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元通宝”是唐代第一种货币,也是发行量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由于其质量合理,通货控制得当,钱币做工比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爱。开元通宝已经成为大五帝钱的一部分,具有辟邪,旺财的功效。
另外,许多人都认为开元通宝是年号钱,理由是唐玄宗李隆基有个年号是开元,这是错误的。开元通宝是非年号钱,在唐代初年就已经铸造,是由欧阳询亲自题字,欧阳询是初唐人物,而李隆基生于盛唐,二人生活年代相差百余年,从年代上讲,欧阳询就不可能给李隆基的铸钱题字。而李隆基将年号定为开元,纯属巧合。
“开元通宝”唐高祖武德四年始铸,宋太祖开宝八年官方停铸。
“开元通宝”的分期
关于开元通宝分期问题,根据专家考证,分为以下时期:
初唐开元
公元621年,开元通宝始铸。初唐开元始于唐高祖武德四年,终于唐高宗中后期。初唐开元通宝行用钱的钱文为欧阳询所书、经钱监严密督造的一种优质开元钱,又叫武德开元。从质地上看,初唐开元所用材料为青铜和白铜,面、背肉好,廓整,钱文深竣清晰,铜质纯净,铸造精良。从形体上看,钱径24毫米至25毫米,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质量为3.7克到4.2克,集中于4克。從钱文上看,正面“开元通宝”四字含八分及隶体,笔划端庄沉稳,“开”字间架匀称,疏密有致;内部作“井”状且“井”部不与内廓相接,“元”字首划为一短横,次划长横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各不相连,呈三撇状,“甬”部上笔开口较大;“宝”字着笔庄重,其“贝”部内为两短横,不与左右两竖笔连接,整体钱文笔画较粗,但书写的自然,灵动,富有活力。钱背光背无文。
盛唐开元
盛唐开元始于唐高宗中后期,终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从质地上看,盛唐开元主要采用青铜和紫铜铸造。面、廓更加精细,做工更加精美。从形体上看,钱径25毫米到27毫米,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到3毫米,质量为4.2克到5克,集中于4.7克。从钱文上看,盛唐时期的开元钱文是变化中的。相比初唐,盛唐的钱文变得更加纤细,并逐步从欧阳询书写的初唐开元钱文端庄沉稳,大气洒脱的笔体,演变成笔划疏朗,纤细清秀的笔体,“开”字逐步变长,内部的“井”部与内廓相连。“元”字首横加长,次划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由三撇状逐步演变为似连非连的顿折状,进而又演变为连续的拐折状。“甬”部上笔开口逐渐变扁,“宝”字之“贝”部内中间两横加长,与左右两竖笔相衔接。“宀”下的“尔”逐步演变为三个竖道。整个字体比初唐更加标准,规范,但少了初唐开元字体的灵动与活泼。这些演变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完全定型,脱离了初唐开元的体系,自成一版并趋于稳定。对于钱背面而言,盛唐初期的光背无文,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起开始有星月印记。背面的月型印记在坊间传说为杨贵妃的指甲痕,故民间又称其为贵妃钱。其实这些说法并不可信。事实上,星月型印记为各钱局钱炉上的炉记,用来区分不同的钱炉。另外,对于做工精好的那些右挑,双挑的开元通宝,一般也铸于此时。
中唐开元
