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让学生觉得数学很有用
数学是否有用?是否有价值?不能只靠教师的说教,要让孩子们亲身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我常常以学生生活经验中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展示生活这个大舞台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增进对应用数学的信心.例如学习圆的周长时,我问:“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知道我们学校球场边的那棵树在1米高处的直径是多少,你们有什么办法?”有学生竟说把树锯断不就能量出来直径了吗?我做出很惊愕状说:“啊?把树锯断多可惜呀!如果不可以锯断树呢?”在孩子们说出其他办法时,我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把学生带到那棵树下,让学生亲自体验如何知道那棵树1米高处的直径.学生们分工合作,有的用绳子绕树一圈,有的忙着在绳子上做记号,有的用尺子一段一段地量出绳子的长度,有的把数据记在本子上,有的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求出直径,最后交流成果.孩子们十分喜欢这种体验式的学习.通过亲身体验,学生既体会到数学的用处,又牢固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在平常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们用数学的意识去感受生活,强化感性认识,以加深对数学知识内涵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问:“张老师放暑假准备去北京旅游,我不用实地测量,只要看看地图就可以知道广州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了.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知道的吗?”学生们听了恨不得想马上知道究竟,他们在感受知识的价值时萌发了一种对数学探求的强烈欲望.带着强烈的欲望去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增强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信心.
2. 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并不难
孩子们不喜欢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数学太难了,加上课堂上教师过高的要求,使孩子们望而生畏.有的学生花在数学上的精力和时间并不少,但成绩始终不见好,久而久之,就会对数学失去兴趣,对学好数学没有信心.为了让孩子们重拾信心,乃至喜欢数学,我先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教学应用题先把题目改得容易一些,采取梯级递进的方式,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并不难,即使是解答应用题也不难.然后想尽办法让学生能接受,也乐于接受,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自然也喜欢数学了.
3. 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作是学习中不可代替的主体,高度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挖掘,让他们成为具有一定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在学习的海洋里自由活动、主动探究、亲身体验、自我感悟.不太爱与人交谈的小婉偷偷塞给我一张纸条,写到:“张老师,我现在不但不怕数学了,还喜欢学数学呢.在您的指导下,我终于知道该怎样学数学了.”
4. 多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景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以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单一的教学内容创设成一些引人入胜的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就很快被激发起来.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用课件演示这样一个片段:一群小朋友在玩投圈游戏,从而引出“圆”.投圈游戏是小朋友经常玩的游戏,这样引出课题,使小朋友们感到熟悉、亲切,从而激发了学生迫切想探究圆的兴趣.
5.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既然是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就应该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只有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改变以前那种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和方式,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的基本保证是给足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知识的宽松环境,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责任编辑 罗 峰
数学是否有用?是否有价值?不能只靠教师的说教,要让孩子们亲身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我常常以学生生活经验中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展示生活这个大舞台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增进对应用数学的信心.例如学习圆的周长时,我问:“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知道我们学校球场边的那棵树在1米高处的直径是多少,你们有什么办法?”有学生竟说把树锯断不就能量出来直径了吗?我做出很惊愕状说:“啊?把树锯断多可惜呀!如果不可以锯断树呢?”在孩子们说出其他办法时,我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把学生带到那棵树下,让学生亲自体验如何知道那棵树1米高处的直径.学生们分工合作,有的用绳子绕树一圈,有的忙着在绳子上做记号,有的用尺子一段一段地量出绳子的长度,有的把数据记在本子上,有的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求出直径,最后交流成果.孩子们十分喜欢这种体验式的学习.通过亲身体验,学生既体会到数学的用处,又牢固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在平常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们用数学的意识去感受生活,强化感性认识,以加深对数学知识内涵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问:“张老师放暑假准备去北京旅游,我不用实地测量,只要看看地图就可以知道广州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了.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知道的吗?”学生们听了恨不得想马上知道究竟,他们在感受知识的价值时萌发了一种对数学探求的强烈欲望.带着强烈的欲望去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增强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信心.
2. 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并不难
孩子们不喜欢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数学太难了,加上课堂上教师过高的要求,使孩子们望而生畏.有的学生花在数学上的精力和时间并不少,但成绩始终不见好,久而久之,就会对数学失去兴趣,对学好数学没有信心.为了让孩子们重拾信心,乃至喜欢数学,我先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教学应用题先把题目改得容易一些,采取梯级递进的方式,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并不难,即使是解答应用题也不难.然后想尽办法让学生能接受,也乐于接受,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自然也喜欢数学了.
3. 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作是学习中不可代替的主体,高度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挖掘,让他们成为具有一定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在学习的海洋里自由活动、主动探究、亲身体验、自我感悟.不太爱与人交谈的小婉偷偷塞给我一张纸条,写到:“张老师,我现在不但不怕数学了,还喜欢学数学呢.在您的指导下,我终于知道该怎样学数学了.”
4. 多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景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以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单一的教学内容创设成一些引人入胜的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就很快被激发起来.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用课件演示这样一个片段:一群小朋友在玩投圈游戏,从而引出“圆”.投圈游戏是小朋友经常玩的游戏,这样引出课题,使小朋友们感到熟悉、亲切,从而激发了学生迫切想探究圆的兴趣.
5.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既然是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就应该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只有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改变以前那种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和方式,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的基本保证是给足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知识的宽松环境,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