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联体国家在华留学生汉文化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j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联体国家在华留学生的适应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它既包括对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以及对新的语言交际环境和新的教育环境的适应,也包括对新的气候、地理条件、作息时间等日常生活环境的适应。目前,在外国留学生适应性问题上,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汉语言环境的适应是来华留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因而,对来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和语言环境适应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目的性培养计划是一个十分迫切与重要的研究课题。
  独联体国家为斯拉夫语系国家,其中大多数国家都是以俄语和其民族语言并列为官方语言。这些国家的民族语言,也都归属为斯拉夫语范畴。斯拉夫语属印欧语系,而汉语属汉藏语系,因此,独联体国家与中国之间是一种虽然地域相邻,但语言文化却相去甚远的一种关系。斯拉夫语言是字母文字,而汉语为图形文字,两种文字迥异,因此,独联体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所接受的是跨语系的一种语言文字学习活动,语言文字与文化的差异给学习者带来了双重的困难。
  鉴于此,对独联体国家留学生的汉文化意识培养成为摆在留学生管理工作者和教育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如何科学有效地帮助独联体国家留学生构建起新的文化意识体系,克服跨语系所带来的语言学习障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从留学生管理工作者、教学工作者和留学生自身等三方面对此问题做出了具体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管理工作者在留学生汉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与管理策略
  打破画地为牢的居住管理模式,给留学生提供更为开放自由的生活空间,鼓励留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中国学生进行交流。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为了避免由于文化与生活习惯不同所带来的冲突,校方通常的做法是为留学生提供单独住宿区域。留学生与留学生居住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团体,其相互之间所使用的交际语言顺序为:母语——英语——汉语。留学生虽然处于汉语言环境,但自身实际上是处在一个汉语言环境之内的小母语圈中。管理工作者应尽量打破这个对学生学习汉语不利的语言圈,尽量安排不同国别学生混合搭配的居住环境,人为减少留学生使用母语交流的机会。
  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大文化课比重。初级阶段由于学生汉语水平有限,可以开设一些课堂语言使用较少、学生多看多动的文化课程,如文化欣赏课,授课内容包括中国风景名胜欣赏、中国民间歌舞欣赏(民歌、民族乐器、民间舞蹈)、中国饮食文化欣赏(饮食习惯、地方菜肴、饮茶)、民间手工艺术欣赏、书法绘画欣赏等,该课程重在展示,解说词可借助英文,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形成初步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汉语、了解汉文化的兴趣。针对中级学生应进一步强化这种感性认识,激发他们进一步解读中国文化的探知欲望。因此,该阶段应开设中国国情、书法、学汉语谈文化等课程。
  教材选择应注重文化含量,避免单纯的语言知识教育,选择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并重的教材,从初级到高级逐步加大学习内容的文化信息含量,帮助学生完成对中国文化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与由表面到内涵的过渡。
  设计与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符合学生全方面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中国与独联体国家在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地形气候等。俄罗斯地形多为平原与丘陵,俄罗斯留学生对中国的崇山峻岭充满好奇与探求的渴望,管理者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到泰山、华山等文化名山及长城、孔庙等文化圣地旅游来充分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独联体国家为东正教国家,宗教信仰与中国迥异,通过了解中国宗教文化可以逐步理解中国人的生活观念及为人处世之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汉文化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管理者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深入中国生活的参观访问活动,如博物馆、展览会等各种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去感悟汉文化的魅力。
