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沧州市沧县兴济镇一中 河北 沧县 061000)
【摘 要】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了解化学基本知识,提高化学素养的主渠道,教师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利用化学史实,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志向和责任心,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和挑战的科学精神。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积极思维,巧妙的设计各种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智力得到开发。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启发式教学;探索性实验
1. 利用化学史实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化学同其它任何科学一样,都是人类创造发明的结晶。化学的历史,不仅仅是化学发展事件的记录和复原,也是化学思想演变的反映和再现,它触及到著名学者的生平和思想的逐渐演进,也涉及到科学家从事科学工作的研究方法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联系有关的化学历史,向学生介绍化学家献身科学研究的事迹,讲述科学家进行科学探讨的思维方法,就会有助于从知识中取得科学思想,使学生受到创新的启示。例如:在讲授氧气的发现、性质和燃烧的概念时,就可以揭示人们在获得这些知识过程中的一些思想借鉴。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本来发现的是能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到陈旧燃素学说思想的束缚,却没有让主观去服从客观,进而推翻错误的燃素说,也就在真理碰到鼻尖时还是没有得到真理。相反,同时代的德国化学家拉瓦锡,却不迷信教条和权威,充分尊重实践,大胆创新,为了弄清燃烧过程,他把天平引进化学,进行了相当精密的定量分析测定,这就使他发现,原来燃烧只是同氧气有关,而与所谓燃素无关,燃素完全是多余的也是虚构的东西,从而推翻了统治化学界达百年之多的燃素说,实现了一场化学上的深刻革命。从普利斯特利的失败和拉瓦锡的成功之中,可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保守思想是禁锢人类思维之大敌,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不致被经验所困惑,被保守所禁锢。
在教学中,化学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发展史,在教给学生知识结论的同时,有意识地介绍获得知识结论的方法,将有助于获得科学研究的方法。
2. 利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 德国教育家普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设法激化、唤醒学生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大凡科学家,发明家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创新的原动力。作为化学教师,可以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激化学生好奇心。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教师上课魔术般的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传家宝——烧不坏的手帕,用酒精浸泡手帕后点燃,燃烧后手帕完好无损。化学联系实际很强,学生对日常生活出现一些有趣的感到无限神奇,内心充满去解开谜底的强烈愿望。同学们很好奇为什么烧不坏,自主探究燃烧的条件。又如在菜市场卖鱼的经常向水中通氧气,为什么汽水一开盖就会冒泡?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不断设置了类似的情景,一步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寓知于乐,以趣激学。
3. 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思维。”实验中化学所产生的各种变化,以及伴随变化的各种现象都能刺激学生的神经中枢,使学生处于思维状态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化学实验优化课堂教学,变演示实验为探索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提供机会,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地参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看“热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门道”。
例如:在“在讲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和性质时, 教师先讲清楚其颜色、状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的FeSO4 溶液与 NaOH 溶液反应, 结果学生未能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 而看到的是灰绿色沉淀, 随后逐渐变为红褐色”。 这一“反常”现象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这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 为何将滴管伸入液面之下?久置的 NaOH 溶液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学生领悟到是氧气作怪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怎样才能使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氧化速度减慢?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和思考, 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被激发,提出了改进实验的方法,然后师生一起讨论,比较各种方法,最后在新制的 FeSO4 液面上滴加几滴苯,将滴管伸入液面下,再滴入 NaOH 溶液,终于观察到了白色的 Fe(OH)2 沉淀,并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照方抓药式”的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熟练操作的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有关实验,并对实验成败进行评估,这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素质,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索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大有帮助的。如“室温下盐的溶解度的测试”可先提出实验题目让学生思考:要思考室温下KNO3溶解度,从何处下手?从溶解度下手,必须解决的问题(1)保持温度(2)测得100克水最多能溶解KNO3,第一个问题很好解决,关键是第二个问题。对此,学生会提出各种方案,有的基本原理正确,但费时太多,实际上行不通;有的基本原理错了。在这“愤排”状态教师提醒:“是否必须用100克水?水多少是不是关键?能否从饱和溶液着手?”经过以上讨论拟定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对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也把握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而且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非常广泛的空间,也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和途径。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增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意识,充分挖掘和应用教材中的相关因素,合理创设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氛围,采取恰当有效的激励措施,学生就会逐步形成创新思维的良好品格,就一定能成为适应时代要求、勇于开拓、善于创造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 任静,在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
[2] 俞啸云著《中学创造性教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10日出版
[3] 佘宗平,健全创新人格,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中学化学参考,2004
