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镇化建设速度越来越快,从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城市设计规划是一个城市建设的指向标,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的优劣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因次我们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文章首先分析了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建设和千家万户关系密切,它涉及到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城市规划又与国家、与社会息息相关,它影响着国家发展与社会安定。城市规划的最高目标和终极目的,是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帮助人们能更好地实现各种社会活动,所以,适应和满足居民的需求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加强对城市规划设计现状和问题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规划设计的现状
1、好的住宅区设计对人心情影响的重要性
一个城市最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就是人,而居住区,可以说是人们休闲、娱乐、生活最主要和集中的地方,它包含了无数大大小小个“家”和“家庭”,包含了人们众多的感情和寄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住区不单是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充分营造一个好的、人性化的住宅区空间环境,对人的心情以及人们生活将有着积极的影响。
2、城乡规划体制分割,城郊接合部建设混乱。城市郊区的规划管理没有具体细则,因而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只能将其划成空白地带。实际工作中,規划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使得城郊接合部成了“两不管”的脏、乱、差地带,造成引人注目的“城市郊区病”。
3、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大城市设计模式,小城市结构形态环境雷同。城市规划中“技术乌托邦”的思想与文化的趋同性带来城市规划中特色的缺失。我国目前城市规划设计模式是以功能主义的基础,以规划技术作为主要规划手段的模式。尤其是文化的趋同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成为现实,技术性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结果是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日趋同质化。
4、生态系统未得到重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80% 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农村河道、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全球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我国就占了八个。
二、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应当格局合理,富有特色,对本区域内的城市化发展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充分协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自然就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综合发挥其各种效益应遵循的依据;再次,城市规划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城市的合理发展,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
1、设计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城市是人的城市,供人居住于其中,城市是我们人口聚集的中心,因为它能为工作提供便利,为文化发展提供动力。城市是交流、学习和发达的商业活动中心,它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家庭,也汇聚了物质、精神和创造的能量。正因为“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从城市产生那一刻起,公共空间就是城市组成要素中不可能缺少的一部分。从中国古代的市、坊、园林到当代的公园、绿地、步行街、广场等等,无不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重要性。
在扬·盖尔和拉尔斯·吉姆松著的《新城市空间》中,他们通过对公共空间利用现状的分析,将城市分成了以下几类:
传统的城市———在这类城市中,聚会场所、市场和交通仍然在某种程序上得到平衡。
受侵蚀的城市———在这类城市中,某种单一的功能,通常是机动交通,以牺牲其他城市功能为代价支配了整个城市。
被遗弃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完全消失的城市。
复兴的城市———在这类城市中,人们以极大的努力在城市的三种功能:聚会场所、市场和交通空间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平衡。
2、相关措施
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公众参与度。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通过对市场强有力的调控,来保证城市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和实现城市、人、自然的和谐统一”,让广大市民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才能避免公共利益被资本侵蚀,才能保证城市发展能够为民众而不是只为资本“谋求更多的福祉”。
突出强调弹性,适应多变性。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变化,如国际环境和区域环境的变化。强调弹性设计,是针对传统规划只集中预测一种的倾向,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而提出的,在用地布局上考虑“相容性”以综合区替代功能区,以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项目难以确定,需要滚动发展,从而既能满足现实建设需要,又有为远期、远景的发展奠定规划软环境,而且能增强边境城市在国防等方面的应变能力。
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可持续的城市规划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具体做法是在发挥示范产业的同时,强调和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专业的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方法与知识,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化,调节和控制城市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的生态关系。
加强城市设计,创造城市特色与风貌。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 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城市设计所关注的是人与城市形体环境的关系和城市生活空间的营造, 内容比较具体而细致,具有较多的文化和审美的含义,综合体现规划的意图,是城市设计追求的主要目标。城市设计起到深化城市规划和指导具体实施的作用。所以在现阶段在城市规划中要增补城市设计,加强城市景观设计,使其成为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才能互相交融, 隔而不断。
完善城市的社会公益设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开发商投资行为会受利益驱动,造成规划中难以提供完善的社会公益设施,包括城市公园、停车场地、文化体育场所等。这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造成的不利的影响,需采取有效手段,有力地保障城市社会公益设施依照规划来建设。
3、城市规划设计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设计人性化的发展方向。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一个舒适、安全而又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创造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如何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需要成为城市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方向。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思路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使人与自然相和谐。制定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建立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的保护。
城市规划设计朝着文化城市方向发展我国有诸多的历史文化古城。具有文化背景的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时,要注重协调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应具有以下三大功能:展示城市形象、满足人们活动需求、改造城市的空间环境和生态环境。设计人员应根据“舒适、实用”这一理念之上开展设计工作,使城市成为一个生态型、文化型和生活型的居民满意城市。
参考文献:
[1]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吴丽萍.关于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探讨[J].管理观察,2009.
[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Z].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3.
[4]水利部勘测设计体制改革赴美、加考察报告 2005.10.
[5]张番禺关于规划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新观察2007.05.