  二、语言教育工作者在留学生汉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与策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语言文化知识方面的诠释。一位合格的语言教师应掌握或熟知学习者的母语,养成将学习者母语与汉语相比较的备课习惯,只有准确地了解学习者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空缺点,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帮助学习者填补和修正其意识中的语言单位图式,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应有正确的教学指导原则,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此方面,“后方法时代”中库马拉维迪维路的十条“宏观策略”框架可以给教学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其中八条策略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留学生的汉文化意识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八条策略分别为:(1)最大限度地增加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机会;(2)促进课堂中学习者之间的协商互动;(3)尽量减少师生之间感知方面的差距;(4)鼓励学习者用直觉去感知探索语言文化知识;(5)积极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尽力做到使语言输入语境化;(6)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7)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的相关性;(8)注重提升学习者的文化意识。这些策略都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们可直接用之于实践的指导性原则。
  在语言要素教学中,词汇教学因其凝聚与沉淀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而成为教师培养留学生汉文化意识最有利的平台,其中词汇教学尤以文化词汇为重。在文化词汇教学中,图式理论对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图式(schema)”概念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在自己的著作《记忆》中将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他认为,“图式是人们对过去反应和经验的积极组织,在任何一种有良好适应性的机体反应中,图式都会发挥作用”。汉语文化词汇在与俄语词汇对比中多为空缺图式词汇,教师应在从初级到高级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完成该词汇从初始图式到初级图式,然后再到高级图式的完整建立与完善过程。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基础到高级的完整建筑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完成学生文化知识点的掌握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任务。
  三、留学生融入汉文化生活的主动性与策略
  语言障碍会使学习者产生自卑心理。因此,独联体国家的留学生与汉语语言文化圈内的学生(韩国、印尼、泰国、新加坡等)相比,与中国人的交往表现得更为羞涩与拘谨,融入中国社会环境的速度要慢得多。究其根源,语言、文化、生活观念、宗教观念等是主要阻碍因素。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方方面面都分散着学生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表现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积极乐观地探索新世界,一种是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为自己营造一个平静不受打扰的小世界,如此一来,融入目的语环境的主动性大打折扣,不利于语言学习。
  因此,初来中国学习的独联体国家留学生不妨采用“借助法”来完成初步融入汉文化语境的过程,即寻找中国俄语学习者作为自己的学习伙伴,建立自己首个汉文化背景社交圈,完成进入汉文化环境的第一步,这样可最大限度地缓解语言障碍对文化了解带来的不利因素。第二条有效策略为“游历法”,独联体国家留学生初到中国可抱着“游历中国、了解中国”的目的开始自己的汉语学习之旅,观察中国、思考中国,在解题的模式下逐步建立起对汉文化的兴趣,培养自己的汉文化意识。
  诚然,一种文化意识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但如果学习者、教学者、管理者都能够注意到该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那么这种文化意识形成的步伐就会极大地加快。
  参考文献:
  [1]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
  [2]刘松浩. 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对外汉语教学视角[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3]Frederic Charles Bartlett.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reprint 1964).
  (责编 张敬亚)
其他文献
根据铝基催化剂合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具有活性高、价格低等优点,但b值较高等不足,研究了磷酸三苯酯、三(2,4-二叔丁苯基)亚磷酸酯(抗氧剂168)、四[3-(3,5-二叔丁基-4-羟苯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步子在不断地向前迈进。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大量非语文的因素,语文课堂常常看似热闹,实则“无味”,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兴趣不高甚至有所厌
文章从艺术学的角度,论述了旗袍和剪纸等带有强烈满族特征的静态视觉符号。东北满族心理色彩倾向白色造物的内因是功利需要。认为东北满族群体之所以有这样极强的族群认同感,
在小学阶段,数学概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判断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更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只从表面认识概念,而没有理解其内涵,不但做题时速度慢、错误多,而且概括不出解决同类习题的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我在“比例的意义”这一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摘要:本文运用亚纯函数的正规族理论证明了一个正规定则。  关键词:亚纯函数 正规族 微分多项式  一、引言及主要结果  设F是区域D内的亚纯函数族,如果从F中任一函数序列fn可选出一个子序列f■在区域D 上按球面距离内闭一致收敛于一个亚纯函数或∞,则称函数族在区域D内正规。  本文中,我们证明了以下定理。  定理1.1:设F是区域D内的亚纯函数族,n是一个正整数,a,b是两个常数满足a≠0,∞,