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叶芝作为一位民族诗人,将自己的创作与国家现实密切联系。面对当时爱尔兰社会唯利是图的中产阶级,叶芝进行了无情批判。这种揭露和批判体现了叶芝对民族的责任感。
关键词:叶芝;民族意识;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戏剧家,他倡导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发展民族文学,唤醒爱尔兰人民的民族意识。萨义德称叶芝为伟大的民族诗人,在叶芝的作品中洋溢着民族意识,体现了一位爱国诗人的责任,他密切关注爱尔兰社会现实,对当时爱尔兰社会丑陋现实无情批判。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充斥着商业气息和物质主义,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的爱尔兰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商业恶习,而物欲膨胀、精神堕落的恶习更多地体现在了爱尔兰城市中下层阶级身上。
在当时的爱尔兰,城市中产阶级是民族独立运动的政治阶层。这些中产阶级大多出身低下,是英国新教集团在爱尔兰殖民垦殖之后失去土地而涌入城市从事商贩活动的农民的后代,他们是资产阶级暴发户。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缺乏艺术修养,又长期浸淫在商业气息浓厚的城市,所以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过度追求物质享乐的劣根性。叶芝鄙视这些中产阶级,认为是他們导致整个爱尔兰社会精神堕落,“所有这一切的根源就是爱尔兰的政治阶级——那些下等的中产阶级,就是新闻记者和政治领袖在过去十年里所说的爱国人士——把仇恨当做是他们行动的唯一动力,就像是某种外科手术剥夺了他们的智力一样。这些所谓的“爱国人士”在叶芝眼中徒有虚名,他们打着“民族主义”的幌子为自己谋求私利。帕内尔倒台之后,爱尔兰议会党内部出现严重分歧,自由党和自治党为了争夺党报《联合爱尔兰》而互相诽谤和攻击,这让叶芝认识到在这些民族主义者心中,个人利益和党派利益要远远大于民族利益,他们参加民族独立运动也只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
而格雷戈里夫人的外甥休·雷恩爵士捐画事件让叶芝对都柏林的民族主义者彻底失望。1903年休·雷恩爵士决定把一批法国绘画捐给都柏林市,要求是需要建立永久性美术馆收藏,这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当时以马丁·莫菲为首的民族主义者不愿出资,因而引起了长达十年的争执,格雷戈里夫人为此计划奔忙,但是还是没有成功,反而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叶芝被民族主义者的卑琐小气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所激怒,针对这一事件创作了《致一位富人,他答应给都柏林市立美术馆第二次捐款,如果证明人民想要绘画的话》、《一九一三年九月》、《致一位徒劳无功的朋友》等多首抨击以中产阶级为首的民族主义者。
其中《一九一三年九月》这首诗不仅刻画了中产阶级尖酸势利、庸俗市侩的猥琐形象,而且表现出对爱尔兰未来前途的关切与忧虑。诗歌开头叶芝就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揭露了中产阶级的丑陋嘴脸:清醒过来之后,你们需要什么/除了在油腻的钱柜里摸索/给一个便士加上半个便士/给颤声的祷告再加上祷告,直到/你们把骨头里的精髓榨干/因为人们生来就是为祈祷和攒钱。诗中的“你们”指的就是中产阶级,这些势利小人每天只有两件事可做:攒钱和祷告。他们将本该用于民族革命的钱财中饱私囊,不愿为了发展爱尔兰文化事业捐赠一分,所以毅然拒绝休·雷恩爵士的好意,还巧舌如簧地标榜这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叶芝把他们刻画成贪婪庸俗、虚伪猥琐的人,身居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阶层,但是却猥琐的躲在钱柜旁数着一个个的便士,将民族革命抛之脑后,国家、民族和艺术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重利忘义。他们已经陷入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泥淖中难以自拔,为了一己私欲恨不得将爱尔兰最后的骨髓压榨干净,他们是爱尔兰名副其实的“守财奴”、“悭吝人”。 而叶芝在诗中还刻画了另一类人:“而他们是不同的一种人/那些使你们幼稚的游戏停止的名号/他们像风一样跑遍了世界/却几乎没有时间做祷告/而刽子手为他们备好了绳子/天告诉我们,他们又能把什么储蓄。”