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教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比重逐步加大。当今教育理念主张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成绩与学生的综合素养都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在小学教学中,数学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整个小学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作为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变得十分重要。
小学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以及知识启蒙都会得到发展,教师在其中则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对小学生的成长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自身的经验和能力,运用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一、提问要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趣味的问题情境,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设置故事、分角色扮演等情境进行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产生兴趣,引发求知欲,从而为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创建良好的前提。启发性是提问中必须要体现的,否则问题的提出就好比失去了灵魂,而达不到最好的提问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所提的问题要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的探索之中,对学生的思维有着非常有效的锻炼,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中:“大丰粮店运进大米40吨,运進面粉的吨数是大米的3倍,运进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吨?”在这个应用题中,教师就可以灵活运用相关的题目信息,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提问:“大米和面粉相加起来一共有多少吨呢?”或者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条件是哪些呢?”“在这个题目中,哪些信息是解决题目的关键所在呢?”这些问题都属于启发性的提问,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根据教师的提示,一步步、有序地进行信息的提取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思路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首先,我们应该从所提的问题入手,现在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提的问题大多都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或针对某一道练习题的。这样的问题相对缺乏启发性,我们应该设计更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述“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考:“两个因数的关系?”“两位数与个位数相乘时,能否先把两位数拆为个位与十位数与个位数相乘?”然后,再让学生结合“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思考“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是如何计算的,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寻找解题办法。在学生思考之后,教师再详细讲解这一部分知识。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课堂里,培养了学生自己动脑寻找规律的学习方式。相对于“一问一答”的方式,这种提问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
三、彰显提问的目的性
对提问的精心设计,能够让教师自如地驾驭课堂,而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数学学科特点等设计问题。具体应做到:首先,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问题。设计的提问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要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问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提问的范围大小、难易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其次,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扣住疑点而进行。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再次,把握数学学科特点来设计问题。数学学科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比较抽象,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听得通俗易懂,有滋有味。
四、提问要联系生活
我们知道小学生在10~11岁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是比较模糊的,很多人习惯于死记硬背,对于公式是怎么得出来的一无所知,这样是学不好数学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维果斯基有一个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教师既要知道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又要关注学生的潜能发展水平,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学生顺利过渡到“最近发展区”,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效的。比如说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可以问学生:“你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哪些事物是三角形呢?”“你能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或者用纸折一个三角形吗?”“同桌间看看他画的是不是三角形?”接下去问学生:“你觉得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会谈到三角形的边和角,教师适当点拨总结,得出三角形的概念:“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最后还可以拓展一下生活小常识,在建筑上的很多结构中,三角形的结构最为稳定,所以也常被建筑师所设计和运用。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了保障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方式与语气,充分活跃教学课堂氛围,并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与学习基础的不同,采用分层提问方式,循序渐进地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淮安市新区实验小学
小学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以及知识启蒙都会得到发展,教师在其中则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对小学生的成长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自身的经验和能力,运用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一、提问要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趣味的问题情境,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设置故事、分角色扮演等情境进行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产生兴趣,引发求知欲,从而为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创建良好的前提。启发性是提问中必须要体现的,否则问题的提出就好比失去了灵魂,而达不到最好的提问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所提的问题要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的探索之中,对学生的思维有着非常有效的锻炼,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中:“大丰粮店运进大米40吨,运進面粉的吨数是大米的3倍,运进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吨?”在这个应用题中,教师就可以灵活运用相关的题目信息,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提问:“大米和面粉相加起来一共有多少吨呢?”或者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条件是哪些呢?”“在这个题目中,哪些信息是解决题目的关键所在呢?”这些问题都属于启发性的提问,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根据教师的提示,一步步、有序地进行信息的提取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思路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首先,我们应该从所提的问题入手,现在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提的问题大多都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或针对某一道练习题的。这样的问题相对缺乏启发性,我们应该设计更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述“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考:“两个因数的关系?”“两位数与个位数相乘时,能否先把两位数拆为个位与十位数与个位数相乘?”然后,再让学生结合“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思考“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是如何计算的,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寻找解题办法。在学生思考之后,教师再详细讲解这一部分知识。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课堂里,培养了学生自己动脑寻找规律的学习方式。相对于“一问一答”的方式,这种提问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
三、彰显提问的目的性
对提问的精心设计,能够让教师自如地驾驭课堂,而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数学学科特点等设计问题。具体应做到:首先,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问题。设计的提问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要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问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提问的范围大小、难易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其次,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扣住疑点而进行。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再次,把握数学学科特点来设计问题。数学学科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比较抽象,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听得通俗易懂,有滋有味。
四、提问要联系生活
我们知道小学生在10~11岁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是比较模糊的,很多人习惯于死记硬背,对于公式是怎么得出来的一无所知,这样是学不好数学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维果斯基有一个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教师既要知道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又要关注学生的潜能发展水平,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学生顺利过渡到“最近发展区”,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效的。比如说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可以问学生:“你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哪些事物是三角形呢?”“你能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或者用纸折一个三角形吗?”“同桌间看看他画的是不是三角形?”接下去问学生:“你觉得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会谈到三角形的边和角,教师适当点拨总结,得出三角形的概念:“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最后还可以拓展一下生活小常识,在建筑上的很多结构中,三角形的结构最为稳定,所以也常被建筑师所设计和运用。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了保障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方式与语气,充分活跃教学课堂氛围,并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与学习基础的不同,采用分层提问方式,循序渐进地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淮安市新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