[6]王启成五大措施推进规划设计业体制改革中国建筑报2008.3.18.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建设和千家万户关系密切,它涉及到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城市规划又与国家、与社会息息相关,它影响着国家发展与社会安定。城市规划的最高目标和终极目的,是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帮助人们能更好地实现各种社会活动,所以,适应和满足居民的需求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加强对城市规划设计现状和问题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规划设计的现状
1、好的住宅区设计对人心情影响的重要性
一个城市最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就是人,而居住区,可以说是人们休闲、娱乐、生活最主要和集中的地方,它包含了无数大大小小个“家”和“家庭”,包含了人们众多的感情和寄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住区不单是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充分营造一个好的、人性化的住宅区空间环境,对人的心情以及人们生活将有着积极的影响。
2、城乡规划体制分割,城郊接合部建设混乱。城市郊区的规划管理没有具体细则,因而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只能将其划成空白地带。实际工作中,規划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使得城郊接合部成了“两不管”的脏、乱、差地带,造成引人注目的“城市郊区病”。
3、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大城市设计模式,小城市结构形态环境雷同。城市规划中“技术乌托邦”的思想与文化的趋同性带来城市规划中特色的缺失。我国目前城市规划设计模式是以功能主义的基础,以规划技术作为主要规划手段的模式。尤其是文化的趋同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成为现实,技术性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结果是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日趋同质化。
4、生态系统未得到重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80% 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农村河道、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全球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我国就占了八个。
二、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应当格局合理,富有特色,对本区域内的城市化发展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充分协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自然就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综合发挥其各种效益应遵循的依据;再次,城市规划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城市的合理发展,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
1、设计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城市是人的城市,供人居住于其中,城市是我们人口聚集的中心,因为它能为工作提供便利,为文化发展提供动力。城市是交流、学习和发达的商业活动中心,它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家庭,也汇聚了物质、精神和创造的能量。正因为“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从城市产生那一刻起,公共空间就是城市组成要素中不可能缺少的一部分。从中国古代的市、坊、园林到当代的公园、绿地、步行街、广场等等,无不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重要性。
在扬·盖尔和拉尔斯·吉姆松著的《新城市空间》中,他们通过对公共空间利用现状的分析,将城市分成了以下几类:
传统的城市———在这类城市中,聚会场所、市场和交通仍然在某种程序上得到平衡。
受侵蚀的城市———在这类城市中,某种单一的功能,通常是机动交通,以牺牲其他城市功能为代价支配了整个城市。
被遗弃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完全消失的城市。
复兴的城市———在这类城市中,人们以极大的努力在城市的三种功能:聚会场所、市场和交通空间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平衡。
2、相关措施
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公众参与度。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通过对市场强有力的调控,来保证城市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和实现城市、人、自然的和谐统一”,让广大市民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才能避免公共利益被资本侵蚀,才能保证城市发展能够为民众而不是只为资本“谋求更多的福祉”。
突出强调弹性,适应多变性。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变化,如国际环境和区域环境的变化。强调弹性设计,是针对传统规划只集中预测一种的倾向,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而提出的,在用地布局上考虑“相容性”以综合区替代功能区,以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项目难以确定,需要滚动发展,从而既能满足现实建设需要,又有为远期、远景的发展奠定规划软环境,而且能增强边境城市在国防等方面的应变能力。
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可持续的城市规划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具体做法是在发挥示范产业的同时,强调和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专业的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方法与知识,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化,调节和控制城市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的生态关系。
加强城市设计,创造城市特色与风貌。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 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城市设计所关注的是人与城市形体环境的关系和城市生活空间的营造, 内容比较具体而细致,具有较多的文化和审美的含义,综合体现规划的意图,是城市设计追求的主要目标。城市设计起到深化城市规划和指导具体实施的作用。所以在现阶段在城市规划中要增补城市设计,加强城市景观设计,使其成为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才能互相交融, 隔而不断。
完善城市的社会公益设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开发商投资行为会受利益驱动,造成规划中难以提供完善的社会公益设施,包括城市公园、停车场地、文化体育场所等。这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造成的不利的影响,需采取有效手段,有力地保障城市社会公益设施依照规划来建设。
3、城市规划设计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设计人性化的发展方向。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一个舒适、安全而又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创造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如何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需要成为城市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方向。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思路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使人与自然相和谐。制定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建立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的保护。
城市规划设计朝着文化城市方向发展我国有诸多的历史文化古城。具有文化背景的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时,要注重协调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应具有以下三大功能:展示城市形象、满足人们活动需求、改造城市的空间环境和生态环境。设计人员应根据“舒适、实用”这一理念之上开展设计工作,使城市成为一个生态型、文化型和生活型的居民满意城市。
参考文献:
[1]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吴丽萍.关于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探讨[J].管理观察,2009.
[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Z].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3.
[4]水利部勘测设计体制改革赴美、加考察报告 2005.10.
[5]张番禺关于规划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新观察2007.05.
[6]王启成五大措施推进规划设计业体制改革中国建筑报2008.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