“他们”指的是像奥利里这样的真正的民族主义者,为了民族的独立完全将个人得失抛却脑后,为了人民的利益不计一切代价。他们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也不像这些中产阶级一样看重钱财,他们甚至连祷告的时间都没有了,绞刑吏已经做好准备惩罚他们,但是他们无所畏惧仍然只为民族独立奔走呼号。通过两类人的鲜明对比,中产阶级的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更让人愤慨。但是如今的爱尔兰社会市侩政客和暴民大行其事,为所欲为,而像奥利里、帕内尔这样的民族英雄去都死去了。这样的现实使得叶芝对爱尔兰命运和前途感到担忧,失去精神支柱的爱尔兰该何去何从?在碌碌无为的中产阶级的带领下爱尔兰何时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叶芝对此感到绝望,于是他在诗中四次感叹:“浪漫的爱尔兰已死亡消逝,随奥利里一起在坟墓中。”
叶芝曾经说过:“我写的诗常常发自失望。像巴尔扎克一样,我看到平庸在到处滋长;也像巴尔扎克一样,我知道无人能与我共享我的创作天地。”叶芝看到了爱尔兰社会的物欲横流,看到了中产阶级和下层民众的唯利是图,他深感失望。于是他把心中的失望与愤懑化作诗歌批判丑陋的都柏林中下阶层群像,而他凌厉的诗歌或许会招致诽谤和攻击,但是他依然字字箴言,力图通过批判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从而匡正这不正之风,以求净化社会风气,提高民众素质,进而实现民族独立。
参考文献:
[1]陈恕.《爱尔兰文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2]傅浩.《叶芝评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
[3]叶芝.《叶芝诗集》[M].傅浩,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4]叶芝.《叶芝文集》[M].王家新,选编.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5]W. B. Yeats, The Autobiographiesof William Butler Yeats, London: Macmillan&Co.Ltd, 1956, p.486
作者简介:
李媛(1989~),女,汉,山东莱芜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
关键词:叶芝;民族意识;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戏剧家,他倡导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发展民族文学,唤醒爱尔兰人民的民族意识。萨义德称叶芝为伟大的民族诗人,在叶芝的作品中洋溢着民族意识,体现了一位爱国诗人的责任,他密切关注爱尔兰社会现实,对当时爱尔兰社会丑陋现实无情批判。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充斥着商业气息和物质主义,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的爱尔兰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商业恶习,而物欲膨胀、精神堕落的恶习更多地体现在了爱尔兰城市中下层阶级身上。
在当时的爱尔兰,城市中产阶级是民族独立运动的政治阶层。这些中产阶级大多出身低下,是英国新教集团在爱尔兰殖民垦殖之后失去土地而涌入城市从事商贩活动的农民的后代,他们是资产阶级暴发户。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缺乏艺术修养,又长期浸淫在商业气息浓厚的城市,所以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过度追求物质享乐的劣根性。叶芝鄙视这些中产阶级,认为是他們导致整个爱尔兰社会精神堕落,“所有这一切的根源就是爱尔兰的政治阶级——那些下等的中产阶级,就是新闻记者和政治领袖在过去十年里所说的爱国人士——把仇恨当做是他们行动的唯一动力,就像是某种外科手术剥夺了他们的智力一样。这些所谓的“爱国人士”在叶芝眼中徒有虚名,他们打着“民族主义”的幌子为自己谋求私利。帕内尔倒台之后,爱尔兰议会党内部出现严重分歧,自由党和自治党为了争夺党报《联合爱尔兰》而互相诽谤和攻击,这让叶芝认识到在这些民族主义者心中,个人利益和党派利益要远远大于民族利益,他们参加民族独立运动也只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
