究设计了一套经济、灵敏、高效的新型废旧金属熔炼放射性检测系统,介绍了其主要功能、硬件组成、后端软件管理
《中州全韵》是范善溱所作一部北曲性质的韵书,是关于近代汉语语音的重要著作。其中去分阴阳为本书最大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状况。
数学充满思维,充满抽象,这让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学习数学的枯燥和乏味,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激情飞扬,充满生命的活力呢?笔者以多年的数学经验试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中,所以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巩固新知识的起点,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地备课,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得每节课都有新意,让学生饶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