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落实核心素养,是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目标。本文针对当前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就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走出课堂低效的困境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挖掘教材;巧设情境;实践探究
笔者长期担任学校高中生物教研组长,经常组织学校生物老师参加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活动中,我发现很多教师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很低,课上认真听课、做笔记的学生很少,有些学生甚至在课上做着其他的事情,如看小说、交头接耳说悄悄话,抑或昏昏欲睡……为什么会这样呢?带着疑惑,我深入同事、老师、学生,与他们进行讨论、交流。讨论、交流中,发现老师、学生心里普遍认为高中生物学科学习索然无味,而且在高考总分中占比小,是一门“副科、旁科”,但又非读不可。
为了考证师生的普遍意识,我通阅了整套高中生物教材必修和选修6大模块的课程,发现了高中生物教材内容涵盖了大量的科学性的内容,这些内容的确比较生涩、单调、枯燥、乏味,这是教材体系“惹的祸”。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原因,时至今日,生物教育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师发展模式,导致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缺乏优秀的高中生物教师与研究人才,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模式的改革缺乏推动力,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很多授课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教材,没有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没有充分发掘知识的科学性与实践性,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能得到有效发挥;或是搞形式主义,没有把握多媒体的度和量,甚至整堂课播放多媒体课件,美其名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归其种种原因,主要根源还是在教师,在于教师的教学。怎么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呢?除了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教学模式,落实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1]落实核心素养,是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教师应悉心钻研教材,遵循高中生年龄、心理特点,依标扣本,聚焦核心素养,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方能走出课堂低效的困境。
一、挖掘教材,落实核心素养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开设“本节聚焦”“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探究”“实验”课外阅读“资料分析”“与社会的联系”“课外阅读”等特色栏目,每个栏目均有其独特的功用,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深入研习教材,紧紧围绕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落实到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问题探讨”,往往与本节内容相关,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问题设置科学有吸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落实核心素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探讨”巧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中,在问题探究中设置了渗透作用装置的问题:(一)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二)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三)如果烧杯中的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么样?以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带着问题来学习,学生能深刻理解以上三个问题话就可以充分的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更好的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二、巧设情境,增强学习趣味性
纵观时下高中生物教学,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以书本知识灌输和强化、巩固技能训练依旧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过度纠结获取标准答案,关注固定的、模式化的解题过程的现象依旧非常普遍,加上教材内容本身比较单调、枯燥,这是导致高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索然无味、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低下的根本原因。怎么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改善、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不二选择。
例如:在教学高一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时,笔者借助“埃博拉”病毒,组织学生观看“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地区由爆发到控制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现象的视频、病毒侵染正常细胞的视频,直观感受“埃博拉病毒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危害”,谈一谈人类抵御“埃博拉”的措施。并引发思考:“为什么有极少数人在感染‘埃博拉’后依然能够生还,但是绝大部分人在感染‘埃博拉’之后就会快速毙命呢?”继而引领学生深入探讨“埃博拉”病毒的生活条件和致病机理,再带领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埃博拉”病毒的结构,加深体会病毒侵染细胞并增值的原理,理解机体如何抵御病毒的过程,体验免疫调节的重要性。就这样,笔者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本单调乏味的静态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多媒体有机糅合、联结,化理性为感性,化抽象为直观,张眼可视,触手可摸,巧妙创设了教学情境,整个课堂,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健康的生活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不知不觉形成、不断强化,有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
情境创设是众多教学方法中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方法。教师要充分钻研教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模拟情境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实践探究,提高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历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以高一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探究3《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教学为例,笔者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链接生活,制作“发面”
引导学生回忆、畅谈生活中馒头、油条、饼干的“味道”,引出制作这些东西的原料——“发面”,探讨酵母菌发酵的条件和结果,带领学生分为两大组按照以下要求“和面”,制作发面:1.将和好的面分成两份,一份将干酵母菌均匀混合在面团里,一份不加酵母菌。2.将混合干酵母的面团又分成两份,一份用保鲜膜装好面团(不密封保存),编号为A,另一份用保鲜膜密封保存好面团,编号为B;将不加干酵母的面团也分成两份,一份用保鲜膜装好面团(不密封保存),编号为C,另一份用保鲜膜密封保存好面团,编号为D。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所有面团均没有任何变化,面团应该放置一段时间才能变成“发面”,引导学生将“面团”置放于25℃的环境中備用。 (二)感觸面团,记录结果