而格雷戈里夫人的外甥休·雷恩爵士捐画事件让叶芝对都柏林的民族主义者彻底失望。1903年休·雷恩爵士决定把一批法国绘画捐给都柏林市,要求是需要建立永久性美术馆收藏,这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当时以马丁·莫菲为首的民族主义者不愿出资,因而引起了长达十年的争执,格雷戈里夫人为此计划奔忙,但是还是没有成功,反而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叶芝被民族主义者的卑琐小气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所激怒,针对这一事件创作了《致一位富人,他答应给都柏林市立美术馆第二次捐款,如果证明人民想要绘画的话》、《一九一三年九月》、《致一位徒劳无功的朋友》等多首抨击以中产阶级为首的民族主义者。
其中《一九一三年九月》这首诗不仅刻画了中产阶级尖酸势利、庸俗市侩的猥琐形象,而且表现出对爱尔兰未来前途的关切与忧虑。诗歌开头叶芝就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揭露了中产阶级的丑陋嘴脸:清醒过来之后,你们需要什么/除了在油腻的钱柜里摸索/给一个便士加上半个便士/给颤声的祷告再加上祷告,直到/你们把骨头里的精髓榨干/因为人们生来就是为祈祷和攒钱。诗中的“你们”指的就是中产阶级,这些势利小人每天只有两件事可做:攒钱和祷告。他们将本该用于民族革命的钱财中饱私囊,不愿为了发展爱尔兰文化事业捐赠一分,所以毅然拒绝休·雷恩爵士的好意,还巧舌如簧地标榜这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叶芝把他们刻画成贪婪庸俗、虚伪猥琐的人,身居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阶层,但是却猥琐的躲在钱柜旁数着一个个的便士,将民族革命抛之脑后,国家、民族和艺术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重利忘义。他们已经陷入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泥淖中难以自拔,为了一己私欲恨不得将爱尔兰最后的骨髓压榨干净,他们是爱尔兰名副其实的“守财奴”、“悭吝人”。 而叶芝在诗中还刻画了另一类人:“而他们是不同的一种人/那些使你们幼稚的游戏停止的名号/他们像风一样跑遍了世界/却几乎没有时间做祷告/而刽子手为他们备好了绳子/天告诉我们,他们又能把什么储蓄。”“他们”指的是像奥利里这样的真正的民族主义者,为了民族的独立完全将个人得失抛却脑后,为了人民的利益不计一切代价。他们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也不像这些中产阶级一样看重钱财,他们甚至连祷告的时间都没有了,绞刑吏已经做好准备惩罚他们,但是他们无所畏惧仍然只为民族独立奔走呼号。通过两类人的鲜明对比,中产阶级的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更让人愤慨。但是如今的爱尔兰社会市侩政客和暴民大行其事,为所欲为,而像奥利里、帕内尔这样的民族英雄去都死去了。这样的现实使得叶芝对爱尔兰命运和前途感到担忧,失去精神支柱的爱尔兰该何去何从?在碌碌无为的中产阶级的带领下爱尔兰何时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叶芝对此感到绝望,于是他在诗中四次感叹:“浪漫的爱尔兰已死亡消逝,随奥利里一起在坟墓中。”
叶芝曾经说过:“我写的诗常常发自失望。像巴尔扎克一样,我看到平庸在到处滋长;也像巴尔扎克一样,我知道无人能与我共享我的创作天地。”叶芝看到了爱尔兰社会的物欲横流,看到了中产阶级和下层民众的唯利是图,他深感失望。于是他把心中的失望与愤懑化作诗歌批判丑陋的都柏林中下阶层群像,而他凌厉的诗歌或许会招致诽谤和攻击,但是他依然字字箴言,力图通过批判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从而匡正这不正之风,以求净化社会风气,提高民众素质,进而实现民族独立。
参考文献:
[1]陈恕.《爱尔兰文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2]傅浩.《叶芝评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
[3]叶芝.《叶芝诗集》[M].傅浩,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4]叶芝.《叶芝文集》[M].王家新,选编.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5]W. B. Yeats, The Autobiographiesof William Butler Yeats, London: Macmillan&Co.Ltd, 1956, p.486
作者简介:
李媛(1989~),女,汉,山东莱芜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