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学生对高中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并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是摆在每位高中英语教师面前的问题。以下结合教学实际,从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出发,具体探讨如何让高中学生爱上英语课。
1 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英语中有句谚语说的好:“Well begun is half done.”即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教师就能吸引住学生,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保证课堂活动顺利开展。因此,在每节课课前,我总会认真研读文本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多种导入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做好开路先锋。
如在讲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模块Music时,为了能够吸引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前,我为学生播放了莫扎特的《小夜曲》,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开始了一节课的教学。此后,我利用学生熟知的音乐种类为话题,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brainstorm),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参与度较高,大胆地说出了他们的答案,如pop music,classical,rock'n'roll,hip hop,blues,rap,country music,light music,folk music等等。这一活动,有效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畏惧感,激起了学习本课的兴趣和欲望。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教学媒体导入新课。与传统的教学设备黑板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具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可以通过看、听、想和说来参与教学。如在设计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三模块My First Ride on a Train时,由于原文是一篇Alice Thompson的游记,讲述了他从悉尼到澳大利亚中部城市爱丽斯斯普林斯整个行程的所见所感,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去过澳大利亚的亲身体验。因此,课前我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澳大利亚风情地貌的视频导入新课,学生在欣赏优美风景的同时,丰富了相关的背景知识,提高了跨文化意识。
2 变换模式,抓住学生
现代英语教学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性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与学习伙伴合作、协商去完成任务。
在教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模块Music时,课文围绕音乐这一主题向学生介绍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欧洲十八世纪伟大的音乐家的主要成就和生平细节。但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信息量较大,所以我结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将阅读教学按照内容分成三大部分,并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依次掌握有关海顿(Haydn)、莫扎特(Mozart)和贝多芬(Beethoven)的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三位音乐家的理解。如在学习海顿(Haydn)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读文章寻找四个相关问题答案的练习;在学习莫扎特(Mozart)部分内容时,我则根据篇章提供的时间信息设计了信息匹配题,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找到相关莫扎特的生平细节,并指导学生如何根据时间顺序阅读人物介绍类文章,把握相关人物的细节信息。而在学习贝多芬(Beethoven)相关内容时,为了防止学生产生心理及视觉疲劳,我将对本部分的理解设计成正误判断练习。通过让学生改错来提高其相应的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阅读微技能。由于不同任务的设计,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较好。
3 放手课堂,动态生成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此要求,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五模块A Lesson in a Lab阅读部分讲述的是有关金属铁与不同物质(干燥的空气,无空气的水和普通的水)反应的实验。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各种实验器材的英文名称,我特意准备了相关的设备,将实验器材带进了教室。在扫清词汇障碍后,我把学生分成三大组,要求每组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个实验,主动探究实验结果。随后邀请几位同学扮演成化学教师,用英语讲解整个实验的步骤和过程,以此来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4 德育渗透,情感升华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抓住这一契机,将德育教育适时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明辨是非的本领,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跨文化交际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达到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和谐统一,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准备。
总之,要想让学生真正的爱上英语课,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阵地,通过精心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体验成功,为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英语中有句谚语说的好:“Well begun is half done.”即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教师就能吸引住学生,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保证课堂活动顺利开展。因此,在每节课课前,我总会认真研读文本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多种导入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做好开路先锋。
如在讲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模块Music时,为了能够吸引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前,我为学生播放了莫扎特的《小夜曲》,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开始了一节课的教学。此后,我利用学生熟知的音乐种类为话题,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brainstorm),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参与度较高,大胆地说出了他们的答案,如pop music,classical,rock'n'roll,hip hop,blues,rap,country music,light music,folk music等等。这一活动,有效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畏惧感,激起了学习本课的兴趣和欲望。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教学媒体导入新课。与传统的教学设备黑板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具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可以通过看、听、想和说来参与教学。如在设计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三模块My First Ride on a Train时,由于原文是一篇Alice Thompson的游记,讲述了他从悉尼到澳大利亚中部城市爱丽斯斯普林斯整个行程的所见所感,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去过澳大利亚的亲身体验。因此,课前我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澳大利亚风情地貌的视频导入新课,学生在欣赏优美风景的同时,丰富了相关的背景知识,提高了跨文化意识。
2 变换模式,抓住学生
现代英语教学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性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与学习伙伴合作、协商去完成任务。
在教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模块Music时,课文围绕音乐这一主题向学生介绍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欧洲十八世纪伟大的音乐家的主要成就和生平细节。但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信息量较大,所以我结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将阅读教学按照内容分成三大部分,并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依次掌握有关海顿(Haydn)、莫扎特(Mozart)和贝多芬(Beethoven)的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三位音乐家的理解。如在学习海顿(Haydn)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读文章寻找四个相关问题答案的练习;在学习莫扎特(Mozart)部分内容时,我则根据篇章提供的时间信息设计了信息匹配题,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找到相关莫扎特的生平细节,并指导学生如何根据时间顺序阅读人物介绍类文章,把握相关人物的细节信息。而在学习贝多芬(Beethoven)相关内容时,为了防止学生产生心理及视觉疲劳,我将对本部分的理解设计成正误判断练习。通过让学生改错来提高其相应的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阅读微技能。由于不同任务的设计,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较好。
3 放手课堂,动态生成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此要求,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五模块A Lesson in a Lab阅读部分讲述的是有关金属铁与不同物质(干燥的空气,无空气的水和普通的水)反应的实验。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各种实验器材的英文名称,我特意准备了相关的设备,将实验器材带进了教室。在扫清词汇障碍后,我把学生分成三大组,要求每组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个实验,主动探究实验结果。随后邀请几位同学扮演成化学教师,用英语讲解整个实验的步骤和过程,以此来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4 德育渗透,情感升华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抓住这一契机,将德育教育适时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明辨是非的本领,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跨文化交际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达到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和谐统一,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准备。
总之,要想让学生真正的爱上英语课,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阵地,通过精心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体验成功,为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