分两个小组,将4个面团放在一起,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抽一抽(抽取保鲜袋中的气体)、切一切,小组成员交流、比较4个面团的大小、形状、味道等方面的变化,填写《面团变化情况(实验观察)记录表》。随后,两个小组代表汇总、归纳实验结果:1.没有添加酵母菌的面团C、D(不管有没有氧气),面团形状均无变化,也无异味。2.有添加酵母菌的面团A(有氧),面团形状变大、发软、面团中有很多气孔、有酸味,略带酒味;有添加酵母菌的面团B(没有氧气),面团形状变大、发软、保鲜袋充气、面团中有气孔、有酸味或酒味。比较、归纳面团变发面的关键因素——酵母菌,酵母菌以淀粉为主要营养物质进行呼吸作用的结果。
(三)实践检验,探寻奥秘
1.引导学生实验检验面团变大、变软的原因:将从面团A、B保鲜袋中抽取的气体注入烧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这是发面的形成过程,也是酵母菌呼吸所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CO2),面团形状变大、发软的原因。2.观察、比较面团A、B,面团A有很多气孔,面团B气孔少,证实:在有氧条件(面团A)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物是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在无氧条件(面团B)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乙醇)和二氧化碳。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面团A)产生的CO2比无氧条件下(面团B)产生的CO2多,所以面团A比面团B柔软一些。3.引导学生实验检验面团发软、有酸味或酒味的原因:用橙色的重铬酸钾(生活中交警用来检验司机是否酒驾)检验面团B(密封保存、无氧)证实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是酒精,酵母菌呼吸后产生液态水或酒精,导致面团变软(酵母菌需在无氧条件下才会产生酒精,有氧条件下不产生)。4.分析结果,归纳结论:面粉成为发面的核心要素就是酵母菌,酵母菌具有有氧和无氧两种呼吸方式,生物细胞呼吸有两种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细胞的无氧呼吸包括两种形式:生成酒精的无氧呼吸和生成乳酸的无氧呼吸。
高中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聚焦核心素养,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关心探讨生物热点,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能够展现出学生对科学的信任、关爱生命、对环境友好、促进健康、造福人们的态度以及价值观念,展现出学生处理问题的想法和能力、对于生物这门学科的主要定义的理解与把握同时具备学习之后能够运用的成就,这是其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正面力量。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能够设计一些情境指导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同时运用学习的内容提供科学的解释。
例如: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根据一个地区的资源进行科学实践,试着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形成与履行“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养成生态环保意识,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活动。积极为其他人展示爱护生命的有关理念与知识。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课堂上,就是需要根据地区环境的情况引导学生运用课余时间积极探究周围出现的问题,同时组建课题探究小组。学生能够一起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课题研究,最后运用小组的方式对这个地区的环境改变提出对应的建议。在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经过学生的调研,注重保护环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把自然中与社会中的事物融入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自身的经历和探究的体会学习知识。同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为祖国奉献的高尚情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冷付影.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14):135-136.
[3]朱凤廷.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探讨[J].读与写,2021,18(2):208.
关键词:核心素养;挖掘教材;巧设情境;实践探究
笔者长期担任学校高中生物教研组长,经常组织学校生物老师参加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活动中,我发现很多教师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很低,课上认真听课、做笔记的学生很少,有些学生甚至在课上做着其他的事情,如看小说、交头接耳说悄悄话,抑或昏昏欲睡……为什么会这样呢?带着疑惑,我深入同事、老师、学生,与他们进行讨论、交流。讨论、交流中,发现老师、学生心里普遍认为高中生物学科学习索然无味,而且在高考总分中占比小,是一门“副科、旁科”,但又非读不可。
为了考证师生的普遍意识,我通阅了整套高中生物教材必修和选修6大模块的课程,发现了高中生物教材内容涵盖了大量的科学性的内容,这些内容的确比较生涩、单调、枯燥、乏味,这是教材体系“惹的祸”。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原因,时至今日,生物教育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师发展模式,导致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缺乏优秀的高中生物教师与研究人才,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模式的改革缺乏推动力,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很多授课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教材,没有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没有充分发掘知识的科学性与实践性,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能得到有效发挥;或是搞形式主义,没有把握多媒体的度和量,甚至整堂课播放多媒体课件,美其名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归其种种原因,主要根源还是在教师,在于教师的教学。怎么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呢?除了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教学模式,落实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1]落实核心素养,是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教师应悉心钻研教材,遵循高中生年龄、心理特点,依标扣本,聚焦核心素养,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方能走出课堂低效的困境。
一、挖掘教材,落实核心素养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开设“本节聚焦”“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探究”“实验”课外阅读“资料分析”“与社会的联系”“课外阅读”等特色栏目,每个栏目均有其独特的功用,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深入研习教材,紧紧围绕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落实到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问题探讨”,往往与本节内容相关,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问题设置科学有吸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落实核心素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探讨”巧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中,在问题探究中设置了渗透作用装置的问题:(一)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二)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三)如果烧杯中的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么样?以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带着问题来学习,学生能深刻理解以上三个问题话就可以充分的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更好的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二、巧设情境,增强学习趣味性
