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阳市第五中学 河南 安阳 455000)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的讲为主,或交待事件、人物、过程,或交待历史发展的演变,有时则布置一些枯燥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回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以旁观者的心态了解历史,而不是以身临其境的态度去亲近历史。因此,学生常反映历史年代多,历史知识量大,历史知识不易记忆。而教师也常常抱怨“学生上课听得有滋有味,而课后却将历史知识几乎忘记殆尽”的局面。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其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而以上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活动来完成。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的内容丰富,历史图片增多,实用性也增强了,并且贴近学生的方式设置了“动脑筋”栏目;安排活动与探究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由阅读卡则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在教学改革中,我认为历史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进行。
1. 注重课堂题目创设 首先,注重课堂题目的创设,这是引发学生对事件关注的切入口,显得极为重要。某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可以通过几个活动题目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对事件的理解和认识在活动中一气呵成,毫无乏味之感。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和冲突》中,郑和下西洋是该课的重点,我通过4个活动题来完成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活动一,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原因各是什么;活动二,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要带领大家进行一次以“了解郑和下西洋”为主题的旅游,你该如何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概况以及经过的具体路线;活动三,如果你要去探访郑和走过的足迹,你能给出一张简单的路程图吗?(从海沧出发,经过的省、市、国家、地区等);活动四,以下给出一些材料,谈谈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以上四个题目的设置,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题目的创设也很讲究艺术和方法。(1)把活动题的主语设置成“我”或“你”,这样,学生在思考时有身临其境之感,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事件当中,思维方式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上面所讲“郑和下西洋”题目的设置,多以“你”为主语来创设。又如,七年级上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想象一下,我们班是当时北京人时期的一个群体,我们该如何进行分工合作,我们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此题一出,距离很遥远的原始人群生活仿佛就在眼前,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在想象过程中,学生也就掌握了北京人的特征,特别是对北京人只懂得使用天然火,而不是人工取火印象极为深刻。这种第一、第二人称设置法非常好,在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常设常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新教材的图片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形象,教师应充分利用、挖掘出图片所潜藏的信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时,南方得到开发的原因是此课的重点亦是难点,我就让学生分析《耕获图》来获取信息。我这样设计题目:“这是一幅南宋时画在扇子上的图,图中有70多个不同形象的人物,他们都正在干什么?我们一起来探讨南方得到开发的原因是什么?”此图虽小,但人物众多,个个栩栩如生,学生对此有极大兴趣,个个举手发言,再经过老师的指导补充,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其次,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题时宜采用竞赛法进行,因为初一、初二的学生好胜心强,且喜怒易于表露,采用竞赛方式易激发他们思考、回答问题的欲望。
2. 上好活动课,做好探索题 这是新教材较之旧教材新颖、实用的地方,对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如七年级的活动与探究题:小制作“用橡皮泥或胶泥,模仿商周青铜器做一件器物”;七年级下册活动与探究题:办历史小画报“宋词内容广泛,选一首你喜欢的宋词,配上一幅山水式景物画,或几位同学合作为办一期介绍宋词的小画报”。以上这两道题颇受学生欢迎,正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历史,在画中了解历史,有助于学生保持对历史的爱好和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参与性。
3. 着眼于学生身上的“亮点” 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教学,教师始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用慈爱的眼神、鼓励性的言语去激励学生,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喝彩加油。特别是对学困生应付出更多的关爱,如,课堂上布置浅显易懂的问题请学困生回答,让“学困生”得到表扬的机会,让他们享受到取得成绩的喜悦之情,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和照顾,明白他们不是“被遗忘的角落”。例如,七年级的某位学生在上学期时无心读书,上历史课时常心不在焉,经常故意调皮捣蛋以此吸引我的注意,或以此寻开心,但他又不愿接受教师和同学的教育和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学生,我没有把他视为另类,而是主动地接近、关心、爱护他,并注意观察其各方面的表现。有一次,我讲到蔡伦改进造纸术时,这位学生说,用树皮、破麻绳、破渔网等作原料就可以造纸。我非常吃惊,当即对他进行了表扬并且和颜悦色地问他这答案是哪来的,他说是从故事书上看到的。第二天他从家里带来故事书给我看,果然说得一点没错,他还告诉我,他小的时候很爱看故事书。这时,我的眼睛湿润了:“瞧,多可爱的孩子。”随即,第二天在班上我对他大加赞扬,进行鼓励,还经常在其他同学面前夸他,让其他同学间接地传递我对他的期望和褒扬。他终于感到自己还行,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做得好,从此以后他对自己有了信心,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历史课的学习当中。
