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大多数教师生怕自己在课堂上浪费了一分钟,更害怕课堂上出现“意外”,无法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等。但现实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可能“如愿以偿”。仔细想想,其实这正是我们数学课堂美之所在。本文从美在好奇、美在故意、美在反问三方面入手,用叙事的方法阐述了数学课堂美之所在。
关键词:数学课堂;美之所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4-007-1
一、美在好奇
那是一节“反比例函数的图形与性质”复习课,我设计好了讲义,安排了5个基础练习,用来复习回顾已经讲过的一些性质与运用。结束了一些简单的上课“开场”仪式后,我便急忙抓紧时间让孩子们开始解题,孩子们一边解题,我一边巡视。突然发现,第4题选择题,约一半的学生选择了A,而正确答案是D,这是为什么?我心里嘀咕着:这是前两天刚刚讲过的知识点啊,就是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呀!我回到讲台,凝视着这个题目:
已知,点A(-2,y1)、B(-1,y2)、C(1,y3)都在反比例函数y=-2x的图像上,则下列比较结论正确的是()
A.y1>y2>y3 B.y1>y3>y2
C.y3>y2>y1 D.y2>y1>y3
心中再次激情涟漪:是啊,答案明明是D啊,怎么那么多孩子选择A呢?于是,我决定,我一定要弄个明白。原来,我也挺好奇的嘛!
二、美在故意
我淡定的问道,“做好了吗?孩子们”。“好了”。全班几乎同时答道。“那接下来,我们核对一下结果”。我从第1题一次核对到第3题,发现孩子们的正确率很高,心中得到些许抚慰。
“Z同学,你第4题的答案是什么?”我故意询问这个选择了A的同学,显然,他不假思索的说出了答案“我选的A”。“同意的请举手”。仿佛重演一般,一半的孩子举起了手。
“哟……”我提高嗓门,冗长的说出一个字,其中还掺杂着些许“转音”。孩子们一下子被我的这个字“吓”住了,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期待着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幕。
“有不同意见吗?请举手”——我不慌不忙的“卖起关子”来。
“有!”——这些孩子的回答是我“哟”字的最好“和弦”伴奏。
“Y同学,你说说看”,“我选的是D”。我和Y同学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这次对话。其他的孩子们,尤其是选错了的孩子们,都在忙着修改答案。于是,我又故意“为难”起Z同学。
“Z同学,你知道他为什么选D吗?”,“不知道”。我和Z同学的对话时间也很短。
教室陡然安静多了,似乎都能听见孩子们的呼吸声。两次简短的对话,让空气中弥漫了“硝烟”的味道。我心里暗自窃喜——这都是我故意的。
三、美在反问
“既然你不知道他的原因,那么你能告诉我你选择A的理由吗?”我想,这个问题全班同学应该都听得十分仔细了。
“能”,Z同学响亮的回答道。“请说说看”,我继续轻声说道。
“根据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因为k=-2小于0,所以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又因为-2<-1<0,所以y1>y2>y3,即A”。Z同學清晰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很好,语言组织的不错,条理清晰”,我十分的肯定了孩子的回答。“下面,我再找一位选择D的同学来说说他的理由”我稍作停顿,“X同学,你说说看”。
“我是把A、B、C三个点的横坐标代入函数关系式中,分别求出y1、y2、y3的值,然后比较大小,就得到了答案D”。
“是这样得出答案的请举手”,问题一出,部分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手来。
“不错,这种解法就是将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代入函数关系式求出具体的值,再进行大小的比较,我们简称为求值法比较大小”,我朝X同学竖起大拇指,肯定了他的答案,并作出了总结。
“谁知道Z同学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我紧锁眉头,歪着头,面目似乎百思不得其解的反问道。一下子,空气就凝固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孩子举起了手。
“W同学,你来试试”,我面带笑容,选择了一位举手的孩子。
“Z同学的问题出在他没有判断A、B、C三个点是否在同一个象限内,很明显这3个点不在同一象限,所以他这样用性质来比较是不对的。”W同学迅速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可我总感觉有些凌乱,不成章法。
望着一些孩子迷茫的眼神,我又一次地反问道,“你们真的听懂了吗?”。
……
“W同学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因为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说道,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所以我们在比较大小时,要首先观察这些点是不是在同一个象限,只有在同一个象限才能用这样的性质来比较大小”,我略作停顿,再次问道,“这次听明白的请举手”。全班同学几乎同时举起了手。
“那么……”我突然大声地问道:“你还有其它的解法吗?”