纵观时下高中生物教学,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以书本知识灌输和强化、巩固技能训练依旧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过度纠结获取标准答案,关注固定的、模式化的解题过程的现象依旧非常普遍,加上教材内容本身比较单调、枯燥,这是导致高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索然无味、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低下的根本原因。怎么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改善、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不二选择。
例如:在教学高一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时,笔者借助“埃博拉”病毒,组织学生观看“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地区由爆发到控制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现象的视频、病毒侵染正常细胞的视频,直观感受“埃博拉病毒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危害”,谈一谈人类抵御“埃博拉”的措施。并引发思考:“为什么有极少数人在感染‘埃博拉’后依然能够生还,但是绝大部分人在感染‘埃博拉’之后就会快速毙命呢?”继而引领学生深入探讨“埃博拉”病毒的生活条件和致病机理,再带领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埃博拉”病毒的结构,加深体会病毒侵染细胞并增值的原理,理解机体如何抵御病毒的过程,体验免疫调节的重要性。就这样,笔者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本单调乏味的静态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多媒体有机糅合、联结,化理性为感性,化抽象为直观,张眼可视,触手可摸,巧妙创设了教学情境,整个课堂,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健康的生活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不知不觉形成、不断强化,有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
情境创设是众多教学方法中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方法。教师要充分钻研教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模拟情境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实践探究,提高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历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以高一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探究3《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教学为例,笔者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链接生活,制作“发面”
引导学生回忆、畅谈生活中馒头、油条、饼干的“味道”,引出制作这些东西的原料——“发面”,探讨酵母菌发酵的条件和结果,带领学生分为两大组按照以下要求“和面”,制作发面:1.将和好的面分成两份,一份将干酵母菌均匀混合在面团里,一份不加酵母菌。2.将混合干酵母的面团又分成两份,一份用保鲜膜装好面团(不密封保存),编号为A,另一份用保鲜膜密封保存好面团,编号为B;将不加干酵母的面团也分成两份,一份用保鲜膜装好面团(不密封保存),编号为C,另一份用保鲜膜密封保存好面团,编号为D。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所有面团均没有任何变化,面团应该放置一段时间才能变成“发面”,引导学生将“面团”置放于25℃的环境中備用。 (二)感觸面团,记录结果
分两个小组,将4个面团放在一起,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抽一抽(抽取保鲜袋中的气体)、切一切,小组成员交流、比较4个面团的大小、形状、味道等方面的变化,填写《面团变化情况(实验观察)记录表》。随后,两个小组代表汇总、归纳实验结果:1.没有添加酵母菌的面团C、D(不管有没有氧气),面团形状均无变化,也无异味。2.有添加酵母菌的面团A(有氧),面团形状变大、发软、面团中有很多气孔、有酸味,略带酒味;有添加酵母菌的面团B(没有氧气),面团形状变大、发软、保鲜袋充气、面团中有气孔、有酸味或酒味。比较、归纳面团变发面的关键因素——酵母菌,酵母菌以淀粉为主要营养物质进行呼吸作用的结果。
(三)实践检验,探寻奥秘
1.引导学生实验检验面团变大、变软的原因:将从面团A、B保鲜袋中抽取的气体注入烧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这是发面的形成过程,也是酵母菌呼吸所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CO2),面团形状变大、发软的原因。2.观察、比较面团A、B,面团A有很多气孔,面团B气孔少,证实:在有氧条件(面团A)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物是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在无氧条件(面团B)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乙醇)和二氧化碳。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面团A)产生的CO2比无氧条件下(面团B)产生的CO2多,所以面团A比面团B柔软一些。3.引导学生实验检验面团发软、有酸味或酒味的原因:用橙色的重铬酸钾(生活中交警用来检验司机是否酒驾)检验面团B(密封保存、无氧)证实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是酒精,酵母菌呼吸后产生液态水或酒精,导致面团变软(酵母菌需在无氧条件下才会产生酒精,有氧条件下不产生)。4.分析结果,归纳结论:面粉成为发面的核心要素就是酵母菌,酵母菌具有有氧和无氧两种呼吸方式,生物细胞呼吸有两种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细胞的无氧呼吸包括两种形式:生成酒精的无氧呼吸和生成乳酸的无氧呼吸。
高中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聚焦核心素养,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关心探讨生物热点,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能够展现出学生对科学的信任、关爱生命、对环境友好、促进健康、造福人们的态度以及价值观念,展现出学生处理问题的想法和能力、对于生物这门学科的主要定义的理解与把握同时具备学习之后能够运用的成就,这是其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正面力量。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能够设计一些情境指导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同时运用学习的内容提供科学的解释。
例如: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根据一个地区的资源进行科学实践,试着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形成与履行“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养成生态环保意识,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活动。积极为其他人展示爱护生命的有关理念与知识。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课堂上,就是需要根据地区环境的情况引导学生运用课余时间积极探究周围出现的问题,同时组建课题探究小组。学生能够一起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课题研究,最后运用小组的方式对这个地区的环境改变提出对应的建议。在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经过学生的调研,注重保护环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把自然中与社会中的事物融入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自身的经历和探究的体会学习知识。同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为祖国奉献的高尚情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冷付影.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14):135-136.
[3]朱凤廷.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探讨[J].读与写,2021,18(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