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进步,科技飞速发展,信息量呈倍数增加,我们的世界每天都在刷新着我们的认知。这一切都是我们现代人必须面对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种认知世界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这样说,当下人没有批判意识就难以对海量信息进行甄别,就难以立足社会,难以更好发展。而要拥有批判意识,必须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育为基础,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推动力量。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素质。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实际语文问题解决能力逐渐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力养成的一个重要点,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强调知识的傳授,而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一直处于真空状态。在本文中,我将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初步的探究。
一、目前批判性思维教学存在的问题
1.唯课本理论,过于依赖教师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多为被动式、压迫式的学习。教师在现实教学中为了教学进度,教学任务,教学成绩等原因往往注重知识的反复式强化训练。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学生的主动学习,批判性思维能力都难以养成。在这样的教学现状下,学生们失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养成的机会,他们会过分地依赖课本,相信教师。这样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知识的真理性和双面性,这就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师生忽视批判性思维教学
由于对批判性思维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很多教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直接忽略了批判性思维教学。而语文学科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缺失,会导致学生养成被动学习、依赖他人的学习习惯,其严重制约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们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就逐渐丧失。学生们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面对形形色色的信息资源时,他们会显得无所适从,从而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探讨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批判性思维
问题精神反映的是勇于思考,我们常说敢想才敢做。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表达的习惯,创造条件使孩子们充分发掘潜力,从而“言他人所未言,想他人所未想”。如果学生充当的角色仅仅是一味地接受与继承,那么何来创新和发展。所以作为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鼓励和保护学生的求知,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有一位学生在读完《愚公移山》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非要让山搬家?为何愚公不搬家呢?这是一个多好的问题啊!它不仅是对征服大山这种方式的一种质疑,更是一种反式思维或逆向思维的体现,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老师的第一反应就不应是去分析它对与错,而是首先要给予肯定,让批判性思维的火花能够燃烧。批判性思维强调质疑精神,质疑精神的实质就是提出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做法与途径。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指出:先提出问题——观点,然后经过怀疑、否定,经验由于受到批评而得到重建。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学生的脑海中一旦形成问题意识,就会带来学习态度的转变,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思考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成为一种内在需求,极大地激发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动机高涨,形成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①例如在学习《鸿门宴》一课时,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这些方面的问题:1,假如刘邦在鸿门宴上被刺杀,历史将会怎样?天下一定会是项羽的吗?2,项羽不杀刘邦是一种被某些人所不齿的妇人之仁吗?这种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进一步去研究刘邦与项羽的性格及他们成功与失败背后的原因,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在语文学习中不忘强调科学精神,通过让学生寻找与已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从而提出质疑,这样的教学也可以增强学生批判精神。从而激发学生不唯书,不迷性权威的批判思维意识。
2.构建合作互动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力争形成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让语文教学变成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和合作。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民主、和谐、开放、合作的课堂。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对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疑难、反驳都要充分鼓励,满腔热情地回应;对任何不正确的见解,哪怕是荒诞的错误都要心平气和地探讨,以理服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处于最佳状态。须知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课堂上要广泛开展民主讨论,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运用个人语言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生成自己的思想。鼓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敢于积极大胆地质疑;引导学生回答思考出丰富多彩的问题答案。对于重要而深刻的问题,可与同学们一块学习讨论交流,共同探究。对争议性问题教师不急于下结论,留给学生二次或三次讨论的机会。在课堂讨论与对话中,应鼓励学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3.宽容学生的错误,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如果采取宽容态度,就能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相反,如果对学生的错误持否定态度,就会挫伤其好奇心,止步其思维。怀特黑德曾说:“假若不让错误出现,便不会有真理降世。”它充分说明不宽容学生错误,实际上是扼杀批判性思维的诞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那些富有挑战性的见解,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然后再论是非,或解释或疏导,或让大家展开讨论,彼此交流。思想在宽容中成熟,知识在宽容中完善。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学生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独立人格的人。
注释:
①王枬等.智慧型教师的诞生[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素质。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实际语文问题解决能力逐渐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力养成的一个重要点,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强调知识的傳授,而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一直处于真空状态。在本文中,我将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初步的探究。
一、目前批判性思维教学存在的问题
1.唯课本理论,过于依赖教师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多为被动式、压迫式的学习。教师在现实教学中为了教学进度,教学任务,教学成绩等原因往往注重知识的反复式强化训练。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学生的主动学习,批判性思维能力都难以养成。在这样的教学现状下,学生们失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养成的机会,他们会过分地依赖课本,相信教师。这样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知识的真理性和双面性,这就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师生忽视批判性思维教学
由于对批判性思维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很多教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直接忽略了批判性思维教学。而语文学科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缺失,会导致学生养成被动学习、依赖他人的学习习惯,其严重制约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们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就逐渐丧失。学生们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面对形形色色的信息资源时,他们会显得无所适从,从而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探讨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批判性思维
问题精神反映的是勇于思考,我们常说敢想才敢做。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表达的习惯,创造条件使孩子们充分发掘潜力,从而“言他人所未言,想他人所未想”。如果学生充当的角色仅仅是一味地接受与继承,那么何来创新和发展。所以作为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鼓励和保护学生的求知,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有一位学生在读完《愚公移山》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非要让山搬家?为何愚公不搬家呢?这是一个多好的问题啊!它不仅是对征服大山这种方式的一种质疑,更是一种反式思维或逆向思维的体现,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老师的第一反应就不应是去分析它对与错,而是首先要给予肯定,让批判性思维的火花能够燃烧。批判性思维强调质疑精神,质疑精神的实质就是提出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做法与途径。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指出:先提出问题——观点,然后经过怀疑、否定,经验由于受到批评而得到重建。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学生的脑海中一旦形成问题意识,就会带来学习态度的转变,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思考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成为一种内在需求,极大地激发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动机高涨,形成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①例如在学习《鸿门宴》一课时,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这些方面的问题:1,假如刘邦在鸿门宴上被刺杀,历史将会怎样?天下一定会是项羽的吗?2,项羽不杀刘邦是一种被某些人所不齿的妇人之仁吗?这种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进一步去研究刘邦与项羽的性格及他们成功与失败背后的原因,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在语文学习中不忘强调科学精神,通过让学生寻找与已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从而提出质疑,这样的教学也可以增强学生批判精神。从而激发学生不唯书,不迷性权威的批判思维意识。
2.构建合作互动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力争形成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让语文教学变成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和合作。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民主、和谐、开放、合作的课堂。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对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疑难、反驳都要充分鼓励,满腔热情地回应;对任何不正确的见解,哪怕是荒诞的错误都要心平气和地探讨,以理服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处于最佳状态。须知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课堂上要广泛开展民主讨论,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运用个人语言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生成自己的思想。鼓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敢于积极大胆地质疑;引导学生回答思考出丰富多彩的问题答案。对于重要而深刻的问题,可与同学们一块学习讨论交流,共同探究。对争议性问题教师不急于下结论,留给学生二次或三次讨论的机会。在课堂讨论与对话中,应鼓励学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3.宽容学生的错误,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如果采取宽容态度,就能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相反,如果对学生的错误持否定态度,就会挫伤其好奇心,止步其思维。怀特黑德曾说:“假若不让错误出现,便不会有真理降世。”它充分说明不宽容学生错误,实际上是扼杀批判性思维的诞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那些富有挑战性的见解,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然后再论是非,或解释或疏导,或让大家展开讨论,彼此交流。思想在宽容中成熟,知识在宽容中完善。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学生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独立人格的人。
注释:
①王枬等.智慧型教师的诞生[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