中唐开元始于唐肃宗初年,终于唐宪宗元和末年。这一时期的开元通宝特点与盛唐后期的大同小异。从质地上看,中唐开元主要采用青铜和紫铜铸造,并夹有一定量的铁,铅。面,廓比较精整,但做工不及初唐精美。从形体上看,中唐开元的直径在23毫米到26毫米之间,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到3毫米,质量为3.2克到4.5克,相比盛唐有所减重。从钱文上看,中唐开元的正面钱文与盛唐后期无异,只是“开”字向宽体发展,相比正面其背文却更加繁缛,出现了如祥云,同心结等新型背文。同时,传统的星月背文铸造量也大幅增加且成为主导。中唐初期钱文尚且精整,但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铸钱水平呈下滑态势,后期铸工不精,边廓不整,向晚唐过渡。这一时期出现了阔字版的开元通宝,并在之后成为主流。关于花穿开元,专家考证其主要铸造于中唐,流行于晚唐,但多为私铸,做工也很草率,应属后期所铸。
会昌开元(特殊晚唐开元)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灭佛,将灭佛所得铜料铸成会昌开元。大小径寸如之前的开元通宝,只是在钱背铸上铸钱局所在州的州名,如京师长安铸“京”字、东都洛阳铸“洛”字。而淮南的扬州为纪念会昌灭佛,所铸背文为“昌”字。从质地上看,会昌开元采用较为优质的佛铜铸造,铜质为青铜和紫铜。从形体上看,会昌开元普遍质量在3.2克到4.2克之间,钱体大小与中唐基本相同,但也有小钱,可能是私铸品。相比初唐开元通宝的统一,晚唐时的各地铸钱工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多数周廓偏斜,铸文模糊,个别出现花穿现象。时过一年,唐武宗驾崩,但继任的唐宣宗认为钱币精好,继续铸造,并持续至唐亡。钱币学界一般将会昌开元视为晚唐开元的典型标本。从钱文上看,会昌开元有京(长安,今西安),昌(扬州),洛(洛阳),益(成都),荆(江陵,今荆州),襄(襄阳),蓝(蓝田),越(越州,今绍兴),宣(宣城),洪(洪州,今南昌),潭(潭州,今长沙),兖(兖州,今济宁),润(润州,今镇江),鄂(鄂州,今武汉),平(平州,今秦皇岛),兴(兴平,今咸阳),梁(梁州,今汉中),广(广,今广州),梓(梓州,今三台),福(福州),桂(桂阳,今郴州),丹(丹州,今宜川),永(永州)共23个记地钱局标识。
普通晚唐开元
普通晚唐开元在唐宪宗元和年间之后铸造,一直持续至唐亡。它沿袭了中唐开元的特点。从质地上看,这种开元通宝所用铜料很杂,说不清是何种铜合金,铜质发黑,纯度低,含铁量高,个别可被磁铁吸引。从形体上看,质量较小,普遍不超过4克。钱径在23毫米至24毫米之间。铸工草率,多数轮廓不整,普遍不如中唐开元精美。很多应属私铸之列。从钱文上看,正面钱文笔划比较纤细,与中唐后期的钱文一致,但字迹模糊。在背文上,多有小型月痕,对月月痕,多月痕及孕星开元出现,还有合背开元。它们普遍做工粗糙,有的连钱文都难以辨识。
私铸小径开元
指钱径在21毫米至23毫米之间的开元钱,这种小开元可能都是各个时期的民间私铸钱币。《旧唐书?食货志》写道:“如闻官铸之外,私铸颇多”。专家根据发掘出土的小开元标本,按其流行阶段,大体分出三型:一型,钱文笔迹极力摹仿武德开元,惟钱径仅23毫米,重量不到3克,钱文尚清晰,穿廓尚规整,铜质并不很差;二型,中唐小开元,字体模糊,铸造工艺粗陋,铜质内掺杂铁铅,锈蚀严重;三型,晚唐小开元,周廓宽窄不一,铜质发黑,掺杂铁铅,肉薄量轻,铸范模糊,钱背穿廓近平,钱径为22毫米至23毫米,质量在1.7克到3克之间,多数是私铸。
五代十国开元
公元907年6月1日(唐哀帝天佑四年四月十八日),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其中闽,楚,南汉,南唐、后蜀等政权先后铸造过开元通宝,除南唐开元基本延续唐代开元通宝特点外,其余皆形制与唐有别。其中,闽开元字体雄健,背后有“闽”,“福”,“殷”字样,过去曾被误认为是会昌开元。楚和南汉的开元通宝多为小平铅制,钱币轻小,做工粗糙,文字漫晦,背文多种多样,但由于铸量较小,市价较高。南唐开元通宝基本延续中唐特点并有所发展,开创对钱,即除字体不同其余特征完全相同的一组钱。南唐开元通宝有篆书和隶书两种,其中隶书基本沿袭唐制,无论篆书还是隶书,做工均很精美。它们是五代钱币中做工非常精致的。早期钱币缘较阔,后期由于南唐国力衰退,铸币较初期轻小些。由于南唐开元通宝铸量大,价格较低,但比唐开元通宝略贵。另外南唐开元通宝中还有背四决纹的,价格较贵。
