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细节成就历史,历史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精彩,历史教学应注重细节的运用,利用现实生活的精彩细节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渲染历史场景,让细节唤醒感悟;质疑历史细节,张扬个性发展。只有恰到好处的使用精彩细节,才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随意拼凑细节则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所以历史课堂的细节使用要科学,用在关键处。抓住细节,就抓住了课堂生命的全部。细节展现魅力,细节才能让学生的心灵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与生动。
关键词:细节运用;历史教学
Details of the achievements of history
Mu Pei-yi
Abstract: details of the achievements of history, history is constituted by the numerous details of the wonderful,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should focus on the details of the use of the wonderful details of the use of real-life history and reality closer to the distance; rendered historical scenes, so that details of the wake-up sentiment; questioned historical details ,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ty. Only the use of wonderful details just right in order to play a finishing touch effect, free to piece together the details are lost the true meaning of teaching. Therefore, the details of the history classroom use to science, used in the critical place. Grasp the details, to seize the classroom in life. Details of showcasing the details in order for the student's mind the real and vivid sense of history.
Keywords: details of the application;the teaching of history
历史不是枯燥的,历史蕴涵着人类丰富的知识和无穷的智慧。历史不是呆板的,历史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精彩,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下苍白无力的框架和单调乏味的概念,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那么历史教学怎样才能以精彩的细节打动人心呢?
一、利用现实生活的精彩细节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著名史学家张荫麟说:“我们的历史兴趣之一是要了解现状,是要追溯现状的由来……防止‘知古而不知今’。”把历史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才能体现历史的魅力,而社会现实问题就是我们身边的生活中存在着的细节,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利用现实生活的精彩细节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比如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这一内容时,导入时用美国加州州长阿诺•施瓦辛格抵京、布什总统访华的图片信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之心。再由中美关系引申到中日关系、伊朗核危机等时事热点,从而揭示本课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从现实中走来。接着又用假设提出以下问题:上溯到二战后初期,能否出现美国总统访华?为什么?二战以后的世界格局如何?利用这些探究性问题进入本课的核心,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分析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出现的历史背景、原因。利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等直观图片音像资料,联系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强大,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会出现一消一长、一枯一荣截然不同的现象,从而让学生感悟道坚持改革开放、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是社会主义中国强大的关键因素,将社会现实生活细节与历史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历史问题,并可以把复杂的史实上升到理性思维。
将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些细节引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历史课堂充满现实生活的气息,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让学生理解历史中的情和理,还可以用历史这面镜子认识社会,由此多一份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进而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渲染历史场景,让细节唤醒感悟
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具体生动再现,在认识和评价中渗透着真挚深厚的情感,从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激励人们去追求至真、至善、至美。
如在讲述《文艺复兴》时,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内容,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让学生仔细观察进行探讨“笑”的含义。有的学生说是充满母性的笑;有的说是洋溢爱情的笑;有的说是表示感谢的笑;也有的说是固定模式的笑等。欣赏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愉悦、亲切之感。《最后的晚餐》耶稣与门徒犹大心理变化反映了人性善恶,把耶稣的镇定自若和叛徒贪婪、懦弱、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学生从“细节”中具体生动的感受到文艺复兴的特点。
