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语感
最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丐尊先生。他认为,语感就是对文字的灵敏的感觉。而叶圣陶先生指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由此可见,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为什么要发展学生的语感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叶圣陶先生也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对治事接物都有用处。”
具备良好的语感,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语感是言语能力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语感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实际应用中一接触语言文字,就会立即产生正确的全方位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语感能力差的,接触语言文字时,在运用惯常的分析理解手段之前,仅能领略其所承载内涵的一鳞半爪,甚至曲解其意。可见,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是很重要的。
三、怎样培养学生语感
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不能移植,也不能粘贴。”语感只能从自己的心灵深处慢慢地滋生起来。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以优美的经典的作品去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1、加强背诵积累训练,培养语感
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可以开展“每日一积累”活动:每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让全班学生轮流(每天一名)将预先选好的古诗、精美语段、富含哲理的佳句抄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将其抄在专用的本子上。先让学生自读,主要是把它读通、读准;再让学生谈谈大致意思、意象或蕴含哲理:然后由教师点拨、指导;最后要学生有滋有味地诵读。以上只要求粗知大意,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要求字字落实。一方面是不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另一方面是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到相同的诗句留有比较、感悟、体验的空间。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语感,发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结合,培养语感
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必要的练笔。先让学生听录音、老师或同学范读。在听之前要提出要求:精力集中,边听边思考老师所提问题。听后说说文章大致内容、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或思想,谈谈这篇文章中自己喜欢或感受深刻的语句、这些语句好在何处、自己觉得另有什么深意等等。然后默读,再出声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材料。读必须充分,要使学生的读所朱熹所言:“必须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可以分组分段朗读,也可以轮读,要求朗读时要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抑扬顿挫,语速快慢相宜、疾徐有致,读出情味、情趣和情调,读出作者的情感流程。
读后,老师加以适当的点评,再让学生抄写、仿写、改写和写读后感。抄写(自己喜欢的优美语段或蕴含深义的的佳句)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增强鉴别能力;仿写能提高写作技巧和语言的应用能力;改写能锻炼想象思维,拓展思路;写读后感能让我们在写作积累中形成主观的语感意识。
3、在生活中积累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口头言语、书面言语的实践活动,如参加竞选演讲、辨论赛,当节目主持,自编自演相声、小品等等,让学生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妙,洞察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从言语实践中习得丰富的语感。
总之,语感的培养并不是缥缈不可循的,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发现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学生的语感是可以不断提高的。
最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丐尊先生。他认为,语感就是对文字的灵敏的感觉。而叶圣陶先生指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由此可见,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为什么要发展学生的语感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叶圣陶先生也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对治事接物都有用处。”
具备良好的语感,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语感是言语能力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语感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实际应用中一接触语言文字,就会立即产生正确的全方位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语感能力差的,接触语言文字时,在运用惯常的分析理解手段之前,仅能领略其所承载内涵的一鳞半爪,甚至曲解其意。可见,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是很重要的。
三、怎样培养学生语感
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不能移植,也不能粘贴。”语感只能从自己的心灵深处慢慢地滋生起来。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以优美的经典的作品去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1、加强背诵积累训练,培养语感
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可以开展“每日一积累”活动:每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让全班学生轮流(每天一名)将预先选好的古诗、精美语段、富含哲理的佳句抄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将其抄在专用的本子上。先让学生自读,主要是把它读通、读准;再让学生谈谈大致意思、意象或蕴含哲理:然后由教师点拨、指导;最后要学生有滋有味地诵读。以上只要求粗知大意,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要求字字落实。一方面是不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另一方面是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到相同的诗句留有比较、感悟、体验的空间。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语感,发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结合,培养语感
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必要的练笔。先让学生听录音、老师或同学范读。在听之前要提出要求:精力集中,边听边思考老师所提问题。听后说说文章大致内容、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或思想,谈谈这篇文章中自己喜欢或感受深刻的语句、这些语句好在何处、自己觉得另有什么深意等等。然后默读,再出声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材料。读必须充分,要使学生的读所朱熹所言:“必须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可以分组分段朗读,也可以轮读,要求朗读时要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抑扬顿挫,语速快慢相宜、疾徐有致,读出情味、情趣和情调,读出作者的情感流程。
读后,老师加以适当的点评,再让学生抄写、仿写、改写和写读后感。抄写(自己喜欢的优美语段或蕴含深义的的佳句)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增强鉴别能力;仿写能提高写作技巧和语言的应用能力;改写能锻炼想象思维,拓展思路;写读后感能让我们在写作积累中形成主观的语感意识。
3、在生活中积累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口头言语、书面言语的实践活动,如参加竞选演讲、辨论赛,当节目主持,自编自演相声、小品等等,让学生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妙,洞察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从言语实践中习得丰富的语感。
总之,语感的培养并不是缥缈不可循的,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发现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学生的语感是可以不断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