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由于宋朝通行宋元通宝,故开元通宝官铸停铸并退出流通舞台,但直至清末民间仍有私铸,主要是厌胜钱。
参考文献:
[1]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另外,许多人都认为开元通宝是年号钱,理由是唐玄宗李隆基有个年号是开元,这是错误的。开元通宝是非年号钱,在唐代初年就已经铸造,是由欧阳询亲自题字,欧阳询是初唐人物,而李隆基生于盛唐,二人生活年代相差百余年,从年代上讲,欧阳询就不可能给李隆基的铸钱题字。而李隆基将年号定为开元,纯属巧合。
“开元通宝”唐高祖武德四年始铸,宋太祖开宝八年官方停铸。
“开元通宝”的分期
关于开元通宝分期问题,根据专家考证,分为以下时期:
初唐开元
公元621年,开元通宝始铸。初唐开元始于唐高祖武德四年,终于唐高宗中后期。初唐开元通宝行用钱的钱文为欧阳询所书、经钱监严密督造的一种优质开元钱,又叫武德开元。从质地上看,初唐开元所用材料为青铜和白铜,面、背肉好,廓整,钱文深竣清晰,铜质纯净,铸造精良。从形体上看,钱径24毫米至25毫米,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质量为3.7克到4.2克,集中于4克。從钱文上看,正面“开元通宝”四字含八分及隶体,笔划端庄沉稳,“开”字间架匀称,疏密有致;内部作“井”状且“井”部不与内廓相接,“元”字首划为一短横,次划长横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各不相连,呈三撇状,“甬”部上笔开口较大;“宝”字着笔庄重,其“贝”部内为两短横,不与左右两竖笔连接,整体钱文笔画较粗,但书写的自然,灵动,富有活力。钱背光背无文。
盛唐开元
盛唐开元始于唐高宗中后期,终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从质地上看,盛唐开元主要采用青铜和紫铜铸造。面、廓更加精细,做工更加精美。从形体上看,钱径25毫米到27毫米,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到3毫米,质量为4.2克到5克,集中于4.7克。从钱文上看,盛唐时期的开元钱文是变化中的。相比初唐,盛唐的钱文变得更加纤细,并逐步从欧阳询书写的初唐开元钱文端庄沉稳,大气洒脱的笔体,演变成笔划疏朗,纤细清秀的笔体,“开”字逐步变长,内部的“井”部与内廓相连。“元”字首横加长,次划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由三撇状逐步演变为似连非连的顿折状,进而又演变为连续的拐折状。“甬”部上笔开口逐渐变扁,“宝”字之“贝”部内中间两横加长,与左右两竖笔相衔接。“宀”下的“尔”逐步演变为三个竖道。整个字体比初唐更加标准,规范,但少了初唐开元字体的灵动与活泼。这些演变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完全定型,脱离了初唐开元的体系,自成一版并趋于稳定。对于钱背面而言,盛唐初期的光背无文,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起开始有星月印记。背面的月型印记在坊间传说为杨贵妃的指甲痕,故民间又称其为贵妃钱。其实这些说法并不可信。事实上,星月型印记为各钱局钱炉上的炉记,用来区分不同的钱炉。另外,对于做工精好的那些右挑,双挑的开元通宝,一般也铸于此时。
中唐开元
中唐开元始于唐肃宗初年,终于唐宪宗元和末年。这一时期的开元通宝特点与盛唐后期的大同小异。从质地上看,中唐开元主要采用青铜和紫铜铸造,并夹有一定量的铁,铅。面,廓比较精整,但做工不及初唐精美。从形体上看,中唐开元的直径在23毫米到26毫米之间,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到3毫米,质量为3.2克到4.5克,相比盛唐有所减重。从钱文上看,中唐开元的正面钱文与盛唐后期无异,只是“开”字向宽体发展,相比正面其背文却更加繁缛,出现了如祥云,同心结等新型背文。同时,传统的星月背文铸造量也大幅增加且成为主导。中唐初期钱文尚且精整,但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铸钱水平呈下滑态势,后期铸工不精,边廓不整,向晚唐过渡。这一时期出现了阔字版的开元通宝,并在之后成为主流。关于花穿开元,专家考证其主要铸造于中唐,流行于晚唐,但多为私铸,做工也很草率,应属后期所铸。