又如讲抗日战争时教师举了两个典型的细节,一是在南京大屠杀时,展示了一段感人至深《我与75岁的父亲有关南京大屠杀见证的通话》。一位在这场惨绝人寰的浩劫中幸存的老人用他南京地方口音讲述过去那段残酷而又真实的历史:“一晃都快过去69年了,当时我才7岁,你四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南京人到处都逃难。有亲的投亲,有友的投友,我们提前跑到江北农村你姑奶奶家去躲了。当时你四叔太小,便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但是怎么也没想到,日本人进了南京城之后,烧杀抢劫,林老人、小孩也不放过。他们砸开我们家大门,见人就杀。把王老太杀死后,对你四叔开了一枪,那一枪正好打在你四叔右腿上,当时你四叔昏死过去,不然恐怕就没有命了。日本鬼子抢光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连藏在屋梁上的家谱也抢走了。后来是邻居张大伯冒死带你四叔出来,找了位土大夫把子弹取出来,才保住了性命,可你四叔那条右腿永远残废了。那时侯,我们在农村,白天藏在庄稼地里不敢出来,天黑才敢回家。经常看到被日本鬼子砍掉头的,开枪打死的,用刺刀刺死的,有的妇女肚子都被日本人剖开了,看到老老少少的尸首,真是残不忍睹。”这段口述历史,真实而又具体,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课堂上一时一片寂静,而学生的思维却积极地流动起来。二是讲到百团大战时插入了一件事:聂荣臻救日本孤儿。就这两个细节在班上展开讨论:聂荣臻该不该救日本孤儿?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指出:“两军激战,八路军勇救敌人的遗孤,权衡利弊,聂荣臻送还日本孤儿,是对生命的虔诚和爱护。八路军也好,聂荣臻也好,都是有血有肉、顶天立地的英雄,正是他们的存在,才使凶残无比的日寇感到自惭形秽,感到中华民族是永远不可战胜的!”在抗日战争这段所有人都熟悉的话题里,我们可以用一个新的角度去反思历史和感悟历史,除了传承世袭的恩怨仇恨之外,还应该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使命,那就是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伟大。
三、质疑历史细节,张扬个性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用“细节”说话不是老师的专利,学生也可以质疑历史知识细节。特别是这些稚气未脱的初中生。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是喜欢张扬个性的,当老师在某一历史事件的过程或某一历史人物的活动的讲述中不那么具体详尽,出现细节上的“灰色地带”时,他们往往会关注到这一地带,想知道更具体的情况。而他们的质疑,往往会带动了课堂的生动、成功。
1.知识深度的挖掘。例如,课堂讨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有些学生说到秦国的变法比较彻底、经济实力雄厚、军事战略得当等等……有个学生说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秦人比中原六国的人要剽悍,骁勇善战;一个是秦人善养马,军队中的骑兵很厉害,六国的步兵不是对手。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鼓励和赞扬。很明显,学生看了一些课外的历史读物,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使得探讨更加深入,延伸到秦国军队的素质以及战术的层面上了。
2.知识范围的联系和拓展。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所学知识或者说课本知识以外的具体内容,但它们并不是没有联系的。例如有学生在学习秦王加强皇权时,问到帝王自称“孤家寡人”是不是从秦始皇开始?又有学生在听历史课讲到中国四大发明时,提问“在纸没有发明出来以前,人们用什么檫屁股?”这些问题实际上是突破了教材的范围。像第一个提问,就是以前的诸侯国君就开始有这样的自称了,可以说君权的意识很早就有了。第二个问题,实际是突破了发明造纸术对文化传播、教育普及等影响的范围,触及纸的发明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而这一点恰恰是教学内容中未圈定的,然而又是历史发展的实际变化,是纸的出现所必然延伸到的结果。
教学中学生提出这类知识细节的问题,老师应该给予加以鼓励和赞扬。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和个性化。
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多的细节,老师不可能都运用上。只有恰到好处的使用精彩细节,才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随意拼凑细节则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所以历史课堂的细节使用要科学,用在关键处。抓住细节,就抓住了课堂生命的全部。细节展现魅力,细节成就历史,细节才能让学生的心灵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与生动。
关键词:细节运用;历史教学
Details of the achievements of history
Mu Pei-yi
Abstract: details of the achievements of history, history is constituted by the numerous details of the wonderful,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should focus on the details of the use of the wonderful details of the use of real-life history and reality closer to the distance; rendered historical scenes, so that details of the wake-up sentiment; questioned historical details ,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ty. Only the use of wonderful details just right in order to play a finishing touch effect, free to piece together the details are lost the true meaning of teaching. Therefore, the details of the history classroom use to science, used in the critical place. Grasp the details, to seize the classroom in life. Details of showcasing the details in order for the student's mind the real and vivid sense of history.
Keywords: details of the application;the teaching of history
历史不是枯燥的,历史蕴涵着人类丰富的知识和无穷的智慧。历史不是呆板的,历史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精彩,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下苍白无力的框架和单调乏味的概念,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那么历史教学怎样才能以精彩的细节打动人心呢?