【摘 要】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了解化学基本知识,提高化学素养的主渠道,教师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利用化学史实,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志向和责任心,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和挑战的科学精神。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积极思维,巧妙的设计各种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智力得到开发。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启发式教学;探索性实验
1. 利用化学史实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化学同其它任何科学一样,都是人类创造发明的结晶。化学的历史,不仅仅是化学发展事件的记录和复原,也是化学思想演变的反映和再现,它触及到著名学者的生平和思想的逐渐演进,也涉及到科学家从事科学工作的研究方法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联系有关的化学历史,向学生介绍化学家献身科学研究的事迹,讲述科学家进行科学探讨的思维方法,就会有助于从知识中取得科学思想,使学生受到创新的启示。例如:在讲授氧气的发现、性质和燃烧的概念时,就可以揭示人们在获得这些知识过程中的一些思想借鉴。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本来发现的是能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到陈旧燃素学说思想的束缚,却没有让主观去服从客观,进而推翻错误的燃素说,也就在真理碰到鼻尖时还是没有得到真理。相反,同时代的德国化学家拉瓦锡,却不迷信教条和权威,充分尊重实践,大胆创新,为了弄清燃烧过程,他把天平引进化学,进行了相当精密的定量分析测定,这就使他发现,原来燃烧只是同氧气有关,而与所谓燃素无关,燃素完全是多余的也是虚构的东西,从而推翻了统治化学界达百年之多的燃素说,实现了一场化学上的深刻革命。从普利斯特利的失败和拉瓦锡的成功之中,可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保守思想是禁锢人类思维之大敌,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不致被经验所困惑,被保守所禁锢。
在教学中,化学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发展史,在教给学生知识结论的同时,有意识地介绍获得知识结论的方法,将有助于获得科学研究的方法。
2. 利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意识 德国教育家普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设法激化、唤醒学生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大凡科学家,发明家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创新的原动力。作为化学教师,可以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激化学生好奇心。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教师上课魔术般的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传家宝——烧不坏的手帕,用酒精浸泡手帕后点燃,燃烧后手帕完好无损。化学联系实际很强,学生对日常生活出现一些有趣的感到无限神奇,内心充满去解开谜底的强烈愿望。同学们很好奇为什么烧不坏,自主探究燃烧的条件。又如在菜市场卖鱼的经常向水中通氧气,为什么汽水一开盖就会冒泡?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不断设置了类似的情景,一步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寓知于乐,以趣激学。
3. 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思维。”实验中化学所产生的各种变化,以及伴随变化的各种现象都能刺激学生的神经中枢,使学生处于思维状态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化学实验优化课堂教学,变演示实验为探索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提供机会,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地参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看“热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门道”。
例如:在“在讲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和性质时, 教师先讲清楚其颜色、状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的FeSO4 溶液与 NaOH 溶液反应, 结果学生未能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 而看到的是灰绿色沉淀, 随后逐渐变为红褐色”。 这一“反常”现象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这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 为何将滴管伸入液面之下?久置的 NaOH 溶液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学生领悟到是氧气作怪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怎样才能使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氧化速度减慢?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和思考, 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被激发,提出了改进实验的方法,然后师生一起讨论,比较各种方法,最后在新制的 FeSO4 液面上滴加几滴苯,将滴管伸入液面下,再滴入 NaOH 溶液,终于观察到了白色的 Fe(OH)2 沉淀,并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照方抓药式”的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熟练操作的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有关实验,并对实验成败进行评估,这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素质,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索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大有帮助的。如“室温下盐的溶解度的测试”可先提出实验题目让学生思考:要思考室温下KNO3溶解度,从何处下手?从溶解度下手,必须解决的问题(1)保持温度(2)测得100克水最多能溶解KNO3,第一个问题很好解决,关键是第二个问题。对此,学生会提出各种方案,有的基本原理正确,但费时太多,实际上行不通;有的基本原理错了。在这“愤排”状态教师提醒:“是否必须用100克水?水多少是不是关键?能否从饱和溶液着手?”经过以上讨论拟定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对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也把握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而且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非常广泛的空间,也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和途径。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增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意识,充分挖掘和应用教材中的相关因素,合理创设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氛围,采取恰当有效的激励措施,学生就会逐步形成创新思维的良好品格,就一定能成为适应时代要求、勇于开拓、善于创造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 任静,在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
[2] 俞啸云著《中学创造性教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10日出版
[3] 佘宗平,健全创新人格,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中学化学参考,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