会昌开元(特殊晚唐开元)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灭佛,将灭佛所得铜料铸成会昌开元。大小径寸如之前的开元通宝,只是在钱背铸上铸钱局所在州的州名,如京师长安铸“京”字、东都洛阳铸“洛”字。而淮南的扬州为纪念会昌灭佛,所铸背文为“昌”字。从质地上看,会昌开元采用较为优质的佛铜铸造,铜质为青铜和紫铜。从形体上看,会昌开元普遍质量在3.2克到4.2克之间,钱体大小与中唐基本相同,但也有小钱,可能是私铸品。相比初唐开元通宝的统一,晚唐时的各地铸钱工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多数周廓偏斜,铸文模糊,个别出现花穿现象。时过一年,唐武宗驾崩,但继任的唐宣宗认为钱币精好,继续铸造,并持续至唐亡。钱币学界一般将会昌开元视为晚唐开元的典型标本。从钱文上看,会昌开元有京(长安,今西安),昌(扬州),洛(洛阳),益(成都),荆(江陵,今荆州),襄(襄阳),蓝(蓝田),越(越州,今绍兴),宣(宣城),洪(洪州,今南昌),潭(潭州,今长沙),兖(兖州,今济宁),润(润州,今镇江),鄂(鄂州,今武汉),平(平州,今秦皇岛),兴(兴平,今咸阳),梁(梁州,今汉中),广(广,今广州),梓(梓州,今三台),福(福州),桂(桂阳,今郴州),丹(丹州,今宜川),永(永州)共23个记地钱局标识。
普通晚唐开元
普通晚唐开元在唐宪宗元和年间之后铸造,一直持续至唐亡。它沿袭了中唐开元的特点。从质地上看,这种开元通宝所用铜料很杂,说不清是何种铜合金,铜质发黑,纯度低,含铁量高,个别可被磁铁吸引。从形体上看,质量较小,普遍不超过4克。钱径在23毫米至24毫米之间。铸工草率,多数轮廓不整,普遍不如中唐开元精美。很多应属私铸之列。从钱文上看,正面钱文笔划比较纤细,与中唐后期的钱文一致,但字迹模糊。在背文上,多有小型月痕,对月月痕,多月痕及孕星开元出现,还有合背开元。它们普遍做工粗糙,有的连钱文都难以辨识。
私铸小径开元
指钱径在21毫米至23毫米之间的开元钱,这种小开元可能都是各个时期的民间私铸钱币。《旧唐书?食货志》写道:“如闻官铸之外,私铸颇多”。专家根据发掘出土的小开元标本,按其流行阶段,大体分出三型:一型,钱文笔迹极力摹仿武德开元,惟钱径仅23毫米,重量不到3克,钱文尚清晰,穿廓尚规整,铜质并不很差;二型,中唐小开元,字体模糊,铸造工艺粗陋,铜质内掺杂铁铅,锈蚀严重;三型,晚唐小开元,周廓宽窄不一,铜质发黑,掺杂铁铅,肉薄量轻,铸范模糊,钱背穿廓近平,钱径为22毫米至23毫米,质量在1.7克到3克之间,多数是私铸。
五代十国开元
公元907年6月1日(唐哀帝天佑四年四月十八日),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其中闽,楚,南汉,南唐、后蜀等政权先后铸造过开元通宝,除南唐开元基本延续唐代开元通宝特点外,其余皆形制与唐有别。其中,闽开元字体雄健,背后有“闽”,“福”,“殷”字样,过去曾被误认为是会昌开元。楚和南汉的开元通宝多为小平铅制,钱币轻小,做工粗糙,文字漫晦,背文多种多样,但由于铸量较小,市价较高。南唐开元通宝基本延续中唐特点并有所发展,开创对钱,即除字体不同其余特征完全相同的一组钱。南唐开元通宝有篆书和隶书两种,其中隶书基本沿袭唐制,无论篆书还是隶书,做工均很精美。它们是五代钱币中做工非常精致的。早期钱币缘较阔,后期由于南唐国力衰退,铸币较初期轻小些。由于南唐开元通宝铸量大,价格较低,但比唐开元通宝略贵。另外南唐开元通宝中还有背四决纹的,价格较贵。
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由于宋朝通行宋元通宝,故开元通宝官铸停铸并退出流通舞台,但直至清末民间仍有私铸,主要是厌胜钱。
参考文献:
[1]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