一、利用现实生活的精彩细节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著名史学家张荫麟说:“我们的历史兴趣之一是要了解现状,是要追溯现状的由来……防止‘知古而不知今’。”把历史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才能体现历史的魅力,而社会现实问题就是我们身边的生活中存在着的细节,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利用现实生活的精彩细节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比如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这一内容时,导入时用美国加州州长阿诺•施瓦辛格抵京、布什总统访华的图片信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之心。再由中美关系引申到中日关系、伊朗核危机等时事热点,从而揭示本课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从现实中走来。接着又用假设提出以下问题:上溯到二战后初期,能否出现美国总统访华?为什么?二战以后的世界格局如何?利用这些探究性问题进入本课的核心,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分析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出现的历史背景、原因。利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等直观图片音像资料,联系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强大,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会出现一消一长、一枯一荣截然不同的现象,从而让学生感悟道坚持改革开放、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是社会主义中国强大的关键因素,将社会现实生活细节与历史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历史问题,并可以把复杂的史实上升到理性思维。
将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些细节引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历史课堂充满现实生活的气息,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让学生理解历史中的情和理,还可以用历史这面镜子认识社会,由此多一份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进而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渲染历史场景,让细节唤醒感悟
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具体生动再现,在认识和评价中渗透着真挚深厚的情感,从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激励人们去追求至真、至善、至美。
如在讲述《文艺复兴》时,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内容,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让学生仔细观察进行探讨“笑”的含义。有的学生说是充满母性的笑;有的说是洋溢爱情的笑;有的说是表示感谢的笑;也有的说是固定模式的笑等。欣赏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愉悦、亲切之感。《最后的晚餐》耶稣与门徒犹大心理变化反映了人性善恶,把耶稣的镇定自若和叛徒贪婪、懦弱、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学生从“细节”中具体生动的感受到文艺复兴的特点。
又如讲抗日战争时教师举了两个典型的细节,一是在南京大屠杀时,展示了一段感人至深《我与75岁的父亲有关南京大屠杀见证的通话》。一位在这场惨绝人寰的浩劫中幸存的老人用他南京地方口音讲述过去那段残酷而又真实的历史:“一晃都快过去69年了,当时我才7岁,你四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南京人到处都逃难。有亲的投亲,有友的投友,我们提前跑到江北农村你姑奶奶家去躲了。当时你四叔太小,便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但是怎么也没想到,日本人进了南京城之后,烧杀抢劫,林老人、小孩也不放过。他们砸开我们家大门,见人就杀。把王老太杀死后,对你四叔开了一枪,那一枪正好打在你四叔右腿上,当时你四叔昏死过去,不然恐怕就没有命了。日本鬼子抢光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连藏在屋梁上的家谱也抢走了。后来是邻居张大伯冒死带你四叔出来,找了位土大夫把子弹取出来,才保住了性命,可你四叔那条右腿永远残废了。那时侯,我们在农村,白天藏在庄稼地里不敢出来,天黑才敢回家。经常看到被日本鬼子砍掉头的,开枪打死的,用刺刀刺死的,有的妇女肚子都被日本人剖开了,看到老老少少的尸首,真是残不忍睹。”这段口述历史,真实而又具体,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课堂上一时一片寂静,而学生的思维却积极地流动起来。二是讲到百团大战时插入了一件事:聂荣臻救日本孤儿。就这两个细节在班上展开讨论:聂荣臻该不该救日本孤儿?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指出:“两军激战,八路军勇救敌人的遗孤,权衡利弊,聂荣臻送还日本孤儿,是对生命的虔诚和爱护。八路军也好,聂荣臻也好,都是有血有肉、顶天立地的英雄,正是他们的存在,才使凶残无比的日寇感到自惭形秽,感到中华民族是永远不可战胜的!”在抗日战争这段所有人都熟悉的话题里,我们可以用一个新的角度去反思历史和感悟历史,除了传承世袭的恩怨仇恨之外,还应该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使命,那就是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伟大。
三、质疑历史细节,张扬个性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用“细节”说话不是老师的专利,学生也可以质疑历史知识细节。特别是这些稚气未脱的初中生。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是喜欢张扬个性的,当老师在某一历史事件的过程或某一历史人物的活动的讲述中不那么具体详尽,出现细节上的“灰色地带”时,他们往往会关注到这一地带,想知道更具体的情况。而他们的质疑,往往会带动了课堂的生动、成功。
1.知识深度的挖掘。例如,课堂讨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有些学生说到秦国的变法比较彻底、经济实力雄厚、军事战略得当等等……有个学生说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秦人比中原六国的人要剽悍,骁勇善战;一个是秦人善养马,军队中的骑兵很厉害,六国的步兵不是对手。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鼓励和赞扬。很明显,学生看了一些课外的历史读物,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使得探讨更加深入,延伸到秦国军队的素质以及战术的层面上了。
2.知识范围的联系和拓展。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所学知识或者说课本知识以外的具体内容,但它们并不是没有联系的。例如有学生在学习秦王加强皇权时,问到帝王自称“孤家寡人”是不是从秦始皇开始?又有学生在听历史课讲到中国四大发明时,提问“在纸没有发明出来以前,人们用什么檫屁股?”这些问题实际上是突破了教材的范围。像第一个提问,就是以前的诸侯国君就开始有这样的自称了,可以说君权的意识很早就有了。第二个问题,实际是突破了发明造纸术对文化传播、教育普及等影响的范围,触及纸的发明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而这一点恰恰是教学内容中未圈定的,然而又是历史发展的实际变化,是纸的出现所必然延伸到的结果。
教学中学生提出这类知识细节的问题,老师应该给予加以鼓励和赞扬。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和个性化。
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多的细节,老师不可能都运用上。只有恰到好处的使用精彩细节,才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随意拼凑细节则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所以历史课堂的细节使用要科学,用在关键处。抓住细节,就抓住了课堂生命的全部。细节展现魅力,细节成就历史,细节才能让学生的心灵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