历史是包罗万象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新教材所设立的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题、自由阅读卡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宽了探索的空间。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正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美好理念植根于我们的头脑中。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我们的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的讲为主,或交待事件、人物、过程,或交待历史发展的演变,有时则布置一些枯燥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回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以旁观者的心态了解历史,而不是以身临其境的态度去亲近历史。因此,学生常反映历史年代多,历史知识量大,历史知识不易记忆。而教师也常常抱怨“学生上课听得有滋有味,而课后却将历史知识几乎忘记殆尽”的局面。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其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而以上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活动来完成。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的内容丰富,历史图片增多,实用性也增强了,并且贴近学生的方式设置了“动脑筋”栏目;安排活动与探究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由阅读卡则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在教学改革中,我认为历史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进行。
1. 注重课堂题目创设 首先,注重课堂题目的创设,这是引发学生对事件关注的切入口,显得极为重要。某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可以通过几个活动题目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对事件的理解和认识在活动中一气呵成,毫无乏味之感。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和冲突》中,郑和下西洋是该课的重点,我通过4个活动题来完成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活动一,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原因各是什么;活动二,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要带领大家进行一次以“了解郑和下西洋”为主题的旅游,你该如何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概况以及经过的具体路线;活动三,如果你要去探访郑和走过的足迹,你能给出一张简单的路程图吗?(从海沧出发,经过的省、市、国家、地区等);活动四,以下给出一些材料,谈谈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以上四个题目的设置,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题目的创设也很讲究艺术和方法。(1)把活动题的主语设置成“我”或“你”,这样,学生在思考时有身临其境之感,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事件当中,思维方式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上面所讲“郑和下西洋”题目的设置,多以“你”为主语来创设。又如,七年级上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想象一下,我们班是当时北京人时期的一个群体,我们该如何进行分工合作,我们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此题一出,距离很遥远的原始人群生活仿佛就在眼前,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在想象过程中,学生也就掌握了北京人的特征,特别是对北京人只懂得使用天然火,而不是人工取火印象极为深刻。这种第一、第二人称设置法非常好,在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常设常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新教材的图片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形象,教师应充分利用、挖掘出图片所潜藏的信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时,南方得到开发的原因是此课的重点亦是难点,我就让学生分析《耕获图》来获取信息。我这样设计题目:“这是一幅南宋时画在扇子上的图,图中有70多个不同形象的人物,他们都正在干什么?我们一起来探讨南方得到开发的原因是什么?”此图虽小,但人物众多,个个栩栩如生,学生对此有极大兴趣,个个举手发言,再经过老师的指导补充,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其次,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题时宜采用竞赛法进行,因为初一、初二的学生好胜心强,且喜怒易于表露,采用竞赛方式易激发他们思考、回答问题的欲望。
2. 上好活动课,做好探索题 这是新教材较之旧教材新颖、实用的地方,对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如七年级的活动与探究题:小制作“用橡皮泥或胶泥,模仿商周青铜器做一件器物”;七年级下册活动与探究题:办历史小画报“宋词内容广泛,选一首你喜欢的宋词,配上一幅山水式景物画,或几位同学合作为办一期介绍宋词的小画报”。以上这两道题颇受学生欢迎,正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历史,在画中了解历史,有助于学生保持对历史的爱好和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参与性。
3. 着眼于学生身上的“亮点” 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教学,教师始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用慈爱的眼神、鼓励性的言语去激励学生,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喝彩加油。特别是对学困生应付出更多的关爱,如,课堂上布置浅显易懂的问题请学困生回答,让“学困生”得到表扬的机会,让他们享受到取得成绩的喜悦之情,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和照顾,明白他们不是“被遗忘的角落”。例如,七年级的某位学生在上学期时无心读书,上历史课时常心不在焉,经常故意调皮捣蛋以此吸引我的注意,或以此寻开心,但他又不愿接受教师和同学的教育和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学生,我没有把他视为另类,而是主动地接近、关心、爱护他,并注意观察其各方面的表现。有一次,我讲到蔡伦改进造纸术时,这位学生说,用树皮、破麻绳、破渔网等作原料就可以造纸。我非常吃惊,当即对他进行了表扬并且和颜悦色地问他这答案是哪来的,他说是从故事书上看到的。第二天他从家里带来故事书给我看,果然说得一点没错,他还告诉我,他小的时候很爱看故事书。这时,我的眼睛湿润了:“瞧,多可爱的孩子。”随即,第二天在班上我对他大加赞扬,进行鼓励,还经常在其他同学面前夸他,让其他同学间接地传递我对他的期望和褒扬。他终于感到自己还行,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做得好,从此以后他对自己有了信心,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历史课的学习当中。
历史是包罗万象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新教材所设立的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题、自由阅读卡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宽了探索的空间。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正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美好理念植根于我们的头脑中。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我们的教学效果就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