教室又一次静了下来,似乎人人都摒住了呼吸。
“我们刚刚用代数求值、性质回答了问题,分别从符号语言、文字语言的角度进行了总结,难度你就不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吗?”,我还在继续反问着,就是想让这“该死的”沉寂被打破。
……
“这就是我们的第三种解法,图像法,也就是三种数学语言里的图形语言”。此时,我觉得我的总结是那么的“精辟”,有力,内心深处溅起了开心的浪花。
每当我静下心来仔细回味着这节课,“咀嚼”着这个片段,心中多了些许思考。
为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除了传授数学知识以外,还应通过更多的方式来展示数学的美,使孩子爱上数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美之所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4-007-1
一、美在好奇
那是一节“反比例函数的图形与性质”复习课,我设计好了讲义,安排了5个基础练习,用来复习回顾已经讲过的一些性质与运用。结束了一些简单的上课“开场”仪式后,我便急忙抓紧时间让孩子们开始解题,孩子们一边解题,我一边巡视。突然发现,第4题选择题,约一半的学生选择了A,而正确答案是D,这是为什么?我心里嘀咕着:这是前两天刚刚讲过的知识点啊,就是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呀!我回到讲台,凝视着这个题目:
已知,点A(-2,y1)、B(-1,y2)、C(1,y3)都在反比例函数y=-2x的图像上,则下列比较结论正确的是()
A.y1>y2>y3 B.y1>y3>y2
C.y3>y2>y1 D.y2>y1>y3
心中再次激情涟漪:是啊,答案明明是D啊,怎么那么多孩子选择A呢?于是,我决定,我一定要弄个明白。原来,我也挺好奇的嘛!
二、美在故意
我淡定的问道,“做好了吗?孩子们”。“好了”。全班几乎同时答道。“那接下来,我们核对一下结果”。我从第1题一次核对到第3题,发现孩子们的正确率很高,心中得到些许抚慰。
“Z同学,你第4题的答案是什么?”我故意询问这个选择了A的同学,显然,他不假思索的说出了答案“我选的A”。“同意的请举手”。仿佛重演一般,一半的孩子举起了手。
“哟……”我提高嗓门,冗长的说出一个字,其中还掺杂着些许“转音”。孩子们一下子被我的这个字“吓”住了,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期待着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幕。
“有不同意见吗?请举手”——我不慌不忙的“卖起关子”来。
“有!”——这些孩子的回答是我“哟”字的最好“和弦”伴奏。
“Y同学,你说说看”,“我选的是D”。我和Y同学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这次对话。其他的孩子们,尤其是选错了的孩子们,都在忙着修改答案。于是,我又故意“为难”起Z同学。
“Z同学,你知道他为什么选D吗?”,“不知道”。我和Z同学的对话时间也很短。
教室陡然安静多了,似乎都能听见孩子们的呼吸声。两次简短的对话,让空气中弥漫了“硝烟”的味道。我心里暗自窃喜——这都是我故意的。
三、美在反问
“既然你不知道他的原因,那么你能告诉我你选择A的理由吗?”我想,这个问题全班同学应该都听得十分仔细了。
“能”,Z同学响亮的回答道。“请说说看”,我继续轻声说道。
“根据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因为k=-2小于0,所以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又因为-2<-1<0,所以y1>y2>y3,即A”。Z同學清晰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很好,语言组织的不错,条理清晰”,我十分的肯定了孩子的回答。“下面,我再找一位选择D的同学来说说他的理由”我稍作停顿,“X同学,你说说看”。
“我是把A、B、C三个点的横坐标代入函数关系式中,分别求出y1、y2、y3的值,然后比较大小,就得到了答案D”。
“是这样得出答案的请举手”,问题一出,部分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手来。
“不错,这种解法就是将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代入函数关系式求出具体的值,再进行大小的比较,我们简称为求值法比较大小”,我朝X同学竖起大拇指,肯定了他的答案,并作出了总结。
“谁知道Z同学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我紧锁眉头,歪着头,面目似乎百思不得其解的反问道。一下子,空气就凝固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孩子举起了手。
“W同学,你来试试”,我面带笑容,选择了一位举手的孩子。
“Z同学的问题出在他没有判断A、B、C三个点是否在同一个象限内,很明显这3个点不在同一象限,所以他这样用性质来比较是不对的。”W同学迅速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可我总感觉有些凌乱,不成章法。
望着一些孩子迷茫的眼神,我又一次地反问道,“你们真的听懂了吗?”。
……
“W同学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因为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说道,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所以我们在比较大小时,要首先观察这些点是不是在同一个象限,只有在同一个象限才能用这样的性质来比较大小”,我略作停顿,再次问道,“这次听明白的请举手”。全班同学几乎同时举起了手。
“那么……”我突然大声地问道:“你还有其它的解法吗?”
教室又一次静了下来,似乎人人都摒住了呼吸。
“我们刚刚用代数求值、性质回答了问题,分别从符号语言、文字语言的角度进行了总结,难度你就不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吗?”,我还在继续反问着,就是想让这“该死的”沉寂被打破。
……
“这就是我们的第三种解法,图像法,也就是三种数学语言里的图形语言”。此时,我觉得我的总结是那么的“精辟”,有力,内心深处溅起了开心的浪花。
每当我静下心来仔细回味着这节课,“咀嚼”着这个片段,心中多了些许思考。
为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除了传授数学知识以外,还应通过更多的方式来展示数学的美,使孩子爱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